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樱桃村 发表于 2014-7-7 08:18:31

其身正,不令而行(金台随感)

  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要经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无论哪个环节弱了,或者断了,都可能给一个人带来终身的悔恨与痛楚。  当下,在育人问题上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值得关注与深思。不论男女老幼,他们并不是仅仅通过说教的道理,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如果他们在现实中接触到的情形大多与说教的相反,大部分人会先接受现实教给他的“道理”,至于说教的那些“道理”,则要视环境、条件和需要而“择机行事”了。
  成年人有时说一套做一套,最初孩子们可能听信说教。可是他们不可能总是孩子,而是一天天长大成熟,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觉。假如这些器官传递给他们的信息,都与人们说的“那一套”南辕北辙,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思想,会怎样思考与对待这个世界?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行”对人的影响大于“言”。记得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每进入一个新解放区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大量的反面宣传,十有八九要遭到老百姓短暂的冷遇。可是用不了十天半个月,老百姓几乎同解放军亲如一家了。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不是光靠宣传,也主要不是靠开会,就是通过解放军干部战士给老乡挑水,扫院子,借东西用完就还,损坏了的照价赔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实际行动,使老百姓自己得出了结论:“共产党比国民党好!”“解放军比中央军好!”解放区老百姓的这个认识,不是靠谁的说教,而主要是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这一点对当今各种形式的教育理应有深刻的启悟。
  行动产生的影响与效果,表现最明显的是长者、尊者与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唐人孔颖达在谈论“神道设教”问题时,对尊者的影响说得再明白不过:圣人自身行善,也就由上至下教化了众人。这不必借助语言教诫,也用不着严刑恐逼,下民们自然规化服从。 对待某一种信仰及各种提倡的行为都是一样的:“语言给人的影响如蜻蜓点水,行动给人的影响才能入木三分。”
  时下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从下往上看,言教多于身教,言教的语气壮、质量高,而身教偶尔为之,多是苍白无力;从上往下看,誓言多于践行,承诺大于结果,甚至言行相违,有的人口说“不留人生败笔”,实际人生已经糜烂。这种人最缺乏的是人格魅力,他们的长篇高调,有时还不如民间的一两句俗语有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一个青年时代的朋友,在沈阳市一家拥有一万五千多名职工的企业担任一把手。当时中央规定,只有正省(部)级领导才配专车,副职只能配工作用车。但这个规定不含企业,所以他上任时见到的,不仅企业头头都配有专车,连下面各处室的一把手也有专车。他到任后先从几个厂级领导抓起,上下班全都改乘通勤“面包”,接着封存了大部分轿车,只留下几辆,为全厂共用的工作用车。他一句话没说,一个制度没定,一个命令没下,各处室的头头,上下班都乖乖地同职工一起乘通勤大轿车去了。该厂的一位小车司机对我说,有一次早晨暴风雪突袭,他打电话告诉厂长,开车去接他,却遭到严辞拒绝,厂长仍然同几个副手共乘一辆“面包车”上班。这是个千真万确的真事,此人名叫金晶,时任沈阳低压开关厂厂长。
  这叫做什么呢?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子路》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其身正,不令而行(金台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