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福 发表于 2014-4-5 18:08:04

如何迅速准确、深入全面地领会文章的局部和整体的意旨

“读文章,抓意旨”与其说是理论问题,不如说是实践问题。在历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都片面地重视“写法”教学,忽视科学有效的“读法”教学。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出示一些“读法”的“利器”,可老师自己苦于读文章不得法,何有“利器”出示?课程标准、新教材重视过程和方法,语文教学的“读法”问题在当今显得异常突出了,但是对这一问题的操作层面的讨论显得寂寥了一些。本人积平日思考之得所,斟酌取舍,提示九种“读法”,它们不仅可以借鉴实施于课堂教学,老师自己也可用于平时的阅读实践。本文总的目的是提示如何迅速、准确、深入、全面地领会文章的局部和整体的意旨。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读文章标题,目光应该稍停,凝视一会,琢磨一番,因为标题往往蕴含很多的信息,也往往最集中地表达文章意旨。如史铁生《我与地坛》,看标题就知道写真人真事真地点,可能写作者在北京地坛的许多往事,也可能表达作者对地坛的浓厚情意、悠长思念,至于文体,可能是叙事性的或抒情性的散文。有预想和没有预想是不一样的,有了预想,便有了对文章意旨的印证期待,很容易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不然的话,文本是一直是一种陌生的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再如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标题就知道是女科学家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或许写她对科学事业的展望,对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念,或许陈述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写她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社会正义公理的认定和追求。有了这样的预想,再读正文,文章意旨便在你的“俯视”之内。事实上,以上猜想大部分是对的。有的文章有副标题,也值得认真揣摩。许多作者写文章时,用了一个正标题之后,嫌其不足以明确告诉读者有关的信息,又拟一个意义显豁的副标题,直接告诉写作范围、大概意旨或深刻意蕴等。如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题为《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原题的正题是诗化的,读者读了可能不知所云,甚至连文体都难以揣摩,有了副标题,读者一下就知道了文章的话题、写作范围和大概意旨。有的文章有二级三级标题,对这些小标题也要先读,稍加揣摩,你会获得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一半是标题告诉的,一半是你猜想到的,你对文章意旨应该有大概的了解了。如曹冲《神奇的极光》有三个二级标题:“古老的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三个二级标题明确地划出文章有机联系的三部分,读过之后也大致知道了文章大概意旨:描述了有关自然界极光的现象和规律,表明科学界对极光的认识。2.浏览开头,扫视结尾。不是所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告诉你最重要的信息,但确有相当多的文章开篇明意,或卒章显志。作者写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把最重要的话先说,让人“先睹为快”,然后往下慢慢细说;或者先把各方面、各环节都说一遍,又嫌其头绪多,涉及面广,再总的概括文章意旨。所以读文章要先把开头和结尾看一遍,看看能否发现意旨所在的语句。开篇明意的,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开篇一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篇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读者不易明了,所以作者先在开头破题解题,说明忘却的由来,以及忘却和记念的关系。这一段往下,是详切的叙事。所以这一段把全文的内容总的提示了一下,并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了它,对文章应该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忽视了这段,往下读文中各个事件,尽管也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总不如细读第一段来得迅速、便捷。卒章显志的,如鲁迅《拿来主义》最后一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文章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开始说起,绕了很大的圈子,最后言归正传,正面界说“拿来主义”。忽视这最后一段,很难知道作者所谓“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当然如果能先浏览最后一段,理应很快明了文章意旨,阅读起来就顺畅了。3.前看段首,后看段末。阅读文章段落要抓关键句。关键句最能表达文章意旨,其他语句都是有层次、有步骤地围绕它展开叙述或说明的。