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这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探索。这是一次解决“有人无地,有地无人”困局的尝试。这是一次“离地者有保障,创业者有基地”的有益试水。今年,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建华在金昌调研时,在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华村建设现场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后,对该试点村“3331”的模式(即30%的农民经营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30%的农民经营暖棚圈舍进行舍饲养殖、30%的农民进城务工从事第三产业、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非常感兴趣,他指出:这种做法非常好,要加快试点工作的实施进度,力争探索和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华模式”,并进一步做好推广和示范。8月9日,记者来到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华村进行探访,感受这种新尝试带来的新变化——经营权入股、农民变股民、生产要素得解放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华村3社,农民马应柏正在开着自己的拖拉机拉制种玉米秸秆母本,进行青贮后养羊,他说:“一家种不到20亩地,土地分布在近10处地方,大机械不好作业,但大小机械得俱全,不然就不好种庄稼。每年的收入大多置办了农机。”在我老秘网市许多农村,一家农户要独立完成农业种植,需要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大小机械近十种,而许多机械每年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天,有些甚至一天时间。和马应柏种地相比,现在,进城务工是许多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让进城的农民安心离开土地创业?如何让有种养殖技术的农民满负荷劳作?金川区在进行不断探索,从引进种植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到农民自发地对土地小规模进行适度集中,这些流转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但总的来说没有硬机制作保障,形不成真正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金川区委书记常家有说:“农村穷,不仅穷在基础上,从本质上来讲是穷在机制上。金川区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充分认识金川区农村依城而居的地理特征,从城市、城郊和乡村三个区域通盘考虑,加快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金川区区长义战鹰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金川区一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投入资产的利用率,在产业链的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资产利润返还于农民,让农民在参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实惠。”“土地流转问题目前尚处于民间的有偿流转层面,想种地的农民得不到足够的土地,想务工的农民不敢丢开土地这个命根子。没有政府介入引导、财政资金做启动,农民不可能真正离开土地,政府搭建平台,让离地者有保障,创业者有基地。”金川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杨立志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农村工作20年,农村发展一直是他思考的核心问题。他曾在金川区农业农村工作研讨会上讲述过一个故事:一个家庭,父亲有3个儿子,养了19头牛。分家时,老大分一半,老二分四分之一,老三分五分之一,19头牛无法分割。邻居牵来一头牛,总共20头牛,这样,老大分了10头,老二分了5头,老三分了4头。分完之后,邻居牵走了自己的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是那个邻居,对所有资产分配中要进行先期投入,处置后的收入和资产在运营中的收入全部返给农民,资产出租收入要用于农民居住后的物业补助。据了解,金川区每年用于农口的资金(含各类项目资金)约5000多万元,但建成的推广项目很少。比如推广的滴灌和管灌,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但大都是今年建、明年拆,起不到节水的效果。钱花了不少,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土地不能够集约化经营的问题。今年,金川区在宁远堡镇新华村三组和双湾镇营盘村一组两个村民小组进行试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促进土地集中,实行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并组建了金川区惠农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接入股土地,进行多种经营;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建设设施农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和区城乡投资公司集中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针对土地入股农户的社会保障,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引导农户自主参与。通过以上措施,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农村土地入股和农民产业转移、身份置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向前发展。