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 发表于 2014-5-28 10:32:29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行 人

      最近,通过与部分学员的沟通,发现一些学员在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怎么去写,难下笔,下笔难。说实话,这也是笔者刚入行时感到头疼的事。为此,经过深入思考,结合个人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认为,要解决新闻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先要纠正当前存在的两种片面认识。一是简单论。认为新闻信息写作很简单,是小儿科的工作,随便学学都会。当然,跟写领导讲话稿、调研论文这些大块头的文章比起来,新闻信息在篇幅上,在内容上,在逻辑上,在组织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确实比较单一,比较容易上手,常常是初学者入门阶段的练笔。有些单位领导喜欢在报刊杂志上刊登文章,在看文章时,也往往是看有多长、占了多少版面,多少篇幅。认为登出来越长,也就越难越好越有价值。由于所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从新闻信息写作的角度看,我认为这是外行看热闹。大家知道,写文章不以长短论高低,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长有长的难处,短有短的难处,会写大文章的人,不一定都会写短消息,写短消息,也可以作为今后写大文章的积累和锻炼。同学们中学时都学过一篇文章,叫做陋室铭,这篇文章很短,才79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名篇;而多少讲话稿,洋洋洒洒上万字,最终被扔在在了废纸篓中。当然,我这里绝对没有抵毁讲话稿的意思,我对讲话稿的写作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领导的讲话稿。这里说的是,作文字材料好比做工程,工程有投资很大的大工程,也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对初学者来说,大工程可能一时啃不动,先从“短平快”项目开始也未尝不可,新闻信息写作就是这样的“短平快”项目。同时,写新闻信息也可以有所作为。现在很多单位对新闻信息工作很重视,因为这是领导的眼睛 ,上级领导观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常常就是从新闻信息上了解的。现实情况怎样呢,现在单位里写信息能写出名堂的人,其实也不多,人才比较紧缺,有需求有市场和发展的空间。从个人方面来看,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就会增强,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运气好的话,说不准领导还会瞄上你。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可以说是我的徒弟,是个外地人,可以说,刚到我们这边的时候,是不安心工作的,一直想调回老家,可他只是一个农民子弟,没钱又没背景,怎么办呢,因为他手脚比较勤快,就跟我学写材料,我指导他先从练习新闻信息开始,大约锻炼了半年左右,慢慢地,也在报刊上登了一些“豆腐块”的文章,对写作新闻信息有了一些兴趣。那时候,我们那边天气比较冷,要用烤火器,他有时一边写信息,一边烤火,入神的时候把手都烤焦了。就这样写了将近两年,他大概发表了几百篇的短消息,我让他整理成一个册子,托熟人拿回去给他老家的领导看。刚好,他老家那边正好也需这样一个会写信息的人,没多久就把他调回去了。听说他现在还当上了县里一个部门的领导。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写新闻信息一定要达到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一定要怎么样,我的意思是,我对认为写新闻信息很简单、没前途的看法不认同。二是模板论。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只要多看看名报名刊上高手写的新闻信息,就会变成行家里手。多读多看肯定是不会错的,从中确实也可以学到一些常识和一些套路。但是,写文章是个苦差事,不能只是想着走捷径。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来就很少会有天才,想要学会写新闻信息,没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学学别人的模式或者套路,就想把文章写好,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思想,按群众路线的话讲,叫做享乐主义。见得猪跑的,不一定就吃过猪肉,新闻信息是一种十分有灵性的文体,只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名家在写作时有当时特定的背景和情景,我们如果一味地模仿,可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变成了东施效颦。研究已发表的新闻信息,可能会从中摸索捕捉到某个版面编辑喜欢的文风,以及新闻信息的常见写法,但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工作,在报刊杂志或简报上体现的方式都不一样,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注定不会有前途。比如,党政一把手的动向肯定是新闻,但部门领导行动要见报,就没那么容易;再如,经过编辑修改后的新闻稿,发表出来都是有板有眼的,但如果你照着这样写,我看不见得会被采用。为什么?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程序的问题,你的稿件先要经编辑筛选,然后到部门负责人的手里,再经分管审核,最后才到总编签字。