很多论说文、科技说明文都有这种关键句,而且常常出现于段首或段末,也有个别的出现于段落中间。如果想快速领会到文章段落的意旨,应该首先捕捉到这样的关键句。出现于文章段首的关键句,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带划线的就是关键句,其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几个字尤其要注意。这一句正是段落的首句。它前面的“正像……一样”是这句话的状语,不能单独成为句子;它的后面的“即……事实”是解释这话的;冒号后的一大串句子更是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如果忽略这句话,就不容易抓住这一段的意旨,而且不容易读懂引号后一大串句子的意思。或许有人问:如何感知和捕捉这样的关键句?这有赖于语言的灵敏感觉。所谓语感,除语音感、语法感之外,还有语意感;所谓语意感,就是对语言的意义关联或意义逻辑的深层感知,通常要对句群或语境进行整体领悟。上面说的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几个字的注意,就是在对相关的句群或语境关注之后,凭着语意感,这几个字凸在脑海中,对关键句的提炼得以完成。出现于文章段末的关键句,如《看云识天气》开篇一段:“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下划线的是段末关键句,意义显豁,照应标题。在它前面有好几个带有文学性描写的排比句,显然是以新奇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之中,到这一关键句才由描写转入说明,它在段中起着重要作用,或者说总结概括作用。再看林庚《说“木叶”》开篇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带下划线的同样是段末关键句。文章学术性很强,引述材料丰繁,也许作者考虑在充分地引述之后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段落意旨,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我们读时可以注意这一关键句,并抓住它的核心意旨:“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段中众多的材料都是为着证实这一论断的。4.先看提要,后看正文。            提要,是文章内容的精要概述,也就是对文章意旨的简捷陈述。有必要对提要和摘要作一辨析。提要是作者或编者对原文作的概括、提炼,写成一篇意义显豁又高度概括的短文。摘要稍微复杂,拟文也有一定的难度,它摘取原文里的一些概括性很强的关键语句(它们原本不甚关联),并加进一些联缀的语句,组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摘要后面还常常伴有关键词。提要和摘要一般置于篇幅较长或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的前面,帮助广大读者迅速地捕捉文章意旨。翻开课本,有的课文前面有关于内容的简略提示语;阅读书报,有的长篇报道或长篇论文有提示短文;阅读学术品位较高的理论期刊,一般都有摘要,并有若干关键词。阅读这些提要和摘要非常重要,可以预先大概地了解文章的意旨,带着“前摄记忆”来读较长或较难的文章,不致堕入“云雾山中”。有的课文前有简略的提要性的话,如人教版《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文学读本》上册《齐桓晋文之事》:“在这篇谈话中,孟子集中地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经济思想,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这种‘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孟子认为,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保民’的王道的基础。若想‘保民’,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使民有维系生存的产业,才能有服从之心。在谈话中,孟子能抓住对方心理,时扬时抑,随机应变。又善于运用比喻,因势利导,左右气氛,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才能。”上面带下划线的话都是提要性的话,对学生解读这篇思理深奥、语言难懂的先秦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又如刘贞福《论感悟——学习语文新大纲、课程标准的体会》(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这篇论文正文前的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新大纲、义教课标、高中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将日益显著而深远。但是新大纲、课程标准仅提概念,未作详说,本文顺着新大纲、课程标准的思路,据以推断、演绎,说出了它的应有之义。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像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客体呈现的确定性有限性与主体认知的不确定性无限性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关键词:感悟新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上面的摘要就来自全文各个地方,基本上覆盖了全文的意旨。