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十二五”(2011-2015)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战略任务。结合我老秘网县实际,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编制了**县“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蓝图和依据。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抢抓机遇,借力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雨雪冰冻、甲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顺利和提前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构建了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景象。特点是: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达9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5.2:36.3:3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2010年达46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010年达5.8亿元。2010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31个,合同投资规模70.1亿元,到位境内资金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
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6%;规模工业企业数由“十五”期末56家增加到156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7家,利税5000万以上企业1家;童车童床、羽绒羽毛、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已初步显现;经济园区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县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32亿元,入园工业企业已达86家;杭埠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入园工业企业已达62家;城关镇七星羽绒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羽绒加工贸易企业28家。
三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年产量突破40万吨,蔬菜突破30万吨。形成“圩畈粮油、城郊蔬菜、丘岗畜禽、山库区林茶栗药”四大区域;省、市、县龙头企业达11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270个;全县建有4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有5个品种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40个品种绿色认证;“万佛湖”鱼头、“**小兰花”茶叶、“华银”茶油畅销国内外。森林覆盖率达43.5%,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四是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10年达36亿元;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城乡商贸业呈现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态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4000万美元;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亿元,万佛湖创国家4A级、万佛山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获得成功;家政服务、养老保障、社区医疗等社会服务业以及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正蓬勃兴起。
2、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25亿元,城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领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个经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规修编;县城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工程如期建成投运,天然气管道、防洪以及电力等建设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县城改造、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公路完成920多公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丰乐河圩堤、杭北干渠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电网建设完成杭埠110千伏、平田和棠树35千伏变电站建设等。邮政、通信和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数字**”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高。
二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达200多个,占开工项目总数的25%;总投资达106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100万元。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相继落户,如华润雪花啤酒灌装线项目、东风机电军工项目、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汇联汽车轮毂项目、火力发电项目等。2010年,列入省“861”项目21个,总投资73.14亿元;列入市3000万元以上重点调度项目85个,总投资293亿元;共谋划项目201个,总投资555亿元;县四个“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三是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和政策。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下,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一手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手抢抓事关**发展的大事、难事、长远之事。县委、县政府抢抓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共争取五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152个并基本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93亿元,完成投资98.8%。2008年进入了合肥经济圈;特别是2009年成功挤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我老秘网县的经济发展争取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今年在国家审批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又成功争取将**调整为重点开发区域。此外,杭埠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这都为**长远发展,构筑了平台,造就了潜力。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2010年底,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2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2.1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
二是民生工程效果明显。民生工程2007年12项、2008年18项、2009年28项、2010年33项,累计投入16多亿元,惠及90多万城乡居民;多次多项民生工程受到省市表彰,被百姓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校安加固工程进展顺利,高中教育普及率达76.5%。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6%,基层医疗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3.7万人次。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均实现应保尽保。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培训转移和社会帮扶,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和命名挂牌。统计及“六普”工作扎实开展。
附表1:**县“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
指 标名 称 计算
单位 2005年实际 2009年实绩 “十一五”发展计划 “十一五”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2010年计划目标总额 计划年均增幅(%) 2010年预计完成量 十一五指标预计完成率(%) 是“十五”的倍数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4.17 83 82.5 13 91 110 2.1
二、财政收入 亿元 2.37 4.75 4.36 13 5.8 133 2.5
三、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5.2 19.6 23.3 20 25 107 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7 32.6 29 18 46 159 5.3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1 30.9 34.9 13 36 103 2.4
六、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500 3000 3450 20 4000 116 8.0
七、到位境内资金 亿元 18.8 22.6 20 37 164
入、利用境外投资 万美元 1420 1560 15 2000 128
九、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元 10074 13670 8 27400 200 2.7