这里,是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每一关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考虑了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影响,增减了个人的因素,最终才形成我们在报刊上看到的模样。也就是说,这已经是一篇被磨去了棱角的作品。如果你一开始就这样写,可能在编辑这一关,就会因为不够出彩入不了眼球,所以说,采编采编,采跟编是两回事的,编方可用的,采方不见得可用。当然,写新闻信息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能够刊登出来,但没有公开发表,你这篇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别人就无从得知,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纠正了上述两种片面认识后,下面,我们开始谈今天的正题,也就是老秘网初学者如何解决新闻信息写作入笔难这个问题。所谓的入笔难,其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线索从哪里来?第二是如何从线索中提炼新闻信息点?第三是怎样把这些线索写成新闻信息。只要把握好这三方面,也就功德圆满了,也就基本掌握了新闻信息写作的要领。
         一、关于新闻信息线索从哪里来的问题
      缺乏新闻信息线索,这是大家,甚至是一些资深记者都深感头疼的事。这一点,可以说是大单位有大单位的难处,小单位有小单位的瓶颈。大单位,由于部门分工精细,有时存在“各扫门前雪”现象,难以从其他部门要到线索;小单位,人卑言轻,想把小事情做成大文章,有难度。于是,久而久之,越写越没东西写,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那么,如何发现和捕捉线索呢?就我个人的经验的而言,必须做五官和手脚一起上阵。毫无疑义,眼睛是一定要尖的,也就是要善于发现。我们的很多学员,都是办公室人员,办公室工作的优势在于经常和领导、文件以及各类材料打交道。所谓的春江水暧鸭先知,办公室获得信息的渠道相对会多一些,时效上也比别人会早一步,只要多留个心眼,总会发现一些线索的。当然,不在办公室工作的,方法上也是一样的。比如,可以从会议中找线索,开会的目的在于研究或者解决问题,所以每次会议都会有很多的信息点,只要稍微留心都会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也可以从文件材料中找线索,没事的时候经常翻翻单位收发的文件和材料,说不定就得找到线索,。比如,上级有工作部署,单位下一步一般就会有相应的工作措施,落实以后肯定还会有成效、有数字,只要你留心去跟踪,说不定就是一条或者几条线索。还可以从日常工作中找线索,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每项工作总会出现一些亮点、难点、热点,有甚至还会涌现出的典型事物、人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新闻信息线索。单单眼尖还是不够的,鼻子和耳朵也要灵,要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比如,领导不经意间的嘀咕,平时与同事的聊天,以及外面对单位的评价,等等,都可能是不错的线索。这里要记住,搞新闻信息工作嘴巴一定要甜,有时虽然是帮别人宣传,帮别人做事,但别人不一定就会感激你、认可你,人各有志,单位里有些人因为怕麻烦,并不想把工作宣传出去。在单位里,从事新闻信息工作,你就是单位的记者,向其他同事询问工作上的事,类似于采访,要得到别人的好东西,自己位置一定要摆正,态度一定要好。不能一张口就让别人委婉拒绝了。当然,闭门造车是搞不出名堂的,写新闻信息手脚还要勤,多跑几个单位、部门,多听听群众和行政相对人的看法,往往会激发你写作的灵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了这么多枯燥无味的话,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是我自己的例子。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乡下一个不起眼的小部门负责新闻信息工作,由于单位领导对这块工作比较重视,自己感觉压力很大。总觉得小单位里,新闻信息的线索太少了,没东西写。但是,后来一次偶然的经历,却让我对线索这东西有了不同的认识。那年,我当时的单位为了规范农村诊所的中药管理,给这些诊所统一购置了一批装中药的瓶瓶罐罐,我是办公室的,并没有参与这件事,几天后,和同事一起聊天,听同事讲到了这件事,那时我刚好在酷史周兴请君入瓮的故事,心里面想,这些瓶瓶罐罐在古代不就叫做“瓮”吗,于是我提笔写了一篇标题为《某某地请药入瓮》的消息,投给市里面的日报,第二天就登了出来。从这个小事上看,其实,线索只要肯花点心思去挖掘,大体上是不愁没有的。
    二、关于如何提炼新闻信息点的问题
      每一个材料的新闻信息价值有大有小,有的可以提炼成好几条信息,有的则要想方设法,转换角度,才能提炼出新闻信息点。可能有从事新闻信息写作的同学会有所体会,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撰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你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也不是你发现了新闻信息线索,哪怕是正面宣传的线索,都可以写成新闻信息。在单位里,更多的时候,写的是“钦点”的命题作文,就是领导给你定了框框的文章。这就是单位通讯员跟记者的区别。我认为,记者的文章虽然也受到多方制约,但相对会广阔、自由的多,而且很多报社的编辑、记者都是实行轮岗制的,记者相对来说出稿率会高。单位的通讯员,首要的是讲政治,在内容、题材甚至写法上都受到了约束,在写文章上并不比记者容易。那么,是不是说单位通讯员写的新闻信息就一定很呆板,很不自由呢?