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3-31 10:10:49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动向

在社会现实层面上,“有人的地方就分上中下”,即阶层。所谓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静态来看,在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的社会阶层总是布局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即阶层结构。动态来看,与改革开放前30年相比,由于经济社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后30多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社会分化流动无论是在速率、频度上还是在广度、深度上,都大大加快、加大、加深了。各个社会阶层一直处于不断分化和流动的状态之中,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铁板一块式的阶层结构被打破,新的阶层关系和阶层内部结构不断地分化重组着。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的分化流动过程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提法,再也很难概括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真实原貌。为此,国内许多学者依据一定标准,如职业、权利、地位、声望、财富、受教育程度等,重新进行了研究界定,力图把握住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真实脉络。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研究动向。一是“层化”论。该研究理论依据一定的分层标准,将社会分为若干阶层,阶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界限和位序。其中最有代表性当推“十阶层”论,该理论依据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占有程度的不同,将当今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和五个等级。二是“断裂”论。该理论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资源向上集中的趋势,一些底层群体逐渐被“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呈现出“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的格局,从而形成了一个阶层结构“断裂”的社会。三是“碎片”论。依据改革进程中获益程度的不同,该理论将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为四个利益群体: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并进而认为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为失衡的“倒丁字结构”。四是“固化”论。近年来,由于网络和媒体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拼爹”行为和“二代”现象的高度关注,引发了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然出现了利益分配机制严重扭曲,权利世袭愈演愈烈,向上流动通道被堵塞,阶层边界壁垒不断堆高,跨阶层流动减缓甚至停滞等诸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变化趋向。“富贵绵延”和“贫困世袭”同时显现。并且,社会阶层之间尤其是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矛盾冲突增多,社会戾气上扬。很显然,这是社会利益固化的结构表征,表明阶层结构正在逐步固化并存在撕裂为强弱分立对峙的两极的危险。
  不可否认,上述阶层结构研究成果基于各自独特的理论工具,无论是从定性或定量、动态或静态以及分化或固化的研究视角,均对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流动中的阶层结构作出了合乎实情的描述和研判,得出了不少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和拓展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共识点较少。不难看出,不论是“层化”论、“断裂”论,还是“碎片”论、“固化”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正是由于各自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其研究结论的共识点不是很多,使得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难以达成一个统一的判断。不言而喻,这不利于理论研究成果向政策实践层面的转化。
  二是比较研究欠缺。显然,这几大研究结论的得出均是建立在学者们长期的经验研究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值得探讨的疑问:其研究的参照物究竟是什么?是否经历了一个基于历史大纵深和国际宽视域的比较研究过程?从既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似乎稍显单薄。而且,一味地聚焦于当下而忽视历史渊源和国际背景来研究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有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和偏激。
  三是单一学科色彩浓厚。不难看出,当前对社会阶层结构动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政治学领域,大都属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这当然是由于特定的学科分工造成的。但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科对待同一研究对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太容易窥见全貌。而对于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言,我们既需要“见树木”,更需要“见森林”。所以,多学科协作的交叉研究更有利于全面审视、厘清和把握这一社会变迁的客观动向。
  四是满足于提出问题。应该说,仅从理论研究层面上讲,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不少富有新意和启发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有的甚至影响到了高层决策。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任何理论研究都要以关照社会现实、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归依,否则就会沦入闭门造车、“好看不好吃”的境地。社会科学研究更应如此。
  基于以上认识,从国内学术界目前对社会阶层结构的研究动向出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理念创新和理论挖潜。
  一是继续提高理论整合度。即是说,在现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依据现实中阶层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趋向或迹象,积累经验资料,加以凝炼总结,努力探寻上述几种研究结论之间的共同点,如社会转型期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阶层边界趋强的迹象、社会阶层冲突激化的动向等等,整合研究资源,提升研究的系统集成度,最大限度地形成理论共识。
  二是着手开展跨学科研究。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几乎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心理学等,都不得不遭遇这一转型期的重大现实问题并作出回应。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积极开展跨学科协作交叉研究,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其本质,掌握规律性,赢得主动性。
  三是突出历史和国际比较视野。比较研究是任何一项科学的、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不可或缺的研究环节。因此,这意味着对于当下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而应该将其置于历史比较和国际视野中予以宽视域、大纵深考察。纵向来看,应该将现阶段的阶层结构变动现象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出现的同类现象相比较,以便于更有力地抓住其实质,更客观地把握其发展趋势。横向来看,通过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美、俄、日、印等大国曾经或同期出现的阶层结构动向作比较,以便比较准确地定位和考量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变迁的特征、动因、影响及趋向。
  四是强化对策性研究。当前,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挺近,如何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和推进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宏大执政任务。而对于如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和推进社会建设而言,破题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要害所在就在于如何优化阶层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此,理论研究不能隔岸观火,应该有所作为,而且也能够有所作为。理应激发出足够的理论勇气,通过大胆的理论创新、科学严谨的理论论证,在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两个层面上勾勒出优化阶层结构的“路线图”,以期有针对性地为加强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总结、凝炼出一系列有启发意义的基本方略和行动路线。  (作者:空军预警学院杨文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