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2308 4188 3080 6 4520 147 2.0
二、“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一)外部机遇及内在优势
1、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看好。“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将面临调整与转型:投资、消费、出口比例趋于合理;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成份显著提升;创新成为发展主流。
2、发展环境有利。国家继续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融入合肥经济圈建设;国家继续实施加大“三农”扶持、加大民生投入等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老秘网县在各方面工作获得更多政策、资金及重大项目支持和外部带动机会,实现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3、长三角经济辐射功能增强。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经济区域之一,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随着长三角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正面临升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同时,东部对新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将是我老秘网县很好的发展机遇。
4、地理区位优越。**属于“合肥经济圈”,在国家皖江城市带规划里被列为合肥“集聚核”,同时又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合肥、六安、安庆、巢湖四市交会处,铁路、高速和将要开工建设的交通工程,将使**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我老秘网县具备城市和农村双向比较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环境和资源丰裕。自然环境资源、水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蕴藏量可观。现代农业规模大、效益好;万佛湖、万佛山、汤池温泉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首批省级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县,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为绿色农业发展、绿色产品生产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老秘网县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丰富。
6、人文优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又是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县、全国卫生城镇和全国文明村镇,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较高外部知名度;**人民朴实、勤奋的精神和强烈的发展愿望,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面临的挑战与自身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城镇、园区及乡村的基础性设施如道路、桥梁、电网、自来水等工程建设及改造尚需进一步加快步伐。现有高速公路、铁路距离全县中心地带较远,206国道通行能力不高。
2、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大;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关联度较低,优势产业尚需大力培育;经济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一产基础较薄弱,农产品深加工能力、附加值均不高,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需要加快;二产对国民经济和财政的贡献过小,工业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产发展龙头不大、支柱不强,整体优势未发挥,旅游业发展潜力尚需进一步整合与开发。
3、生产要素面临瓶颈。在全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形势下,尤其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圈一带”建设,促使周边各市县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争夺人才、项目、投资者、税源,争取政策等,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伴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土地置换、融资、人才等压力,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提供建设用地、筹集建设资金、汇集发展人才仍是难题。
4、可持续发展紧迫性增强。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家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老秘网县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又要以更大的努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紧迫而繁重。
5、构建和谐社会面临更高要求。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就业、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并相互交织,需要更加注重民生,对政府统筹发展、驾驭发展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主创大业精神需要激发,企业专业管理、营销与技术人才需要进一步培养;公务员思想需进一步解放、工作思路需进一步厘清和执行力需进一步加大。
三、“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框架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努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总体目标:实现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基本建成与长三角有机融合、生态系统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合肥卫星城市,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5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幅14%以上;
----财政收入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幅2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幅25%以上;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十一五翻一番;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一五翻一番;
----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17:44:39;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均增幅25%以上;
-----社会消费趋向合理,年均增长18%以上;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5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城镇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把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包容性增长,构建和谐社会。
3、生态环境更加优越
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和重复建设项目;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促使单位GDP能源消耗的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水量降低。建设省级生态示范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打造宜居舒适优美**。
(三)发展战略
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实行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1、工业化核心战略
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主导产业突出、骨干企业支撑明显、企业集群化特色明显、产业区域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具备一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一产、促进三产,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继续开展“垒大户、扶十佳、壮十强”活动;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轻纺服装产业、机械零配件制造业以及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对5000万以上规模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工业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园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规划布局、确立产业定位,积极引导要素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做实做强园区经济;突出优势行业,落实项目资金,进一步做好产业规划,推进食品加工业、羽毛产品、羽绒服装制品、儿童产品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的垂直分工,积极与大企业、大产业“联姻”,做大做强产业链。尤其要引导优势产业,逐步培育自主品牌,同类企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突出骨干企业,已有的骨干工业企业是“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分规模、分类加以引导和指导。争取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400家,发展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左右;培育1-2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支柱行业,1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推动1-2家企业上市。
