老猫 发表于 2014-8-1 21:11:02

如何理解“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阅读要有作者意识”?

         给我们的文字找一个读者,这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要写作?显然是为了告知别人一个信息,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这就需要让不清楚这件事情的人通过阅读自己的文字,知道自己要传递的信息,并影响他人,如此而已。但如何让别人准确了解你要传递的信息呢?那就是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写作要言之有物,这里的“物”应该是指那些别人似乎见过,但没有想过;似乎想过,但没有想通;似乎想通,但没有做到;似乎做到,但似乎没有做深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经验,可以是反思,甚至是失败过程。

       所谓作者意识,其实就是作为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在初步了解文章主旨之后,为了更为客观的理解文章主旨,而去主动的转化一种阅读视角,即试着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揣测、想象、推敲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很多时候,特别是名家的文章并不是“实话实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但作者确实用文字把自己的意图写出来,只是写作意图巧妙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不易察觉,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因此,如果我们的作者意识淡薄或者缺失,就很容易被一些表面化的信息所蒙蔽,无法领略到经典文章的精妙之处。(接自常亚歌文章)

      右岸观点:
       作者站在读者角度写文章,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读者站在作者立场解读作品时,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据说很多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是把自己的情感代入作品中描述的,这和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代入其实是相同的感觉。比如福楼拜,莫泊桑的老师,在写《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那节时,痛哭流涕,就象自己面临生死决择一般。有真实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觉得所谓共鸣,就是写的人和读的人互相代入、交融、碰撞的感觉。所以,写作和阅读时的换位思考非常重要,也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但凡经典作品,在这方面尺度都拿捏得很到位。所以每个时代推出的经典作品,类型都不尽相同。因为作者受时代环境影响,而读者同样避免不了。秘书写作是一样的,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公文,稿子质量肯定不高。只有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思路清晰,高瞻远瞩,文稿才能脱颖而出。这也是很多领导秘书得以重用和提拔的原因。一个没有领导思维的秘书绝对不是个好秘书,也势必在文字这条道路上走不长远。(来自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发言)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1-12 08:46:06

 不读书、少读书,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时下,拍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成风。能否拍成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不仅是对导演和他们的团队整体创作和拍摄实力的考验,也是对他们平日读书积累与否的一次检验。有人围绕“古人怎么说话”的主题如此善意提醒:“比如你写南北朝的题材,‘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就不应该出现,因为这是白居易的诗里第一次出现的。你写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就不能让诸葛亮讲出‘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样的话,也不能让张飞埋怨刘备‘大意失荆州’,更不能让司马懿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没办法,他们说话的时候,这些成语还没诞生呢。”这般提醒,其实是针对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剧频频出错而提出来的。或许,某部影视剧里仅仅只是出现一二次古人说话错误,然而,恰恰是这没“理”失“理”之处,便坏了整部影视剧的质量和效果。如果导演及其团队能多读书,这般低级错误不就可以避免了吗?

Alberich 发表于 2015-7-6 17:25:50

原来老猫也喜爱读世界名著。英国的《动物农庄》读起来也很棒的。

yyhjd伟芬 发表于 2015-7-7 09:55:38

这篇文章深有感觉,换位思考、阅读非常重要,角度不一样,读(写)出来的效果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飞歌 发表于 2016-1-16 17:18:16

一个没有领导思维的秘书绝对不是个好秘书,也势必在文字这条道路上走不长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理解“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阅读要有作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