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然 发表于 2014-7-10 23:24:38

提高新闻稿件上稿率“十”字诀

提高新闻稿件上稿率“十”字诀
  
  一是要“紧”。就是新闻报道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只有自觉的围绕大政方针这个中心工作抓问题、选题目、作文章,才能出效率。其实信息质量的高低,生命力的强弱,关键是跟中心紧不紧。具体到我们检察工作的实践中,应注重反映如下问题:首先,是反映领导、单位学习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贯彻执行上级的有指示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情况;其次,是反映本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的好经验、好作法;最后,是反映民众所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近几年,国家大力实行惠农政策,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去解决。
  
  2010年,我就写了一篇联合收割机机主由于心存侥幸,未交保险而发生交通肇事的近2000字的案讯,其实这起交通肇事案是2009年10月秋收时发生的,而我写这篇文章时是2010年6月夏收时,因为这时正是收割机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目的是为了给收割机机主提个醒,一定要交保险才能上路行驶作业。结果这篇文章被《检察日报》头版采用,并有20余家网站转载,达到了写这稿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同时也是容易滋生fubai的特殊时期,为了做好干部的廉政教育,各单位都制定预防措施,筑牢各种廉政“防火墙”,我结合我所在的检察院开展预防工作的实际情况,于2011年春节前夕,写了一篇《山东胶州:进行”三醒式“教育促干部廉政》,投给《检察日报》没几天,结果就刊登了,并被《新华网》、《人民网》等30多家媒体转载。另外,2011年电影《第一书记》风靡全国,我观看了这部影片后,立即写了篇《观“第一书记”品味沈浩精神》的观后感,通过邮箱发给《检察日报》编辑后才3天,该报就刊登了我的这稿文章。这都体现了时效性,同时也体现了信息宣传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这一原则。
  
  二是要“新”。就是要有新意。否则,信息就失去了生命力。重点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新经验、新做法、新动态、以新取胜、以新求质。要新,就是要对报刊杂志上的重要观点要清,对要反映的实际情况要清,对当前的形势要看得清。新意从哪里来?一位编辑曾对我说过:“要想在新闻写作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把每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还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其实,文章写得多了,就会像一位鉴赏家能够从鱼目混杂中鉴别出蒙上灰尘、隐去光芒的珍珠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车辆增多,车辆引发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个点挺有新意,于是我就从相关部门了解了此类情况,在2011年元旦之后,我写了一篇反映新形势下,由于车辆安全引发相关问题的一篇3500余字的案讯,在记者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先后被《法治周末》、《天津日报》、《宁夏人大》、《方圆法治》、《检察风云》等报刊采用。
  
  三是要“快”。即采访快、写作快、传递快。其实,绝大多数新闻稿件都是突击的结果,是加班加点的产物。如果不加班加点的赶时间,一般是抓不到新闻点的,即使抓到了新闻点,也是“马后炮”,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太快了。如果发现了一个好线索,而不是主动上门问情况,要材料,看结果,加班加点写成文章,到后来就只能看别人的文章了。对一些周期性、复杂性工作,社会矛盾及突发性事件和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在领导决策前及时提供上来,把握好新闻报道的“火候”。做到“言当其时”,而不是“事后诸葛亮”、“马后炮”,力争做到了解领导意图快,发现捕捉信息快、编报传递稿件快。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我有时候给记者发去了稿子,记者有时半夜还打电话问这问那,进而详细的了解情况,其实,记者们也很辛苦。我也从心底里佩服他们,也培养了自己如有好稿,也发扬废寝忘食的作风。去年,我写的大部分新闻稿件,也都体现在“快”字上,采用率相对也就高一些。例如,2010年,我所在的检察院参加青岛市组织的全市12个区市检察机关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展览,参观一回来,我就写了篇稿件发给了《正义网》、《大众日报》,接着当天正义网就给发表了,之后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大众日报》也给采用了。由于我抢在了时间的前头,结果参观展览的12个单位,就采用了我的稿件。
  
  四是要“精”。就是新闻报道的内容要精炼,要短小精悍。短而精,人人愿看,长了就人见人烦,特别是我们现在处在信息时代,工作节奏加快,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时代,文章更应该注重精炼。其实,文章的好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如果内容一般化,就是写得再长也没有分量。其实,把新闻写短,也是一种本事,或者说是一种艺术。针对有些简单问题,就只需要一个小简讯即可,也没有必要写得过长。2011年,我把院里开展的几个小活动,以不到200字的小简讯向《检察日报》投稿,结果不出3日,就被该报中缝的“信息快车”、“民主足音”给采用了。这也说明有些文章不在长短,关键是内容。
  