坚持“四个一批”。引导现有工业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战略做好技改和新上项目规划和投资方案,通过技改、新上项目和扩建,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筛选出若干重点项目,做好前期项目规划和投资方案,做好投入产出及商业化分析,找准投资主体,投资建设一批新型企业;通过“一圈一带”建设,在工业集中区聚集一批集群企业;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引导外出经商、务工和本地有创业欲望的人员在特色园区发展一批中小企业。
2、招商引资主战略
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抢抓“圈带”建设机遇,要突出东部招商与产业招商,推动全民招商,努力招大商、大招商,招工业项目商。
(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招商平台。以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万佛湖度假区、皖江汽配产业园、各特色工业集中区等专业园区为招商平台,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增强承载能力。提高软硬设施环境水平,完善配套服务。硬件方面实现“七通一平”,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全程代理;产业方面实行同类产业集聚,提供相关配套;生产要素方面,采取优惠激励政策,使之向园区集中。在规划建设、用地保障上加大力度等,形成特色鲜明、后发优势明显的园区格局。
(2)积极融入,主动承接。以利益分配为纽带,坚持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机遇,积极与江浙沪三地政府或社会经济组织进行交流合作,连片开发经营,招商选资,全权管理;主动出击,加强与合肥市政府及大型企业合作,逐步建设合肥大型企业的配套基地,实现经济全面融入。吸引和鼓励在外创业有成人士返乡创业。依托资源抓招商,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关注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为先进制造业配套,寻求承接产业转移新突破。
(3)优化招商环境,完善招商机制。实行领导带头招商,强化单位组合招商,巩固驻外招商,增强以商招商,发动全民招商。进一步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争取更多的商业银行来我老秘网县设立分支机构,办理异地业务,为落户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资金支持。推行客商接待日制度,建立项目会商制度,坚持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
3、城镇化带动战略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既是实现工业化必然伴随的过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坚持城镇化带动战略,使要素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转移、产业向城镇聚集,推动工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1)推进县城建设,发挥核心城带动作用。实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规划区内农户统拆统建,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其吸纳人口、扩大就业能力。实施新区开发工程,合理布局城区居住、商业、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分区。经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平台、集约节约用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和在城镇落户就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发展。
(2)加快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县城建设为中心,分类推进城镇建设,带动、促进重点镇和其他乡镇发展,加快新农村村庄建设步伐,完善乡镇公共配套设施,加强集镇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居住环境,提升集镇承载力。
(3)坚持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依托特色产业兴镇,以集镇集聚产业,实现产业与集镇互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任务,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发展布局
综合考虑我老秘网县地理空间结构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以县城为核心、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层次分明、有序承接”为原则,精心打造主体功能区,确定以“一核两面三轴四区” 为 总体发展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打造“一核”
即以县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城关地区,并做大做强。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办公区和游客集散中心的规划与建设。调整并完善城区功能布局,规划建设政务新区,带动县城经济整体发展。通过206国道改道升级、济祁高速规划建设和快速通道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力争扩展至35平方公里,全县50%人口集中在县城与城镇,使**真正成为合肥的卫星城市。
2、突出“两面”
以**西南和东北各为一面。
东北面重点发展工业经济,打造**的“金三角”。以县经济开发区为“金三角”的核心,加快开发区建设和经济实体的集聚,提高其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拓展开发区面积,向东北部延伸,注重园区产业功能区划分,建立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配件、童车童床、机械加工等子园区,重点承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轻纺服装(童车童床)业;适度承接食品加工业和印刷包装业;积极关注技术相关性和行业相关性产业。以杭埠镇为“金三角”的大门,按照工业区、商贸区(物流仓储业)和生活服务区三大区块,进一步做好城镇规划和发展规划,将杭埠工业区规划面积扩大至20平方公里,作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规划建设园中园,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实现**与合肥市的无缝对接。在粮食、服装加工与新兴产业上做活文章,逐步实现承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建设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重点承接食品加工业和机械配套制造业,提升产业层次;适度承接纺织服装业;积极发展仓储物流业和新型建材业。
西南面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打造**的“绿三角”。以万佛湖为“绿三角”的核心,重点打造万佛山、万佛湖、周瑜城、西汤池温泉、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和新四军四支队驻**旧址等旅游景区,主要以旅游、度假、旅游商品和山区农产品贸易为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旅游快速通道,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景区道路;整合旅游资源,调整经营方式,引入大型旅游投资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提升旅游区建设品位和档次。加大旅游业招商投资力度,吸引东部地区旅游投资公司和老秘网等服务企业前来投资,承接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和旅游衍生业,以旅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西南山区及万佛湖周边乡镇应以万佛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在大力发展茶叶、板栗、瓜果、养殖和中药材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式旅游,大力发展省级农家乐示范点和乡村旅游,以及相关的旅游服务业。
3、形成“三轴”
以 206、六舒三、317三条国省道各为一轴,打造沿线工业长廊。产业主要沿“三轴”集中布局,鼓励沿线有条件乡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形成三条带状工业发展格局,为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和城关七星工业园的发展提供配套和后备支持。重点抓好县城至杭埠镇沿线建设,实现县城与杭埠镇联动发展;鼓励沿线乡镇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回乡创业,形成创业集中区;依托集镇、资源与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棠树、桃溪、干汊河、千人桥、南港、舒茶、张母桥特色产业经济示范园区。
4、建设“四区”
即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万佛湖旅游度假区和春秋塘汽车产业园,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区。
