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铁 发表于 2014-4-7 18:55:33

通江调查札记(三)


[*]十年前,以日记形式撰写的《通江调查札记》原载《西部时报》,现分载与大家分享。
王思铁

3月31日
    我们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空山乡五福村时,已经快是中午12点了。村口那条干涸河沟旁边的大山脚下,有一棵古老而粗大的树,名为待皇树,意为等待皇帝到来赐封。距待皇树约百多米的后面山林中,孤独地凸现着两间破草房,当地人叫这种草房为窝棚,周围是几块零碎贫瘠的坡耕地。我们走到这户农家时,主人不在,房门扣着没上锁。开门进屋,里面黑黢黢的,点燃煤油灯看了一下,灶上放着个缺了小口的碗,盛着吃剩的土豆块汤;卧室里霉气弥漫,仔细看了一遍,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这时,面容憔悴的张吉英老人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她站在房前地坝中央,一阵惊恐四顾之后,怵场地对我们说,“娃娃的爹叫杨朝仁,今年57岁,外出办事去了。娃咡(儿子杨忠玉)去山西打工,已经整整10年了,走的那年还不满14岁。”说到这里,张大娘久久无语,老泪在眼眶中转动,下唇不由自主地颤抖着,老弱的身子直打哆嗦!我们换了个话题,谈了一些其它的事后,才问她家去年缴多少税费?她断断续续地回答说,“每年都缴齐了的,到底缴多少要问杨朝仁。不过没有拖欠,倒是村上的干部谢照明借走了我家2200多元。”谈到这钱的来历,老人更道出了自家的艰辛。她说,“房子破烂,很早以前就准备新修。好多年间断续地养羊卖得了360元、种向日葵卖得300元、板栗卖得700元,好不容易凑到了1300多元。另外几百千把(元)是娃咡打工挣来交给他爹的。”最后,老人叹息说,“唉!他(杨朝仁)拗不过,只好全部借给谢照明去了。”离开张大娘家不一会,我回头望去:毛毛细雨中高耸的五福山、古老的待皇树、贫瘠的坡耕地,破旧的草棚房、年迈的张大娘……为生计老人正在举步维艰地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距张吉英家约500米的对面山坡上也有一户窝棚户,我们在走过去看的途中,村主任谢照明和一些村民就来了,大家就顺便在党光许家院坝里座谈了一阵子。
    谢照明今年41岁,’93年以来任村主任,中途还兼任过村支书。他告诉我们说,我们村5个社601人,全村主产玉米、土豆,还有核桃、板栗、向日葵等山货土特产。常年有玉米10万公斤、土豆20万公斤、核桃等山货土特产18万公斤运不出去,只有两条羊肠小道出山,到空山买肥料,远的一天两头黑。公路是’00年开始修的,村道9公里,社道6公里。乡政府补助一万二千元,剩下的全靠村民集资和投工投劳。谈到向张吉英家借钱2200元时,他说有这事。那是前年11月份,我们上门追税费,发现他(杨朝仁)有钱,就叫他全部借给村上还外欠款,一共2200元。其中有一张100元的假钞,我在陕西那边打麻将时换成了真的,返还给杨朝仁50元。谈到贫困时,他说我们村最穷的是一、五社,窝棚户就有5户,全村145户中特困户有30户。谈到税费,他说最重的是97/98年,人平一年320/340元,’99年也重人均228元,以后逐年减少,去年还是人均80多元。
    50岁的党光许说,我家3口人,一年收入很少,外债多、税费重。前两年世行贷款3000元,全部用于上缴税费了。早些年在信用社贷款几百元,现在连本带利滚到了3000多元、民间借了2000多元。去年上缴税费225元、公路集资300多元。53岁的党光宇说,税费最重的97/98年,我家人均整整500元,6人每年硬梆梆的上缴3000元啊!虽然这几年政府是采取了不少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我们也很感谢!不过,我们的负担还是很重。他接着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除掉经营成本,他家6口人的实际收入只有3800元,而全家上缴的税费423元,两个孩子读书1200元。离别时他恳切地希望减免税费、减轻学杂费。
    最后,我们来到与张吉英家隔河相望的另一户住窝棚的人家。户主叫杨映富,全家5口人,自己和哑巴老伴、女儿和倒插门女婿罗开成、外孙女。村社已在组织人帮他家修新房。计划4间,共需投入8000元,政府补助2000元,其余6000元由他家自己出。罗开成说,家里没钱,帮忙的人要吃饭,开工以来已在空山街上赊了800多元的物资。
    坐上车,离开五福村,我扭头伸出车窗,返看着待皇树,慢慢地它消失在那烟雨霏微中。
    翻过山,悬崖上的公路又窄又滑,车上的人都下来走了很长一截路。到乡政府用午餐,司机感叹:有惊无险,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泥溪乡移民新街分两次建的,第一次20户、第二次23户。我们走访了杨素冬,他说,我的房子是2000年建的,这第一批移民户由乡政府每户补助一万元。我们第一批的都享受了补助。还有基础设施是政府投资搞的。我在当地是中等户,离老地方(原居住地)有10公里。