这也是一个误区,规范就好比一个大鸟笼,在笼子里还是可以自由飞翔的。按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就是要带着脚镣跳舞,脚镣越是绑的紧,就越能彰显出舞者的水平。即使是领导钦定的命题作文,即使是手上所掌握的材料毫无新闻信息价值,但只要认真观察思考,还是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是考验你提炼新闻信息点水平的时候了。就好比是教外语的老师。外语老师最怕什么?不是刁钻的学生,也不是学校组织的考试。外语老师最怕的是在公共场合遇到外国人,行家一出手,知道有没有啊。领导给你点了题,不管有没新闻价值,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键时刻会不会掉链子,就得看你平时的修行了。也许有的同学会说,可以去找报社的熟人啊,找熟人当然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躲的过初一不一定躲得过十五,求人不如求已,平时掌握一些提炼新闻信息点的技能,是必要的。在平常的材料里提炼新闻信息点,貌似很难,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你转换一下思路和视角,把横的材料竖过来看,把包着的材料掏出来看,把手上的材料吊起来看。总是会看出新鲜感的。新闻界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这句话我不同意,狗咬人也未必不是新闻,比方说,如果这只狗咬的是影视明星,那就是新闻了。也许你要问,那假如狗咬的是平常百姓呢,如果狗把人咬出了病,或者两家人因为狗的事闹出了纠纷,狗咬人也未尝不是新闻。所以说,要多思考,多动脑,不要给既定的条条框框,或者貌似经典的模式给套进去,让自己出不来。这里给大家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大概七八年前,我在县里的一个部门工作,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领导对信息工作也比较重视,说来也奇怪,我的领导很多对这块工作都很重视。有一次,单位组织一些行政相对人参加大专院校的函授培训,领导说要写一篇文章,在市里的日报上登出来。照理说,象这种小县城的小单位,全市不知道有多少家,组织培训能不能叫做新闻呢,我当时感到有难度、有压力,可又不能不写。怎么办,我想了又想,把培训人员的档案翻出来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突破口,发现这些人当中,有6位是农村来的,于是我转换了一下角度,将文章标题写为“某某县6位农民变成大学生”,一下子,在第二天市里的日报二版头条上登了出来,省电视台读报栏目组看到后,进行了转载,从那以后,我的稿件在地方报纸上就很容易刊登出来。现在我们来分析,我当时的这个角度设计并不违反新闻的真实性,因为这六人确确实实是农民,经过培训后也确实取得了大专函授文凭,但如果我当时以“某某县某某单位组织行政相对人进行培训”这个常规的角度切入,估计看都没人看。举这个例子,不是我老王卖瓜,喜欢吹牛,主要是说事物是多面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对手上的材料要有自信,不能总是挑三拣四,拿着金饭碗到处要饭吃。
       三、关于怎样写的问题
       从我个人经验看,新闻信息写作要避免走进九个误区,我称之为“九忌”。
    (一)忌体裁不分。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写新闻信息,最要紧的是弄清体裁。每种体裁的行文规矩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搞错了,到编辑老师那里就成了笑话,有时候,你的文章写的很好,但因为这种小错被淘汰,那就可惜了。这里我着重给大家讲讲两种最常见的、最易混淆的情况。第一种,是不要信息与新闻不分。初学者有时搞不清新闻与信息的区别,常常写了一条信息,又当新闻用,又当信息用,一篇稿件,不管青红皂白,到处都投。我有编过简报,就收到类似的稿件,打开邮箱一看,是新闻稿,这也就算了,邮箱的收件人上居然还写着十几个单位的地址。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编辑,会有何想法呢?新闻信息稿一般来说是允许一稿多投的,但不能懒到连新闻信息都不分,甚至一斤冰糖送好几家的地步。新闻与信息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其实上差别是很大的,知道了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在日常写作时,新闻可以根据需要改成信息,信息稍为加工一下,也可以改成新闻,两者是可以兼顾的。关于体裁的第二个问题,是不要各种新闻体裁不分。关于新闻的分类,新闻界目前存在很多争议,说白了,也就是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写法或者说是从文种上分,广义上的新闻大体分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评论和群众来信八大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人认为,报告文学可以归到通讯这一类,特定和速写算一类,等等。从狭义上说,新闻指的是消息。这些体裁里,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消息和通讯这两种。关于消息和通讯的区别,百度里都有,我就不作展开,这里只讲比较容易出错的几个地方。比如,消息有引题,有本报讯或某某电,通讯没有;通讯的副题有破折号,消息没有,等等。这些常识的问题搞错了,就可能引起编辑反感,千万不要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以前有同事问我,写消息时,需不需要加本报讯,我的建议是,最好加一下,写新闻信息一定要记住,编辑们每天要看很多稿件,很忙,作者要想尽办法帮他们节约时间,为他们分忧,我想,他们会感激的。**** Hidden Message *****