建设区内“纵横”道路网络,完善给排水、供电、电信、宽带、绿化等配套工程。面向东部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项目,借助国家的产业集中区政策,实行联合开发、共同建设,打造**产业集中区。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拓展至50平方公里,设立:儿童用品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电动车产业园、印刷包装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培育主导产业。使之成为安徽省循环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先行示范区、**县工业化的主体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化的承载区、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新城区的样板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验区。杭埠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仓储、物流、服装加工业;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建设距离省委、省政府心脏最近、著名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万佛湖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和旅游产品加工产业。通过整合旅游景点、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产业,打造“合肥的后花园、安徽的北戴河”。 打造“飞地”经济园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利用长三角地区优厚的产业基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合作共建、共同管理方式,重点建设好安徽**皖江汽车科技产业园和舒茶合成革产业园等“飞地”经济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机械制造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
四、“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路径
以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等“五化”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路径。
(一)环境生态化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强废旧物资回收,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坚持绿色增长,积极发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等绿色经济。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高度重视城镇、开发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中心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回收处理系统建设,逐步提高污水、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加强杭埠河、丰乐河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3、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和商品林基地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及舆论对环保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实施引湖入城工程,开展植树增绿行动,美化、绿化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实施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努力增强环境容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科技化
围绕食品加工、轻纺服装、机械零部件制造、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突出企业主体,强化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1、强化企业主体。积极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加大企业专利申请和实施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强化产学研一体。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强化创新载体。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科技入园(区)工程,推进科技政策、科技项目、高新技术、科技服务、科技人才和科技机构入园区,推进创新要素和产业的融合,提高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科技应用,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注重在童车研发、羽绒制品工程、农产品深加工、低温肉制品、新材料等行业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4、以信息化推进科技化。建设“数字**”,规划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积极实施“农网入乡、三电合一、一站通、信息扶贫、阳光培训”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使社会成员更多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深化企业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推进科技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三)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县,人多地少、生态环境优越、紧邻省会合肥、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县情,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培植、壮大一批茶叶、板栗、蔬菜、水产品、肉鸡、油茶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扶持一批知名品牌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粮食加工企业的加工质量和水平。二是建立农产品基地。采取扶持和奖励措施,培育农业经营大户;鼓励土地、林权流转,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三是实施农业品牌带动工程。进一步整合粮油、水产、羽绒、茶叶、油茶、板栗等品牌;加大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和项目招商力度,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及驰名、著名商标的申报争创力度,扩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四是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2、以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植入工业化和市场化经营理念,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的战略,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引入农业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原料基地化、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加工现代化、产品绿色化和企业集群化,营造特色优势、生态优势、市场优势,推进农业跨越、农民富裕和新农村建设。(1)建设十大产业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基地、柏林庄苑现代农业园区、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区、舒丰现代农业示范区、供肥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康元生态农业园区、长风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茶树良种选育繁殖基地和优质兰花茶叶基地、万佛湖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地方草鸡及商品蛋基地建设。(2)实施八大农产品加工项目:优质稻米产业工程、东方茶业出口绿茶清洁化精深加工项目、舒绿茶叶深加工项目、夏星食品养殖及综合加工项目、圣桂食品绿色薇菜深加工项目、肉制品产业化加工项目、10万吨超高淀粉糖浆生产项目、3万吨果脯糖浆生产项目。
3、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发展农村能源事业,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等一系列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三资”代理服务,强化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启动新一轮整村推进工程,继续推进产业、项目、社会、移民搬迁扶贫,实施“雨露计划”与农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4、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杭、丰两河治理力度,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配套沟、渠、田、林、路工程。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栽播、收割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
(四)工业集群化
积极创造条件,构筑工业集群发展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在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发展平台,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发展平台,引导关联企业向专业特色平台聚集,全面提升全县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县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1、巩固提高既有优势产业。如儿童用品、新型食品加工业、羽绒(毛)及制品、汽车零配件、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尤其我老秘网县童车、食品加工、羽绒及制品、羽毛及制品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呈现出集群雏形。其次,服装产业规模大、基础好,具有产业集群优势。随着长三角地区服装资本的内地转移,安徽**作为全国服装产业资本内迁首选之地的地位已经确立,服装业将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服装市场集群效应。
