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牛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政策建议
全市牛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政策建议一、发展现状及优势
————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是我老秘网市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充分发挥基础、区位等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目标,坚持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和适宜区全覆盖战略,着力推进牛产业集中突破,牛产业养、加、贸一体化经营框架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12.5万头和41万头,同比增长1.44%和2.5%;稳居全省农区第一位。全市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9.5亿元,以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3%。截止2014年2月底,全市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78.5万头和7.4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9%和6.1%。
——养殖禀赋得天独厚。坚持千家万户养牛与推进规模化养牛并重,扶持建办标准化养牛小区,饲养规模逐步扩大,养殖基础逐步夯实。全市已扶持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4462户,累计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245个、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97个、千头以上规模养牛场22个;大力推进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料生产,粮饲兼用玉米面积达到120万亩,年青贮利用秸秆饲料160万吨以上;建成了12条草产品及饲料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各类配混合饲料达到48万吨。
——产业经营成龙配套。利用独特的养殖规模资源,引导和扶持建成了肉牛养殖、精细屠宰、牛肉分割、熟肉食品、皮革加工、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餐饮销售等牛产业龙头企业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牛产业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以平凉红牛集团为重点的牛产业龙头企业集群,能够生产牛肉食品等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全市肉牛屠宰能力达到30万头,牛皮加工能力100万标张,22户企业生产各类牛产品5600多吨,育肥出栏肉牛2.3万头,实现利润2650万元。
——牛肉品质优势明显。平凉红牛是在平凉特定温度、湿度、水质、植物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精细饲养方式下,经杂交改良形成的被毛红色、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粗壮、肌肉发育良好、适应性强、性情温驯的肉牛杂交类群,以皮质厚韧,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沉积均匀、大理石花纹明显而著称。经测定,育肥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和44%,优质及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17.7%,(其中,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8.1%)。牛肉中20碳5烯酸(EPA)、22碳6烯酸(DHA)及共轭亚油酸(CLA)等功能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值明显改善,牛肉品质优良,具有进军国内外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
——类群选育成效显著。以肉牛品种改良为抓手,大力开展了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与推广,每年选育平凉红牛核心群1300头,冻配改良肉牛20万头。经由中国农大、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牛改良中心等国内首席肉牛产业专家组鉴定认为,“平凉红牛”杂交类群所产牛肉在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颜色及风味口感上,已达到生产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
——品牌效应逐步扩大。成功注册了全国唯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 ,已入选甘肃省驰名商标,正在打造全国驰名商标。相继创出了“路大路”系列食品,“西开”、“旭康”、“凯沣”、“伊通”系列肉食品,“景兴”牛骨髓油茶,“陇上明珠”、“思雅”、“雅虎”牌系列皮革,“泾河”牌系列骨制品,“童家”餐饮等一批知名品牌。
——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市内以牛肉、皮毛和活牛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县乡30多个活畜交易市场为骨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国内立足西北、华北地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和香港的固定牛产品销售市场;国外以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为主的活牛和牛肉直接或间接出口渠道。全市年肉牛出栏量的55%销往市外,年直接或间接出口活牛6000多头、牛肉系列罐头食品1000多吨,创汇近300多万美元。
三、发展前景
今后,平凉红牛产业将按照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的目标定位,以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总揽,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牛产业发展,继续走小群体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整体化推进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加大基础保护,扩张基地规模,强化饲草利用,加快科技应用,转变生产方式,扶强扶优龙头,创新经营机制,促进精深加工,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质量效益,加快把平凉建成种、养、加、贸一体化发展的绿色肉牛产业基地和西北地区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中心。
1、巩固扩大饲养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适宜养殖区域全覆盖,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户养牛与规模养牛并重,深入推进规模养牛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逐步扩大养牛规模。至2015年全市规模化养牛占比达到50%。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项目扶持、养殖保险、金融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基础能繁母牛及改良母犊保护,2016年实现全市基础母牛补贴全覆盖。
2、加快秸秆利用步伐,提高科学饲喂水平。坚持走“以畜定草、草畜平衡,养畜转化、循环利用”的饲草料综合开发利用路子,加快玉米秸秆饲料开发利用步伐,合理科学保护和利用草原,深入推进饲料加工,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全市玉米秸秆利用总量保持在160万吨左右。
2、围绕产业化经营,推动牛产业提质增效。以平凉红牛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扩大加工能力、提升加工产品质量为突破口,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完善运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精品名牌,拓宽销售渠道,全力加快牛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质量标准化、产品终端化和效益最大化。到2015年,全市肉牛实际屠宰量达到15万头,牛肉出口罐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户以上,高档活牛出口规模达到1万头以上,牛产品出口规模1万吨。
4、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促进牛产业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牛技术等平凉红牛生产、加工关键配套技术,关键技术应用推广率达到80%以上;持续推进肉牛改良,年冻配改良保持在20万头以上;从种、养、加、销等各个环节加速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优质饲草料研发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鼓励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
5、加强全程行业监管,确保畜牧业安全。突出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等重点环节,加强全程监管,有效保障牛产业安全稳步发展。严格执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增强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果断处置能力;加强对饲料、兽药、种公牛等畜牧投入品的管理,建立分级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对产品生产从产地环境、饲养、加工和投入品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为生产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提供保障;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处理好发展牛产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6、围绕创新经营模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理念始终贯穿于牛产业发展全过程,在牛产业内部,强化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扶持、鼓励和引导养殖、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合作机制,促其形成连基地、带农户、同步推进的发展格局。在种养业结合上,把推广全膜玉米、开发牛产业、发展果菜产业、建设农村沼气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发展“全膜玉米—秸秆利用—肉牛养殖—牛粪制有机肥—肥料还田”、“肉牛养殖—牛粪制沼—沼渣沼液还田”等农业循环模式,为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老秘网市牛产业的加快发展,牛产品市场日益活跃,牛肉等肉食价格大幅上涨,牛产品利润空间急剧扩大,一些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及养牛农户为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对基础能繁母牛、架子牛及犊牛,尤其是优质改良犊牛,大量宰杀和caiyes,谋取经济利益,严重损害了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据初步统计,每年仅我老秘网市被宰杀、销售和外流的基础母牛、犊牛达到近9.8万头左右。
加强基础母牛保护是巩固牛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老秘网市依托省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和市县财政扶持,先行开展基础母牛补贴保护,年补贴基础母牛规模达到了5万头以上,逐步形成了建档立卡、严管细查、动态监测的有效保护机制,巩固和扩大了基础母牛群,在促进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老秘网市县财力有限,加之补贴面大量广,补贴到户(企业)的资金数量与日益走俏的牛产品市场的高利润相比,凸现出明显的劣势,政府出台的保护性措施显得疲软而乏力。
为了有效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促进我老秘网市牛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特建议如下:
1、加强基础母牛政策性保护。请省上加强调研,联合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基础母牛相关保护性政策,加大基础母牛及犊牛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强相关涉农资金整合,适当缩减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增加基础母牛保护项目资金总量,逐步提升基础母牛补贴标准和补贴的覆盖面,切实增强农户养殖母牛和开展繁育的积极性,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2、扩大养殖保险覆盖面。在推进政策性商业保险方面,除支持能繁母猪保险外,加大对基础母牛和犊牛的保险力度和范围,合理确定保费费率,增强农户和规模场养殖从事肉牛繁育的积极性,夯实牛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