    钟凤乡苏家坪村有个“通江县康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茶叶。我们看了公路上下的两片茶园,多数是去、今两年栽种的。去年投产的有两户,陈怀和与曾乾弟。陈怀和站在他的茶地边,指着茂盛的茶垄对我们说,我和曾乾弟是试验、示范户。我家去年投产一亩半,单叶生茶收6公斤半,大宗茶40公斤,总收入2500元。曾乾弟的种得更好些,去年他投产7分地,收单叶生茶5公斤半,大宗茶近30公斤,也收入2500元。据介绍公司的法人代表叫王福兴,但实际上管事的是曾乾发。曾乾发对我们说:我就是这个地方长大的,’81年在达县农校茶果专业毕业,分回通江。先后任过副区长、县农委副主任,现在是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主任。他接着说,’85年我承包了村的茶场,有200亩。这些年,都在经营茶,也在搞新品种开发试验。公司成立于’01年,属股份制,5人合股。贷款41万、私人投入18.5万元。他还说公司与茶农是合同关系。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农民按公司的要求种植、管理,茶叶卖给公司。目前,公司已与钟凤乡的农民签了830亩的合同,其中苏家坪村6个社237户、970人,已有186户签合同,面积530亩。我们看了合同,合同内容与曾乾发说的差不多。差异在合同上对农民卡得有些严,公司的技术服务也不像介绍说的那样是无偿,而是收费的,茶苗是6角钱一株。离开苏家坪,天就黑了。在钟凤乡吃的晚饭,到通江县城已是近10点钟了。
4月1日
昨晚,我们就住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的附近。上午就去参观陈列馆。看到中途,县扶贫办的同志说,赵洪斌副县长来了,要陪同我们一道下乡。我们就同赵副县长去了春载乡竹子坎村。
    麻石工委书记田勇告诉我们:这个村是熊(光林)市长的联系点。竹子坎村是省定重点扶贫村,去年启动的。投入扶贫资金21万元,吸纳其他资金18万元。修了村社道,办起了学校,调整结构,见到了效果。田书记特别说,这个片区共有33个村,只有17个省定重点扶贫村。云昙乡的蒲家坪村、穿石梁村没有入围重点扶贫村,群众意见很大。去年3月份,市上开党代会,这两个村聚集了三四百村民要到市里上访,已经到了乡政府,我们工委和乡上及时做了疏导工作,最后派了几个代表到县上反映要求,其他群众被劝解回去了。
    我们进村的地方是竹子坎3社,遇到一个叫向思礼的村民。和他聊了起来,问了一些生产、生活上的事。问到税费、债务时,向思礼说,在本乡贷了4000元,用于交历年欠税欠费,找外乡刘生富在麻石镇贷了1500元,私人借贷有2000元。我们要他找凭据来看一看,他找了好一阵子,没找到贷款凭据,但找到了村上给他出具的两份证明。第一份上写道:“向思礼2000年当年税费729.62元,转99年以前欠税费款1833.34元,欠税费利息403.26元,合计2966.22元”。第二份写道:“兹证明竹三社向思礼同志于2000年12月9日在信用社贷款抵交税费差款。此款利息本人认7厘6分,如果超过8厘,由竹子坎村认息。特此证明。竹子坎村委。在场人:王子维、向礼清等5人。2000年12月9日”。
    从向思礼家出来,我们看了草场,养牛、养鸡、微水池、村社道路等等。还看了村小,适逢课休,我们随意点了一个女生问情况。她叫杜娟,家住四社,读三年级。她说,“学校是去年修好的。好好啊!”学校二楼有一间房是村委办公室,我们就在这里听了村支书赵贤玉介绍情况:这个村6个社360户1267人。2003年启动新村扶贫工程,修通了村道3.5公里,农户开展“五改三建”,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已种丰收梨1万株,种草800亩。今年计划养牛90头,人平养猪2头;制水稻种150亩。谈到贫困,村支书记说,全村有贫困户90多户、一般户120多户。42名党员,每人帮扶5户。主要是帮观念、帮技术、帮项目,限期脱贫。我们村子里见到两户农户在修微水池。一户是维修,一户是新修。中年妇女向礼群说,我家这池是’97年修的,当时花去3000多元,一直漏,到现在还没收回成本。今年补助砖沙、石头,开展治漏。新修户叫向礼志,今年58岁。他说,修这口池上级补助6000匹砖、1吨水泥,以及沙,其他就是自己出,包括匠人工资1200元。
    下午去了民政局,看了福利院,走访山霸王和罗村茶业公司等。
    民政局会议室挂有一幅“通江县解决岩洞窝棚户工作会议”会标。局里的同志介绍说,市、县人代会上,人大代表提案要求解决岩洞、窝棚户的住房问题。市委杨安民书记特别重视,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会议,做出了决定。农户自己出一点、社会帮一点、县上补助一点,靠这“几个一点”来解决。县上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扶贫办和民政局负责承办。一是开展普查,二是各乡镇上报申请,三是县上审定批准。县民政局制定了《通江住岩洞、窝棚户兴建住房实施方案》。我们看了实施方案,比较细。内容有基本情况、户主照片、旧房照片、资金筹措、实施时间、联系人等等。如空山乡上报的张吉英一户:“编号:51302539120672*号,空山乡五福村5社张吉英,女,64岁,3人,窝棚2间。实施方案:新建80平方米,2004年3月动工,投入合计10000元,其中乡上出资1000元、个人自筹500元、社会捐赠500元、县上出资8000元。联系人杨在奎”。
