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调研的本来状态——江苏开展“随机性调研”的思考
回到调研的本来状态——江苏开展“随机性调研”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最近,中央下发了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基层联系点、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征集群众意见等制度。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2013年开展的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多、了解实情解决问题不够的意见,省委把开展随机性调研作为即知即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推行。仅2013年7月到10月,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开展10次随机性调研,我也亲历了整个过程。2013年下半年,省委常委及副省长共开展随机性调研96次,梳理了各类问题200余条。这种调研方式在江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反对“四风”的一个切入点和着力点,并作为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成果加以固化。
随机性调研在江苏蔚然成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1年以来我省开展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这三年,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按照省委要求,在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安排5-7天时间,深入村组、社区和基层单位驻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我们开展随机性调研,也是“三解三促”期间领导干部随机走村入户听取意见建议做法的常态化运用。这对变了味的调研是有力的纠偏,回到了调研的本来状态。
一、开展随机性调研的主要做法
江苏在开展随机性调研的过程中,坚持“四不”,即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不走规定路线、不作宣传报道,一竿子插到底,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主要做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一是“排”与“挤”。所谓“排”,就是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尽力从大量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在工作日程上把随机性调研排进去,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所谓“挤”,就是瞅准时机、见缝插针地开展随机性调研,出差途中、会议前后、活动间隙,都可相机进行。2013年,省委省政府领导开展的随机性调研,大多就是利用上述“边角料”时间进行的。
二是“听”与“问”。一方面,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用心听群众的意见看法,虚心听群众的批评建议,既听得进顺耳话,更听得进逆耳言甚至是刺耳语。另一方面,善于向群众请教,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拉家常,把情况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特别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无论是听和问,都要放平心态、放低身段,与群众进行真诚平等的交流。和群众站一道田埂,坐一条板凳,围一张桌子,群众就会觉得很亲切、很自然,就会从心底里亲近你、接受你,愿意和你掏心窝子讲真话。
三是“察”与“思”。“察”就是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用心去观察,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苗寨看望特困户时看住处、揭米仓、进猪圈那样,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的细节,力求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思”就是延伸思考,由近及远,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拓展思考,由此及彼,观察点上的情况是不是带有普遍性;深入思考,由表及里,分析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将此生动地总结为“两先两再”方法,就是先扎下去了解实情、再提起来梳理问题,先聚焦于点上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扩展到面上寻求一般的规律。
四是“解”与“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和诉求,大部分都是具体的、琐碎的,但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都很重要,都要想办法解决好、回答好。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该交办的交办,该协调的协调,该督查的督查。比如,苏北个别地区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群众对砍掉房前屋后的杨树、改种桃树等有不同看法,认为脱离实际。我们对随机性调研中发现的类似现象,都及时进行了纠正。有些问题是属于政策层面的,比如农户小额贷款申请难、为基层办实事要求层层配套加重村级债务等,我们责成有关方面抓紧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有些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管什么问题,都必须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交代。
二、随机性调研体现出的鲜明导向
干部开展随机性调研,跳出了“包围圈”,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撤掉了“过滤网”,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话;脱去了“外包装”,看到的是不加粉饰的现场;移开了“摄像头”,感知的是群众的真实情绪。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真话就能听得到,问题就能把得准,招数就能谋得实。
随机性调研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彰显鲜明的作风导向。俗话说,“亲戚是走出来的,感情是处出来的”。调查研究中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群众非常反感。干部一头扎到第一线,切身感受群众冷暖疾苦,受到的是深刻的群众路线的现场教育;群众看到干部耐心地倾听家长里短,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无形中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与一位村民聊到现在村干部精简的话题,说这样“群众的负担就轻些”,那个村民脱口而出说“干部的负担就重了”。像这样一种换位的思考和相互的体恤,更多是发生在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时候。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需要的就是这种大量的“润物细无声”的群众工作。
随机性调研开辟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彰显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往调查研究的对象更多是方方面面的领导干部,讲成绩往往比较充分,而问题经常有意无意被淡化甚至被过滤。随机性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基层群众,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发展上有什么难题、政策上有什么偏差、工作上有什么不足,他们感受最直接、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我们开展随机性调研,可以发现很多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比如,个别地区存在把老人享受农村养老保险与子女参保捆绑起来的做法,使政策在执行中走了样;基层的创建评比达标工作台账过多过滥,有的社区一年要做250多本台账,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做台账的专业公司。这些具体情况,平时是很难了解到的。
随机性调研提供了检验工作成效的新视角,彰显鲜明的工作导向。通过听情况汇报、看数据报表、察工作亮点所掌握的信息,往往不能正确、准确、全面反映一个地方或部门实际工作的成效。开展随机性调研,看到的是基层的原生态,听到的是群众的大实话,“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有助于更好地审视面上情况。这个过程,更是一个传递压力、彰显导向的过程,可以倒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敢作假、作不了假,少造“景点”、不做虚功,集中精力抓基层、打基础,解决好工作落实、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使所做的工作经得起随机看、随机问。
三、随机性调研的坚持和完善
随机性调研,作为调查研究的一种好形式,群众欢迎、干部需要,不是权宜之计,应当大力倡导、广泛推行,重点要在“三化”上下功夫。
上下联动,促进常态化。推进随机性调研,领导带头是关键。促进随机性调研常态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走在前列,发挥好示范作用。要坚持以上率下、层层跟进,推动这项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普遍认识、自觉行动、长期实践。随机性调研的内核是求真务实,江苏强力推进随机性调研,就是要将其中蕴含的求真务实理念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中央更加清醒理性务实抓发展干事业的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
点面结合,力求科学化。随机性调研掌握的是点上的情况,有可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因此要把随机性调研与其他调研方法相结合,与平时掌握的情况相结合,打好“组合拳”,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调研,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比如,江苏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等过程中,在开展好面上调研的同时,也安排了大量的随机性调研,努力为作出科学决策奠定扎实基础。
逐步规范,推进制度化。一方面,要对领导干部开展随机性调研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持之以恒、扎实开展。2013年,江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办法》,对随机性调研作出了初步的制度安排,明确要求领导干部每年开展的调研活动中,要有一定比例的随机性调研,作为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成果加以固化。另一方面,随机性调研如何适应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积累经验,进而作出更加具体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提高随机性调研的实际成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