2、打造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同类产业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形成。如三乐、浩缘朋等企业基础较好,可以促进成长。
3、设立产业专业园区。围绕形成产业集群,设立产业专业园区:重点是儿童用品、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配件、电动车、印刷包装产业园及中小企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还有可能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如汽车配件、粮食产业园、合成革、电动车、仓储物流、旅游产品园等,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同时,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园、龙津生物科技园、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
(五)优势品牌化
1、利用好政策品牌:“一圈一带”是**发展的最大品牌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夯实经济园区、工业园区与特色产业集中区三大发展载体,主动与长三角的合作联系,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放大示范区效应。把**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先行者;皖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合肥市的卫星城;合肥经济圈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2、发挥好独特品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用旅游搭台、为经济唱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环境优美。是周瑜故里,有与都江堰齐名的七门堰,**名片——万佛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长三角有一定知名度,可以为“十二五”发展积聚更多要素。利用好众多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全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国家卫生城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旅游经济强县、全省首届环境优美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县、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全省专利申请十强县等称号,要倍加珍惜,使之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3、塑造行业品牌:“十二五”期间打造1个驰名商标、20个著名商标,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
工业方面,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做大现有三乐、浩缘朋、夏星等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引领行业发展,增强行业和企业实力,鼓励优势企业向品牌经营型转变,不断提高我老秘网县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我老秘网县名牌战略工作健康、有序、有效开展。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上市。围绕我老秘网县特色产业提升竞争力,大力引导、鼓励、支持友勇、夏星、诚信、汇联等一批龙头企业把握时机,通过购并、重组、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对有可能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努力做好上市的指导、协调、沟通工作,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工作。
农业方面,到2015年,扶持帅旺、友勇、华银、玉河、华强、新荣久、万佛湖(渔业)、舒绿、靖童、圣桂等十家龙头企业;打造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0个省级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打造两个被农业部授于“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县工业园和城关七星工业园;争创一批品牌,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基地,争创1个国家级、5个省级品牌农产品,打造 “**小兰花”茶叶、“万佛湖”鱼头两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五、“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措施
实施调整结构、重视人才、用活政策、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抓好项目六大措施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结构
调整区域结构,建设县城核与两个“三角”,形成布局合理,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调整行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1、优化工业结构。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引用、附加值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分工地位;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力发展规模工业,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强县目标。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壮大汽车配件、家电、机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儿童产品、包装印刷、羽毛加工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品牌创建能力。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突破口,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把握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如汽车电子、电动车、合成革、生物质能发电等产业,形成支柱性产业。四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的要求,提升开发区水平。规划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2、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基本农田整治,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落实“畜牧业升级计划”和生猪“462”计划,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认真实施“水产跨越工程”和“渔业三进工程”,积极打造水库有机鱼、圩畈名优水产、丘岗库塘特种养殖、城市郊区休闲渔业等特色养殖区。加强茶叶、油茶、板栗等特农特经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积极培育“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逐步提高特农特经和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支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围绕特色农业,积极创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鼓励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民办、民管、民收益”为基本原则,大力支持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构建公益性、经营性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发展壮大旅游业。旅游业是**一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以天然山水为主线、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着力打造休闲度假的品牌。围绕“山、水、泉、城”,突出“蓝色、古色、红色与绿色”,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深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引进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项目,提升景点品位,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度。重点开发利用万佛湖、万佛山、西汤池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和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新四军四支队驻**旧址、文翁故里、周瑜城、梁祝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文化建设,打造万佛湖、万佛山、西汤池温泉、周瑜城和舒茶“人民公社”为一体的大别山精品旅游板块;以旅游资源承接旅游产业转移,引进大型旅游开发公司整体开发以四大景区为主的**旅游经济板块。坚持营销兴旅的思路,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策划、包装和推介,稳定合肥市场,努力拓展南京等周边城市,打造“5A”景区,建设“合肥的后花园、安徽的北戴河”,建成全国著名旅游度假胜地、生态示范基地和水上运动培训基地。以旅游、文化、生态优势为依托,重视土特产品及旅游产品开发,主动承接大型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促进旅游商品生产制造业发展。配套建设旅游相关产业,形成旅游产业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业。
