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为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惠民产业,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带动系数大、拉动就业多,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支柱型产业。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成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旅游市场从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发展到入境、出境、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
1979年入境人员有420万人次,消费支出折合人民币为6.96亿元,仅占当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所到人员主要进行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各种业务交往活动。1984年入境人员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外国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收入外汇11.3亿美元,平均每人次支出87.9美元。2000年以来的14年间,除2003年外,国内旅游收入发展速度较快,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4年则达到了36.9%,其中2009年至2013年基本上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国内旅游已达到32.6亿人次,旅游收入为2627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62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涉足旅游的人员比重逐步加大。
当前,中国旅游业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强,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从整体上看,这个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必将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国际旅游业发展状况与竞争力对比
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3年的19年间,国际游客旅游人次翻了一番,从5.3亿增至10.87亿。在此期间,国际旅游业经历了三个黄金阶段:1995—2000年,2004—2008年,2010—2013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旅客接待人次下降了3.9%,2010—2013年,国际旅客接待人次则连续4年保持在4.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6.5%。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10420亿美元,接待旅客9.95亿人次,平均每人次消费1047美元。2012年,国际旅游收入为10750亿美元,增长4%,接待旅客10.35亿人次,平均每人次支出1038美元,其中欧洲收入额为4570亿美元,占世界总收入的43%。2013年是国际旅游发展中不错的一年,虽然国际经济不景气并且有众多挑战,旅游业却表现出了非常好的自我调整能力,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并创造很多就业。其中,欧洲接待了5.63亿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2900万,所占比例超过50%;亚太地区仅次于欧洲,接待了2.48亿人次,净增1400万,其中东南亚接待最多;美洲增长了600万人次,总数已达1.69亿,非洲为5600万人次。
1995—2013年间,中国的入境旅游得到较大发展,19年增加了1.78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旅游收入增加了近5倍。2009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下降了 2.7%,收入下降9.8%。2010—2013年,入境游接待人次总数下降3.6%。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为485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的4.6%,接待境外游客1.3542亿人次,平均每人次收入为358美元,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4%。2012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为500亿美元,同比增长0.3%,接待游客1.3241亿人次,下降2.2%,平均每人次支出377美元,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6.3%。2013年,中国的入境旅游并没有享受到国际旅游事业进步的成果,接待人次相反却下降了2.5%。而中国的出境旅游从2000年开始,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除2005年、2009年两年外,都在两位数以上,2004年甚至达到了42.7%,出境人次由2000年的563万发展2012年的8318万人次,2012年旅游消费超过1020亿美元,是中国入境旅游收入的2倍,平均每人次支出1226美元,为入境旅游消费的3倍多,已经成为国际旅游最大的客源国。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不成比例,入境旅游收入与出境旅游支出相差悬殊,平均每人次消费逆差明显,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最为关键的是竞争力不足。文化是旅游业的要素之一,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正是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效益。
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的主要措施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特定民族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将这些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并创新旅游经营的人文特质,将旅游文化资源转变为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丰富与完善全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通过从历史经典、风土人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图片、相关设施等,建成博物馆、纪念馆,将物质形态转变为旅游文化产品;通过搜集、整理、复原、保护历史文物、遗迹遗址,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
扩展参与体验,丰富文化载体。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策划节庆活动,给游客留下深刻而独特的文化记忆;通过大型的综合演出、舞蹈表演、音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现具有民族或区域特色的音乐、舞蹈、民间技艺、民族艺术等旅游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安排游客参与旅游娱乐活动,让他们体验区域的民俗风情,扩大旅游文化影响力;运用科技手段、网络、电视、手机等宣传平台,再现立体化、生动化的旅游文化;运用情景再现等动态形式,灵活展现旅游文化;通过积极参与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做大做实旅游文化品牌。
今后一段时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国家已制定关于产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也一定会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