   通江县儿童福利院和通江县光荣院在一起。福利院收的是农村里的孤儿,一共收了27个,男的14个,女的13个,6—11岁。在看儿童福利院,通江的同志讲述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03年2月上旬,县委书记周朝康收到了一封泪迹斑斑的来信。来信是诺江镇城郊村13岁的小学生苗利写的,她在信中诉说:父母在春节期间意外双亡,家中只剩下70多岁的爷爷,我和妹妹苗育,恳求周(朝康)叔叔救救我们吧!周朝康拿着信,看了一遍又一遍,阵阵揪心。三天后,周书记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去到了苗利家。现场敲定了一个完整的救助扶贫方案:公安局为70多岁的老人办理农转非手续,民政局救助1000元现金解决苗家当前的生活困难,将其纳入低保,每人每月130元的低保费。周书记还慷慨解囊,拿出500元给苗利读书,并许诺个人资助苗利学业。从这件事抓起,’03年6月30日,县上办起了通江县儿童福利院。光荣院主要是一些无儿无女的老红军,有16人,年龄在79—86岁。我们拜访的其中一位老红军叫陈文义,今年85岁。
    山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通江县城中部,主要经营通江有名的土特产品。我们参观完了就听公司的介绍。总经理曾安说:我们是4个人合股,董事长叫牟光义,都是通江一些穷乡僻壤地方的农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都贫困,得到过扶持,用过10万元的扶贫款。’98年成立公司时,注册资金500万元,用过40万元的财政周转金。公司经营主要以银耳为主,还有竹荪、木耳、香菇、银耳茶、八宝茶等。产品主销沿海,以及成都、重庆等。他还介绍说:从货源看,通江县占50%,万源等周边县占30%,其他地方的占20%。去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总额达到1300万元。
    马山办公室的左方墙壁,挂着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分别与他的合影;右方挂着张学忠书记题写的“四川省通江罗村茶业有限公司”的横幅。马山是该公司的董事长,陕西汉中地区西乡县人。他’02年冬来铁溪镇罗村谋发展。罗村茶很有名,上了中国茶叶志。但是,罗村1800多亩茶,分散在各家各户,缺乏投入,管理不善,往年1公斤干茶卖40来元。马山来了,成立了罗村茶业公司,实行产业化经营。’02年冬,公司出资15万元购买化肥无偿送给茶农,并从技术上指导茶农对茶园进行更新改造。农户只管生产,把生茶叶卖给公司;公司负责技术指导、茶叶加工,销售。去年一公斤单叶生茶就卖80元,茶农人均增收156元。目前,公司与农户形成了紧密型关系,覆盖300多户茶农,1182人。他说,去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其中茶叶120万元,兼业收入280万元。谈到今后打算,马山说,正在筹组罗村茶叶专业协会,为促进农民增收,开展一业为主、兼业经营。公司还设计许多奖励措施。如茶农茶叶收入达到3000元,就奖励500元等。
    明天下午要参加县上座谈会,晚上整理这几天通江的调查情况,写发言提纲:一、扶贫旗帜有新辉泽。“八七”时期成就经验,新阶段成就、“大扶贫”观,落实规划、锁定对象、整合资源、促进发展。二、扶贫新村有新突破。实施分类指导,分批整村推进;抓住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三项”工程,推进“三个提升”;加大帮扶力度,营造外部环境。三、产业扶贫有新起色。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组建各种协会,带动农民增收。四、农户能力建设有新提升。社会就业能力、外出务工能力、科技致富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当家理财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立自强能力。五、助农增收有新举措。多予少取放活,基础设施建设促增收、特色产业促增收、转变职能促增收。六、开放式扶贫有新成果。七、通江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需要有特殊政策措施。重新认识老区、扶贫政策给予倾斜、解决温饱要有明确时限、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大力整合扶贫资金、免征贫困户农业税、酌情消化贫困户债务、推行重点县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加大移民扶贫力度、解决贫困户住草房危房无房问题,重视重点县内非省定重点贫困村的扶持。(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江调查札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