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4-4-16 12:02:43

“三城同创”打造宜居大田

   2011年来,大田县坚持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县城“三城同创”,从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入手,把常态化工作抓出阶段性成效,把阶段性工作抓成常态化,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大田。2013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为力争2014年实现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目标和申报国家级生态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让城市“大起来”。围绕建设“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绿水环绕”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城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南进东拓北扩西延”战略,先后修编了《大田县城总体规划》、《“十二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污水、环卫、消防、商贸、绿地系统规划和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东部生态宜居综合体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十多个专项规划。注重对外连接,特别是与省道、纵五线的连接线建设,启动以国道“纵五线”周田至长溪路段为轴线,至老城区范围内总面积达9600亩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城区规划区面积从34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6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总体规划在功能结构上,形成“内居外工”的格局,在形态结构上体现为“一城四片”(由城关、福塘、温镇、郭村四个片区构成中心城区)、“二团”(以发展机械产业和乡级政务中心为主的华安综合组团;以发展交通服务、物流和商贸为主的石牌综合组团)、“两轴”(以福田大道—建山路—香山路、凤山路—大德公路为主次发展轴),将各片区和组团连为一体,拉大城市空间和构架。
    二是让老城“靓起来”。立足于重塑城市形象,致力在改造中唤醒老城区的新风貌、新活力。挖掘大田山水特色,以市民休闲广场、主题森林公园、“四绿”工程、河滨景观提升工程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完成建山路、宝山路、福田路、石牌高速路口—福田桥的改造提升和夜景工程建设,将大田高山茶、土堡、美食等特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夜景工程,打造长达10公里的迎宾大道,城市品质和形象进一步提升。以城市拦河蓄水清水工程为依托,实施均溪河“一河两岸”整治和景观工程,建设河滨西岸栈道2.13公里,改造沿岸立面,拓展休闲场地;启动南门桥-福田桥均溪段长约2.63公里河滨景观工程,分步对城区两条内河河道水域及沿河景观进行整治。以均溪河两岸绿地的建设和改造为主线,建设了仙亭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规划总面积达200公倾),改造了白岩山公园;推进中央苏区主题森林公园和兴田路段河滨景观建设,提升县城绿化景观效果。
    三是让新区“热起来”。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向新区延伸。以系统为单位,对县城区公共设施进行专项规划,由县教育局牵头做好教育专项规划,由县卫生局牵头做好大田县卫生专项规划,由县经贸局牵头做好大田县城商业网点(含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城市“南进”初显雏形,完成福田路改造工程,大田职专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新建城关第三小等项目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南部城市功能配套。城市“东拓”加快实施,兴田路(二期)竣工通车,凯天龙文化创意产业园、华石线(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整体推进,逐步实现再造一个大田县城目标。在城市“北扩”和“西延”上,着手规划建设以国道“纵五”线周田至长溪路段为轴线的城市新区。
    二、突出管理,提升城市文明
    一是把市民教育引导好。把加强群众教育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全面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以增强城区文化功能为重点,加快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公益广告栏、宣传栏等文化设施。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树立“三先”(争先、创先、领先)的社会风尚为抓手,大力弘扬“务实、创新、和谐、奋进”大田精神。通过挖掘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等典型,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确定县级“道德讲堂”示范点7个,推荐市级授牌表彰“道德讲堂”示范点1个,在全县推动形成“崇德尚善”的好风气。2012年来,全县省、市级文明单位共举办“道德讲堂”80多期,受教育人数8000多人次。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为“美丽大田”助力活动,将城区8个主要路段分成44个服务路区域,分配给县直9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坚持在每月第一和第三周周六上午,统一开展以“文明劝导、交通疏导”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办好“文明之窗”电视专栏,及时报道创城中的好人好事和曝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行为,树立新风正气。
    二是把市容环境整治好。建立处级领导干部挂包文明安全小区、城区文明共建片区、文明安全小区理事会等制度,强化工作措施,按“门前三包”责任制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全面推进落实。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小巷规范管理”的要求,加大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力度,提升市容环境整治常态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车站、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整治,着力解决文明创建“死角不死”问题。认真落实“日巡、周查、月评”长效考评机制,强化新闻监督、热线监督、网上监督、志愿者监督等,在县电视台开设“文明创城在行动”、“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访谈和《岩城文明.百姓拍》栏目,及时报道创建工作动态,评论各种不文明行为等。向城区千家万户进行文明宣传,让广大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市容环境的改善带来的好处,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社会的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创共建共享文明县城的良好局面。
    三是把创建载体搭建好。在突出抓好文明社区创建的同时,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实现文明创建载体活、形式新、覆盖广。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以开展“文明服务示范点”、“青年文明号”、“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等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从员工素质教育入手,不断创新创建载体,拓展创建范围,改进管理方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以“三优一满意”(创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的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目标,严格执行机关干部行为规范“十不准”,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同时,将争创省级文明县城与文明单位创建、深化作风年建设、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年终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和共建卫生责任区的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不积极参与创城活动的单位部门,在文明单位动态考评管理中给予扣分;对督查中发现问题未能有效整改的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单位取消评先评优资格;行风政风工作后三名、文明单位动态管理考评分达不到80分的单位,取消文明单位参评资格,并给予取消单位年终绩效奖励。
    三、突出宜居,打造生态大田
    一是打造宜居县城。围绕建设闽中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沿海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定位,先后投入近1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步伐,完成过境公路、兴田路、赤岩路等建设,开工建设栋山路,新建龙灯桥、南山桥、玉山桥,城区路网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加快推进城区产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战略,采取企业改制、生产用地收储、土地置换等方式,盘活国有存量土地,对县中心区的部分工业企业逐步搬迁或停产,厂区土地按照新的用地性质进行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更趋合理,空间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已将县一纸厂等10余家企业搬迁。工业逐步向京口工业集中区、石牌工业区、福田轻工业区等集中,城市功能分区进一步完善,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探索城市交通、园林、环卫等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品味持续提升。
    二是打造生态乡镇。围绕打造一批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旺镇和文化名镇等各具特色类型乡镇目标,按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实施了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并以建设、桃源2个市级中心镇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有序推进了中心镇、建制乡镇的小城镇改革发展建设。县委、县政府调整考核指挥棒,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年终绩效考核内容,提升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目前,全县18个乡镇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其中桃源镇、湖美乡等7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
    三是打造美丽村庄。围绕打造一批田园风光、产业风采、生态风貌、民俗风情等各具特色类型的生态村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四化”工程和景观改造。按照“一好五美”的目标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栋仁等18个中心村、22个特色村面貌明显改善。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经费400万元,推进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营造整洁、有序、舒适的农村生活环境。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新村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农村水沟硬化139公里、建设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污水处理设施39座、沼气池5700口、坡屋面改造1200多座、农村标准化垃圾收集池726个、农村水冲式公测279座、无害化卫生户厕9547户,垃圾桶、垃圾车等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农村卫生保洁需求,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4.35%,全县265个村均获得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廖金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城同创”打造宜居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