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乡镇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和难题。随着各城市发展成就的不断取得,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亟待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这对于余杭区来说也不例外。2010年,余杭区的人均GDP为73574元,可比增长12.2%,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已突破1万美元,达到1086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重要节点,具有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同时,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我区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 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我区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余杭镇作为我区传统的区域大镇和工业强镇,转型升级的任务更艰巨、考验更严峻。本文将以余杭镇为例,就加快推进乡镇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粗浅认识。 一、余杭镇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余杭镇位于杭州西北,距离市中心23公里,是浙江省唯一的双千年古镇,历来被誉为浙西要地、商业重镇、文物之邦。全镇下辖14个建制村,7个社区,户籍人口604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56人;区域面积100.38平方公里。 近年来,余杭镇围绕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强化产业发展保障,推进了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镇已建成优质粮种、生态鳖、生猪、茶叶等十余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了电子、机械、塑料为主的块状经济格局,沈家、凤凰工业园区已建成投产,金星、义桥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共拥有工业企业约360家,其中规模企业111家(年销售额在500至2000万元的64家,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47家);第三产业商贸兴旺,小白菜风情园、安乐寺等一批旅游资源相继得到开发。 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37.92亿元,可比增长13.6%,其中一产增加值2.41亿元,二产增加值20.13亿元,三产增加值15.3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7.0:51.4:41.6调整为6.4:53.1:40.5,均呈现为“二三一”特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与2010年全区的6.0:54.0:40.0相差不大。 结合近年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情况,从三次产业看,余杭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总体增长乏力、后劲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能力不强。农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受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基础较为薄弱。 (二)工业发展总体上仍处粗放水平。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全镇工业主要以机械制造、电子、塑料等传统产业为主,该三大主导产业2010年产值分别占到规上产值的33.9%、22.17%和12.9%,产值总和占规上产值近七成,而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少。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尽管余杭镇目前产值过亿的企业有11家,但没有本土上市的企业,大多数仍为点多面小的中小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参与推动,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动力不足,对镇级工业发展支撑力度较弱,而且新上项目大多档次不高,相当一部分属城镇搬迁异地建造。三是与传统主导产业配套的项目不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企业,产品雷同,“有群无链”,难以形成产业链,导致竞争力不强。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商贸、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带动。现代休闲旅游集聚效应有待提升,缺乏品牌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同时商业网点布点分散,行业不全,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商贸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企业进驻;商品市场辐射和集聚能力弱、结构不合理,消费品市场多,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少,综合性市场比例较大,尤其是缺少服务于区域特色经济的现代专业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及主导产业的互动发展,减缓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二、乡镇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与途径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乡镇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余杭镇而言,就要围绕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轨发展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 (一)要以优化为主线加快农业转型。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类型的提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功能区的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产业大户;同时加快农业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推动现代农业向多功能、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注重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开发相结合,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另一方面,要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和提升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要以集聚为导向加快工业转型。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因此,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集聚区域产业特色,形成集群产业链。全力培植和壮大镇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上层次、提技术、创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引导传统产业实现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的“双转型”。同时,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能够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并注重与周边地区强势产业的错位互补,打造细分行业龙头和拳头企业。 (三)要以特色为理念加快三产转型。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利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具有很大市场空间和就业潜力但发展尚不充分的特点,结合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积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打造“休闲经济”,重点发展疗休养、保健、运动休闲、美食、茶楼等行业,突出特色品牌,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消费需求。同时适度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要以精品为目标培育发展文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极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突破环境资源约束,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培育发展文创产业,一是要走特色化道路,避免采取“你有我也有”的“赶超战略”,而要从自身实际及优势出发,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选择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和具备的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寻找突破口。二是要走品牌化道路。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梳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寻找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加强对文化品牌的策划,推动各类文化品牌的形成,重点扶持那些地域特色突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社会需求广阔、能形成较长产业链的文化品牌。三是走集约化道路。有效整合相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节点,打造具有市场前景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可适度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三、乡镇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及建议 乡镇经济转型升级既是一个宏观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微观问题;既是市场的主体行为,也是政府的职责。因此,乡镇党委、政府对经济转型升级要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认识,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激励、项目推动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机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态势,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本乡镇实际的发展空间概念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要强化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经济转型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要强化利益导向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背后虽然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应该是企业主体的内生行为,但往往需要政府外生力量的推动和制度的激励约束,使土地、资金等要素的资源配置向优势产业倾斜,鼓励创新。对乡镇党委政府来说,一方面要用足用活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在用地、引进人才、服务办证等方面向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增强转型升级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在职权范围内合理制定一系列激励本镇经济发展的产业倾向政策。 (三)要逐步形成倒逼机制。转型升级虽是顺势之举、人心所向,但也会带来“阵痛”。在尚有发展空间或生存可能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会回避这个“阵痛”。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要加大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例如调整金融政策、财政分配和投入政策、资本市场规则等;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机制,积极推行节能减排等,从而形成倒逼机制,使政府的导向目标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四)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转型升级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增速波动甚至减缓的现象。现行考核评价机制大多重视总量指标(如GDP增长、财政税收规模等),忽视结构指标。因此,相关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必须改变,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更加注重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益、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谁先调整结构谁先吃亏,不调结构也许还得益”的状况。同时,上级区委、区政府在评价乡镇党委、政府政绩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和客观评价因转型升级带来的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波动。对于乡镇党委、政府来说,也要注重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 (五)要强化“外引内强”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实现产业淘汰转移,以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着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抓与本地产业相关的国资、民资、外资大项目,重点围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关键环节和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充实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乡镇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长远发展,需要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