老猫 发表于 2014-5-28 10:48:11

这次笔杆子学院行人老师的第一次讲座,特别与老秘网网友分享。最近不少网友在QQ群里讨论新闻与信息写作问题,看完行人老师的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必定对此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期待大家的精彩回复点评。

走进樱桃村 发表于 2014-5-28 11:06:26

真是长篇大论,学而不思则罔一下!

人不能和命争 发表于 2014-5-28 11:30:11

这就是大师的风范,学了很受用

食猫的老鼠 发表于 2014-5-28 12:15:09

作为党办的宣传干事,收藏学习了

云谈风请 发表于 2014-5-28 13:24:47

讲得很好!大开眼界!

辉子 发表于 2014-5-29 09:28:28

这真的很有用啊,大家要学而不思则罔一下

渔鱼 发表于 2014-5-29 11:25:38

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内容真实生动,既体现了作者的经历,也显现了作者的功力.我本是理工科出身,能够从事公文写作,也得益于刚参加工作不久写的几篇"豆腐块",被领导抓来写材料,所以对作者所说的很多事身同感受,体会颇深,受益匪浅.说实在话,作为公文写作人员,要从政务信息中挖掘出新闻,真正是要善于变换角度,以小见大,做到"螺狮壳里做道场".感谢作者的教诲与指导.

某人人 发表于 2014-5-29 11:29:59

大家风范,详细而不繁琐、严谨而不死板,读后有所感、有所悟。

渔鱼 发表于 2014-5-29 11:36:28

有个疑问:怎么最新回复的贴子都沉底了,这个应该是排在前面的啊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