“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把土地按入股方式交给政府经营,我们放心。交给个人和其他不可靠的公司,我的心里没有底。”新华村58岁的老人潘竞顺说。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破冰之行。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这种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金川区将深入探索,不断总结试点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将“新华模式”总结完善,通过土地确权,给金川区农村发展带来一次新的土地革命。离地者有保障、创业者有基地、农村焕发新活力张军辉是新华村有名的种冬瓜能手,但多年的种冬瓜经历,并没有让他富起来,日子过得和其他人相差无几。“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自已种的冬瓜自已销售。只能过个小富的日子。”今年,张军辉家6口人拿出12亩地入股后,他可租赁经营两个高标准的大棚。更可喜的是,他可在市区农民安置区以成本价购买一套每平方米1198元的90平方米住宅一套,如果想要大房子,超面积的部分也只需按每平方米1998元计价。政府给他还配套经营性资产出租房一套,租费就可维持自己住宅费用。目前,新华村像张军辉这样的农户已有十多家。金川区在新华村试点时,以人为单位计地,每人限定2亩,每2亩为一股,入股年限最少10年,入股土地以亩为单位计算红利,以户为单位领取红利,每亩每年按公开竞标土地承包价分红,分红前由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提取入股农户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还规划建设了“四区一房”,即高标准日光温室区、暖棚养殖区、高标准节水农田示范区、农户经营性资产出租区和区城乡投资公司为入股农户提供的城镇住宅楼生活用房。同时,在试点村组,对入股农户按照“3331”的模式进行分流。为更好地保障入股农户的基本生活,入股农户同时优先享受入股土地竞标承包价(扣除基础养老金)分红。今年,金川区投资1900多万元,在新华村发展设施农业。张军辉等农民作为入股者可优先以相对较低价格租赁日光温室;优先以相对较低价格租赁暖棚圈舍;优先以相对较低价格承包高标准节水农田;优先享受区城乡投资公司代交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优先购买城镇住宅楼生活用房;优先廉价租赁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的农户经营性出租房一套;优先享受各项惠农政策;优先廉价租赁和经营社区农产品直销店、农产品配送车等八项优惠政策。马应柏一家8口人入股后,他每天都到村里的日光温室建设区看看,村里集中修建的105座日光温室统一修建大水池,省去了棚内修水池浪费的面积。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冬天大棚内水温稳定,提高蔬菜产量。他高兴地说:“石羊河流域治理后,听说每人只让种2亩地。现在,我的地全部入股后,再也不怕上面关井压田,可以一心一意种我的大棚,好好过我的日子了。”和马应柏种大棚相比,潘竞顺老人的想法就更多了,目标也更大了。“去年,我养了18只羊,听说今年修建高标准圈舍,我又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已卖掉了11个羊羔子,圈里还有50多只羊。现在,我用土地入股后,政府又给我建设高标准的羊圈,说句真话,这个羊圈比我老汉住的房子都阔气,25米×10米的圈舍,有青贮池等设施。今冬,我准备把羊养到100只以上。孩子们都到市区打工,这儿有我们老两口就够了。”技术“高位嫁接”、产品绿色环保、沟通市场无极限初见张奋山,一口地道的武山话,一副农民打扮。他是金川区请来的“土专家”。但和他交谈后,他的身上一串串耀眼的光环让人目眩:全省种瓜能手、全省星火带头人、天水市劳模、省劳模。他种大棚已有20多年历史,是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专家。在新华村项目区开工建设之始,金川区请来省内知名专家张奋山等人,对金川区农业进行技术“高位嫁接”,对专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并配发一座大棚,通过种植带动和引导项目区农业在高起点上发展。在张奋山的大棚里,他正在用营养钵进行西瓜育苗。张奋山说:“种日光温室最大的障碍就是倒茬,不然,就会产生病虫害,致使大棚废弃。今年,他准备在项目区内推广西瓜嫁接技术,这项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仅产量高,尤其可免除西瓜枯萎等病害,不需要倒茬,就可连续种植20年。”引进专家,不仅引进了蔬菜的嫁接技术,更重要的是对金川区农业生产进行技术的高位嫁接。“要想死得快,就吃大棚菜。”这是民间对日光温室的另一种理解,蔬菜安全问题一直是新华村项目区考虑的头等大事。许明金,双湾镇许家沟村人,在许家沟村种有9个大棚,他的大棚最大特点就是用秸秆生物技术种植蔬菜,生产绿色食品。现在,他在项目区种植了几亩地的蔬菜,全部用农家肥,不施任何化肥。他的辣椒和番茄地里,长势旺盛的蔬菜底下,平铺着一层还未融入土地的羊粪,最大的番茄可达3斤。8月9日,许明金刚从市区回来,他一边摘菜,一边埋怨:“我的菜都是用农家肥种的,价钱和上化肥的蔬菜差不多,许多市民还不理解,说我的菜价格高了。你们得好好宣传,不能让绿色无公害蔬菜也卖成其他蔬菜的价格。”话虽这样说,但许明金心里还是能理解,因为市场上真正的绿色食品还没有打开销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只要坚持,绿色食品肯定会大有市场。项目区建成之后,金川区准备推选农产品直销对接模式,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把绿色无公害蔬菜直接运往直销店进行销售,实行优质优价,没有其他流通环节,与外运农产品相比,价格低廉,竞争优势较为明显,能够迅速占领市场,抢先销售。今年,金川区在农业种植技术上,采取“高位嫁接”模式,在农业技术起点相对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项目,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华村的项目就是按这种思路运行的。