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7-21 09:04:45

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新形势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是首都教育面临的历史任务与时代责任,急需首都教育系统在思想认识上、政策制度上、行动措施上做好充分准备,凝聚共识、协调步骤、稳步推进、实现目标。

      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对首都发展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想基础,教育改革的设计、推进和实施都要统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上。
  凝聚共识、团结社会各方力量,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置于社会事业改革问题之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也充分表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紧迫性。特别是明确提出立德树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的管办评分离等一系列与公共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改革举措,说明能否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直接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能否实现的大局。教育改革需要其他社会改革的支撑,单兵突进、急于求成是不行的,需要总体考虑,统筹推进。这就要求首都教育系统从上到下强化改革意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凝聚社会共识,集中群众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教育改革。
  坚定信心、破解教育改革难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具有强大感召力。实现中国梦,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时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作为努力的根本方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统筹好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体制活力,勇于攻坚克难,持续提升教育的满意程度。
  提振勇气、创新教育发展思路,发挥教育的核心服务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首都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发展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刻阐明了新阶段北京发展、管理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理应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上有新认识。一是教育要为强化首都“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做出新贡献。二是坚持内涵发展,稳定首都教育规模,科学调整首都教育功能布局,推动非首都核心教育功能合理疏解。三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推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破解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以来,首都教育立足北京、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实施以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为核心的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首都教育发展水平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首都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目前,我老秘网市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2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60%,高考录取率连续三年都保持在80%以上,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5311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7.7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同时,一些重大发展项目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形成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教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以后,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难度更大。制约首都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首都教育还没有很好地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如: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单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德育、体育、美育亟待加强,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对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新态势,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教育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保障,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权责划分不清晰,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学校办学活力明显不足,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正确、有序、积极、稳妥地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途径

  由于改革举措越来越多地涉及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价值观念的冲突,越来越多涉及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与其他社会制度协调配合,因此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协调的方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已经成为深化首都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
  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关键环节。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加快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学校发展定位分类指导的力度,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新途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整合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减少考核的次数,精炼考核的内容。给学校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减少和规范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保障学校依法履行办学职责,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让校长集中精力办学,教师集中精力教学。
  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重视流动人口、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工作。制定区域联动发展政策与措施,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创新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学校都成为公众满意的优质学校。实现区域资源互动,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组建学校联盟、城乡一体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共建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手段,建立多元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注重考察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基本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选取具备一定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能力的中小学校,探索走班制、选课制试验。拓展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途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探索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在京部属高校优势带动作用,建立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联系,建设一批北京学院,为学生提供在多所高校中完成“一个主修专业+多个辅修专业”的学习模式。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评价体系。落实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求,积极探索高考高招专项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推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同步推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实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分类考试招生,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
  抓住各级各类教育关键环节,力求重点突破。在学前教育领域积极培育多元投入体制,探索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提倡规范规模与小规模办园相结合扩大供给,迎接入园高峰。多种渠道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坚定不移地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开展新型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试点,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建立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大力推进协同发展,打造首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终身教育探索建立学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促进资源融通,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服务广大市民。引导社会资本办精品、特色民办教育,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提高师资培养水平,提高教师岗位准入标准,加强师德培养和考察,加强教师在岗培训。加强教育督导评估,监督教育法律、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区县政府积极落实责任;检验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评价教育发展质量及水平。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深化首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是国计,关乎国家百年大业。首都是首善之区,首都教育的改革发展,理应为建设首善之区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代表国家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涉险滩、钉钉子、啃硬骨头的精神,推动建成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具活力、更具辐射力的首都教育,为强化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的核心功能做出新贡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线联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