4、积极发展其它第三产业。要围绕工业经济发展需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仓储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努力拓展消费性服务业;增强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促进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科学编制县域商业网点规划,着力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的商贸中心,建设各具特色的商贸区、商业街。利用杭埠镇的独特地理优势,合理规划和建设杭埠镇仓储物流业,使杭埠成为合肥市的仓储基地。培育骨干商贸企业和商贸服务企业。进一步建立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特别要加强已有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建设。加强社区商贸网点建设,进一步方便、服务市民生活。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我老秘网县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培育担保、信托、贷款公司等金融衍生行业。大力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区域间劳务交流,做好劳务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者层次,提升劳务经济水平。同时,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培育发展行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作用。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的多种发展模式和机制,促进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重点开拓家政、修理、幼托、养老、保健、医疗、文娱服务等。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振兴县域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健全公益性文化、广电、体育设施。提升基层和农村文化生活品位,培养基层文化工作骨干。积极筹措资金,对县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体育馆、文化广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等加以改造和建设,开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好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挥旅游与体育结合的工作优势,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档案、地方志和保密工作。
(二)进一步重视人才
确立“人才兴县”战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干部素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育工程”;建立人才激励、选拔、培养、引进机制;优化政策待遇,构建人才高地,使各类人才在**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逐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
1、培育骨干人才。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资源开发,尤其要重视集聚工业人才。实施产业人才集聚工程:选取规模以上企业优秀企业家、行业龙头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重点产业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挂职外出学习,政府给予适度补贴与奖励,培养和造就一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继续向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培育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增强市场、法律意识,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企业职工在岗培训。
2、建立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聘请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顾问,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招商引智、宣传推介**。加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促进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取调动、聘用、兼职、停薪留职等多种形式,鼓励高层次人才来**短期或长期工作。积极探索按知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科技人员奖励分配制度,完善以技术股份、奖励股份为主的新型奖励制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坚持教育发展优先理念。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厚待教育、厚待教师。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15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左右,县城区建成6所以上公立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立足实际,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迁建**二中、城关一小、实验小学,加大薄弱学校扶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积极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多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方式,多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性人才,多为企业培育技术与管理人才;扶持发展特殊教育,开展残疾人高中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员的生存能力;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实施好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进一步用活政策
1、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首先,示范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有很多配套政策包括“省四十条”,要用足用好。二要打造好承接平台,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功能布局,做到有序承接。三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加强与长三角地方政府、商会、园区合作联系,主动与大企业对接。四要提升产业配套,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牢牢把握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历史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政府效能,改革创新,认真研究并吃透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2、积极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承接辐射。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大宣传、加强对接,建设与合肥产业配套、加工制造、农产品生产、仓储物流、休闲度假等基地,打造合肥的卫星城。二是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推动与合肥同城化。突出“金三角”,实现杭埠、桃溪与合肥的滨湖、肥西无缝对接。推进:规划布局、交通、电力、信息、市场一体化。建立与合肥“半小时通勤圈”,建设“直通车”。三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推动206国道改道升级、建设济祁高速、阜六铁路、整治杭埠河航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目标;抓好通信网、商务网、政务网、广播电视网与金融网等各类信息网络的对接工作;积极争取采用合肥区号,对移动电话用户实行同城计费,实现电视信号互换、电视节目共享。四是坚持走“互补型”、“错位式”发展之路。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仓储物流、轻纺服装、汽车配件产业。
3、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积极争取,认真利用包括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比照县、扩大内需以及经济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政策。二是出台配套经济发展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确保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确保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确保民生问题得以解决的财政政策;完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支撑高科技企业孵化的投资政策;完善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有助于增加劳动者就业、有助于繁荣商贸流通、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消费政策等。三是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
1、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推动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支持公、检、法、司依法开展工作,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拥政爱民、军民团结的生动局面。
2、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树立新思想、新观念,破除一切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禁锢,拓宽眼界,创新思路,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弘扬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工作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干部管理。逐步建立干部家庭道德教育考评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立,提高党员干部理论修养、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