  五是要“实”。就是要说实话,不说空话、套话,不要凭空捏造。要以务实为准则,说实话、报实情、传实信。既报喜也报忧,既讲成功的经验,又讲失败的教训。事实是新闻稿件的“灵魂”,对反映存在的问题要不回避、不遮掩,要选取鲜活事例。对事例反映出的问题,要有独到的见解和视角,收集的素材要真实、客观公正,语言要发自个人肺腑,这样才能对事物有真实感受,让人看了信服,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新闻与文学作品不同之处就在于,新闻作品的事实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不能虚构,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没有具体事实,又不能构成新闻。其实,调查研究是写作的前提,采和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写稿权。我写稿件时,都是先找知情者核对事实后,才开始写,以免出现出入,影响效果。如果写案件,我都要看相关的逮捕书、起诉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真正做到所写稿件既真实又能反映所报道的新闻点。
  
  六是要“敲”。“敲”就是推敲,看自己是怎么写的,别人是怎样改的。信息宣传稿件经修改后刊载出来,要仔细看有哪些方面是记者或编辑改的,自己原先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定稿刊登又是怎样的。如果是自己起草的文稿,要从第一稿到最终定稿都仔细看,从中认真总结和体会修改的思路、补充的内容等等。我平时写稿都坚信古人说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每写一稿,都会仔细推敲,然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我认为我院文笔比较好的同事邮箱,请他们帮助指点,很多同事成了我的老师和我文章第一读者,我也从中学到了他们中的很多长处,对我的写作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2010年,我就从《检察日报》社驻山东省检察院记者站卢金增记者那里,学到了不少好东西,学到了不少写作与投稿技巧,为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投稿采用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七是要“沉”。文字工作是一项枯燥而寂寞的工作,往往需要在寂寞中与孤灯相伴,将那些散乱的思绪和零散的素材理顺于脉络,成形于笔端,定格于方寸。这就需要具备沉得住底气、坐得稳板凳、耐得住性子的“修炼”,需要写作人员克服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禀性,要在材料堆里扎得进,在会海里沉得住,在寂寞中坐得稳,善于从各种会议中把握信息素材,善于从成型的材料研究入手,细心揣摩作者的谋篇布局、思路展现、写作技巧,甚至需要将某些经典语言和精彩片段熟谙于心,以此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善于在调研中沉得下心来,平时注重搜集和翻阅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大量资料,深入村庄、深入农户、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熟悉市情、镇情、企情、民情,掌握第一手素材,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升提炼为现有的观点主张。
  
  八是要“琢”。“琢”就是要精雕细琢,尤其是对于一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总结类的材料在写作的过程中,尤其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完成初稿之后,首先自己要“鸡蛋里挑骨头”,精益求精修改为自己满意稿;然后主动请领导和老同志把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反复琢磨、几易其稿,最后定稿,力求分析问题“透”、语言表达“简”、材料内容“实”,纹理脉络“清”。不知大家有没同感,自己写好文章后,自己检查了好几遍,有时连简单的错别字都发现不了,这说明了文章写好后,多拿给别人修改,提出意见,确实很有必要。
  
  九是要“练”。写作,从基本上说,是一种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以传递信息的技能和技巧。它的鲜明的特点就是极强的实践性,我曾经咨询过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学习新闻写作的途径,就是去写,去实践,只有经常地写,不断地写,反复地写,才能出效益、出成绩,真正做到水到渠成。”如果没有练笔的毅力,练笔时断时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杆就会越娈越沉、越不听使唤。我现在就把每天的工作像写日记一样写在本子上,日积月累,我感觉收获挺大。
  
  十是要“韧”。就是要有韧性。要在新闻写作上出成绩也是不容易的,往往要经受许多挫折和磨难。比如,开始写稿时一篇篇石沉大海,要经受住失败的考验;遇到“难产”不能发表的稿件,要日夜难眠,苦苦思索,直到有新的发现,要经受“冥思苦想”的磨难;碰到争时效的新闻,要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抢时间。在这一道道困难面前,如果我们的意志薄弱,遇难而退,那我们就会半途而废。如果这时你做到了愈挫愈勇,愈磨愈坚,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去迎接和战胜可能遇到的一次次挫折和磨难,那你朝新闻写作成才的道路就会一步步的接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高新闻稿件上稿率“十”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