新华项目区已成了一个循环农业整体,达到了以“土地互换小循环,入股集约中循环,产业分工大循环,城乡互动全循环。”循环农业目标。今年,新华村3社共有628亩土地入股,除去项目区占用328亩土地外,集中的300亩土地全部实施节水的管灌,由种植大户杨兆全承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市农办副主任何立业长期在农村工作,他说:“一个农村家庭要想富裕,人均土地达到20亩,才能满负荷生产。与其大家一起种地受苦而没有收益,不如重新平衡生产要素,让农民各尽其才奔富路。新华村土地集中,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发展中衍生、在尝试中完善、“新华模式”内涵丰今年,“新华模式”已引起省上领导和农业专家的关注。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建华来新华村调研,并要求将“新华模式”进一步推广。金川区决定利用多年时间,将新华模式在全区复制,旨在破解金川区的三农问题。目前,“新华模式”已衍生出“九种模式”,可有效破解九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农民土地互换和经营权入股模式,破解了土地集约化经营难题。农民土地入股以后,土地承包权依然归农民所有,但土地经营权已转为区惠农城乡投资公司所有,公司通过大面积转租,可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到少数种植大户手中,使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政府资产所有权入股模式,破解了农户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该模式的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难题,使依赖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等产业的农户以低廉的租金获得了相关资产的经营权,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搞生产、谋发展,从而迅速完成了农民原始资本积累,扩大了规模。——“3331”比例租赁经营模式,破解了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出路问题。高标准日光温室区、农户经营性资产出租区、高标准暖棚养殖区、高标准节水农田示范区、城市生活用房的建设,为广大脱离土地的农民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择业平台,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迅速完成二次就业,从而有效避免了农民因脱离土地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循环发展模式破解了农业循环产业链的断链、缺链问题。恒温保鲜库的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和有机肥生产企业的引进,有效解决了种植业内部、养殖业内部、种养加之间的循环产业链条断链、缺链问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向二产、三产和农业内部的快速延伸,为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联村联户横向拓展模式,破解了种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难题。跨区联合,使得一批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先进生产理念和过硬实用本领的种植能手,能够长期面对面、手把手地为新华村入股农户传授种植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使新华村入股农户迅速把所学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龙头企业供种、农户养殖、企业收购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引种和销售难题,为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和种植提供了保障。——农产品直销对接模式破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题。一方面,农业协会通过搜集和掌握市场信息,指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能够有效避免供过于求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运往直销店进行销售,没有其他流通环节,与外运农产品相比,价格低廉,竞争优势较为明显,能够迅速占领市场,抢先销售。——农业抵御风险的保险模式破解了农业风险难题。政府补、企业贴、农户筹的政策性保险参保机制,进一步减少了农户出资比例,调动和激发了农户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参保率,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保障了农民经营收益。——股权转让再发展模式,破解了政府资产流失难题。过去,政府财政支持农户发展致富项目,直接针对农户和民营龙头企业投资,资金一旦注入,便很难实现保值增值。而在新运行模式下,政府投资建设的资产,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财政资金不但不会流失,而且能够通过股权转让循环利用,发挥更大的乘数效应。——废弃物、排泄物回收加工模式破解了农村环境污染难题。当前,农村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垃圾等农村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该模式的实施,使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前、产中、产后产生的废弃物、排泄物循环利用,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极大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