3、深入开展“三爱”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爱民以谋富民,“察民情、解难题”;爱县以争强县,“识县情、争强县”;爱岗以创一流,“查岗情、创一流”。勇担**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农业促进工业,从而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各类民生问题,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4、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大力弘扬先进,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富民强县的强大合力。
(五)进一步优化环境
1、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干部交流、岗位交流,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丰富干部的工作经验。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制度,增强行政管理活动透明度,发挥监察、审计监督职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建立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树立政府新形象。开展行政效率督查,对各行政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进行督查;建立企业评价机制,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大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兑现政策。
2、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服务等领域。健全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全民创业,扎实实施初创企业、微小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二是构建地方金融体系。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地方融资平台,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完善政府、企业、协会与民间多层次合作机制,形成与长三角全方位对接,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高度重视合肥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同城化战略,推进与东部地区互动合作,着力构筑大开放新格局。四是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促进科学有序承接。大规模、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积极将外部大企业“引进来”。统筹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实行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提高我老秘网县经济社会外向化水平。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各类商会或协会与驻外联络处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合作共建,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做好外贸、外资与外经工作。
3、优化投资环境,解决资本不足困境。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投资、积极向银行融通资金、加快自有资金积累。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民间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研究并积极创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方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引导**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将资金投入到本县的经济建设中;密切银政和银企合作关系,规范企业融资行为,疏通间接融资渠道,创新间接融资模式,特别要积极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介机构,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增大间接融资力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贷款、BT、BOT、BOOT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整体规划,由投资商成片开发,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难题;对于旅游景点建设要做好整体规划,可采用分项目实行长期租赁方式进行建设;对于科教文卫项目建设,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引进民间资本。
4、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稳定。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促进就业和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各类创业园区建设,完善以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到2015年全县基本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双拥优抚安置、专项事务管理与健全基层政权建设等体系。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3)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坚持医药卫生公益性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免疫计划,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理赔机制。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开放医疗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成分办医新格局。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4)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坚持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5)支持重视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科协独立开展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老年事业投入,逐步构筑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加强基层老龄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老年互助服务,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建设2-3所上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
(7)加强“平安**”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重视公共气象和安全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做好防震减灾与人防工作;完善和落实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及安全生产监管措施;落实企业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司法、执法和行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法律顾问的作用,对重大决策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实行听证制度,广泛体察社情民意,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与提案。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与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六)进一步抓好项目
规划以项目为支撑,资金随着项目走,项目要紧跟政策。一是提高质量,科学谋划。围绕现有优势产业、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合肥经济圈、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围绕本地资源特色谋划项目;多谋划大项目,着重谋划对我老秘网县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加强与县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开发、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及其各专项规划的对接,提高项目谋划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项目谋划人员业务培训,提高项目谋划质量。严把项目材料质量,提高入库项目质量。二是层层落实任务,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每年谋划任务按总投资额和项目规模个数分解到有关乡镇、开发区和部门,并定期督查通报进度。制定项目谋划工作考核办法,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重点奖励投资规模大、谋划质量高的项目。三是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建设。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分层次推进,认真筛选入库项目,进行反复论证,力求数据准确、依据合理,提高入库项目的科学性,严把项目入库关。及时更新调整出、入库项目,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四是加强项目推介。对那些优势项目要加大推介力度,编制项目汇编等材料,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