所摘录者有详略之分,一半以上的文字是全文中表达几个核心观点的原话节录。5.速读全文,总结印象。速读、略读往往成为细读、精读的基础。为了快速把握文章意旨,可以采用速读之法。速读的结果是印象式的,未必准确,但是快速而有效,可以为下一步的精研细读作准备。通过速读得到了印象,并在脑子里迅速整理、提炼、回味,差不多可以抓住文章意旨。另外,速读并不是单纯地追求速度,而要将上面提到的其他阅读方法联合运用,如关注标题、浏览篇首篇末、抓段首段尾关键句等。我们先速读一个文章片段,以求悟得段落意旨。朱光潜《咬文嚼字》最后一段是:“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如果光看标题不读这段文字,会产生迷惑或误会:咬文嚼字是好行为,还是坏习惯?你看作者在前面的段落里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作者说这话没错,但对读者把握文章意旨或许是一种干扰。读了上引这段话后,“干扰”得以排除。第一句话有“咬文嚼字”四字,作者在这里照应标题,强化文章意旨在读者心中的印象。那么下面对“咬文嚼字”作了怎样的阐述呢?快速读下来,一句句话在我们眼前展开,文字信息很多,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几个关键词语“谨严精神”“好习惯”“完美”非常重要,这与“咬文嚼字”的释义紧密相关:从“谨严”中我们看到“咬文嚼字”的做法和态度,从“好习惯”和“完美”中看到作者对这一概念的评价。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者肯定和欣赏“咬文嚼字”的做法和态度。读一段文字是这样,读全文也可照此办理。《咬文嚼字》义理深刻,说理生动,材料繁富,想要迅速抓住文章意旨,应当牢记标题“咬文嚼字”四字,并在流动的文字信息中,推究它的涵义,揣摩作者对这种做法和习惯的态度(赞成或怀疑)。在快速阅读当中,对于表达观点的语句要用“眼定法”,对所引材料要用“眼跳法”。表达观点的语句散见于各段落,大致有:“这是炼字的好例。”“但是我们原在咬言语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捕捉到这些关键语句,然后再总结印象,可以悟得全文意旨,方法正如上文对最后一段的分析。6.精读全文,概括要点。精读,也就是精细的阅读,是对阅读材料进行的缓慢、精细而深入的阅读。它是学习语文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精读课文是主要的阅读课文。如何做好精读?这里提几点意见供参考:(1)放慢速度。逐句逐段地看,可以回顾前文,可停驻思考。只有慢才能达到精读的“精”的程度或水准;如果一目十行,匆匆读过,印象淡薄,理解粗浅,那不叫精读。当然,放慢速度并不意味着鼓励阅读的“少慢差费”。(2)力求深入。与略读、浏览相比,精读带给读者更加充分的感受和理解,对文章意旨体会得更加深入、细致而准确。所谓深入,是探入文章底蕴,文章意旨显露无遗;所谓准确,是不能出错,经历了精读,理解意旨不应该出现偏误。(3)整体把握。这是理解文章意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精读很容易陷入局部细读之中,忘记整体地、全面地领会文章意旨。所以精读文章应该时时有“全文观”,要求超越局部的限制而进行更高的概括提炼。精读能培养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并训练语感,积累词汇语汇,还能给人以写作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获得生活阅历(阅读是否也算人生阅历之一种?)和思想启迪。概括要点,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所谓语文能力训练,概括要点是其主要项目之一。关于概括要点的方法和要求,这里提几点供参考:(1)提炼大意。这是对文章意旨的领会和把握,在思想认识上与文章意旨、作者写作意图贴合一致。但这还只是停留在“思想认识”上,有待于以语言形式呈现出来。(2)语言表述。这是用语言文字将领会到的文章意旨表述出来。语言表述可视作概括要点的完成,提炼大意是语言表述的必要准备,语言表述是提炼大意的必然结果。(3)语言形式。这种表述文章意旨的语言应该是简短的、精粹的,可以是原文原句,也可以是读者自己想出来的。有些文章有关键语句,即所谓“原文原句”,可以作为对文章意旨的直接概括,但这种语句,应该是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意旨的,而不是某些仅仅促发读者思考、感慨或联想的语句。**** Hidden Message *****

飓风守望 发表于 2014-4-30 10:12:34

很好的教学文章,学习方法

小水晶 发表于 2014-5-14 19:22:55

方法很实用,很新颖,一直重视“写”法,没大关注“读”法。

mlszxs 发表于 2014-5-26 16:33:43

精读能培养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并训练语感,积累词汇语汇,还能给人以写作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获得生活阅历(阅读是否也算人生阅历之一种?)和思想启迪。

mlszxs 发表于 2014-5-26 16:34:40

精读能培养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并训练语感,积累词汇语汇,还能给人以写作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获得生活阅历(阅读是否也算人生阅历之一种?)和思想启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迅速准确、深入全面地领会文章的局部和整体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