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需突破“千城一面”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超大体量、超高楼层的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负效应。愈演愈烈的“千城一面”
齐白石对学生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城市规划和绘画一样,如果只是一味模仿不懂创新,以至于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风格,这座城市是没有出路的。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200多个城市,正在丧失特色,不管是南方北方、临海内陆、一线二线,似乎都是孪生姐妹,当你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上,很难分清这是哪里。
现象一:盲目追求西式建筑。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设计机构和设计师纷纷进入中国,伴随着他们到来的是自以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值得警惕的是,我们似乎已经默认了他们的想法,逐渐采用外来思维审视我们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城市搭建起西式的水泥森林,看起来是标新立异,却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现象二:盲目追求摩天大楼。根据《摩天城市报告》,中国在建摩天大楼共有332座,占全球在建摩天大楼的87%,预计至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总数将达1318座,是美国的2.5倍,其中80%将建在中小城市。上世纪初的美国和战后恢复的日本都曾经把盖摩天大楼作为展示其建筑技术和经济实力的手段,但几十年后的中国,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摩天大楼反而成为我们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现象三:盲目追求大广场、大绿地、大公园。中国城市的广场、绿地、公园建设陷入了奢华成风、严重脱离地方实际的误区,如山东某市,中心广场超过600亩,比天安门广场都大。这种片面追求布局上整齐和视觉上震撼的做法,不仅带来了地面过度硬化、破坏水文环境等生态问题,而且使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传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建筑,逐渐被大同小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等替代,丧失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渐渐的,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四水归堂,徽派的“冬瓜梁”“马头墙”,苗族、侗族的吊脚楼……这些特色明显的建筑在城市里已难觅踪影。
是谁制造了“千城一面”
是谁制造了千城一面?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城市管理者,认为是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和虚荣心造成了城市特色的消亡。但是,这仅是表面的因素。
千城一面深层面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工业化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冲击是千城一面经济层面的原因。工业化不仅是城镇化的催化剂,促进城市扩展,更重要的是工业化使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强调标准与流程。传统的木结构、传统青砖绿瓦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地拼接。岳阳市15天30层楼的“中国速度”获得了世界的赞叹,最重要的是满足了投资者最快取得回报的经济要求,相比之下,费时费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全球化更是把西方的设计师和设计理念带到了东方,不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都曾成为西方设计师的“试验场”。最终结果就是北京、上海和东京、曼谷、伦敦、纽约都十分相似,可以说正是全球化冲淡了中国城市的主体文化意识。这是所有城市管理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千城一面不是中国特有的,只是我们更加严重。
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不重视是千城一面文化层面的原因。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原本并不缺乏历史悠久的古城和风格各异的建筑,随着大运河和丝路的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已达到47项。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北京、西安、杭州、洛阳、开封等大型古城至今都没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因很简单,大型古城基本上都被拆完了,城市失去了特色,这反映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不珍惜。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都有名片,城市规划应该在城市历史的基础上,寻找适合的风格。遗憾的是,现在的城市规划都脱离了历史,盲目追求国际化、都市化,渐渐丧失了自己的风格。“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是美国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如今眼看着一个个容器渐渐破碎,城市所包容的文化还能持续多久?
城市规划中的专业参与和公众参与不够是千城一面社会层面的原因。城市规划是决定城市风貌的关键性工作,是城市建设的“火车头”,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还要考虑城市的方方面面,决定着人们生活。虽然市场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城市规划由于其特殊地位,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毕竟不是专业机构和独裁部门,城市规划必须有专业参与和公众参与。缺乏专业参与会导致城市规划设计落后,缺少创新意识,找不到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沿理念,所以造成了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城市规划千城一面的现象。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看似会导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但公众聚集到城市生活,他们应该获得城市规划的话语权。一些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些盲目求大的工程建设完成后往往被公众指责,如果城市管理者在建设较大规模建筑前,能够征集当地群众和社区的意见,千城一面就不会这么严重。作者:龙卫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