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山区怎样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广东北部山区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原因在中国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时期远落后于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如何实现中央提出的“三个定位”和“两个率先”任务要求的背景下,粤北突破发展困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应当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从广东的现实资源禀赋出发,粤北应借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粤北优质自然资源优势及后发优势,着力推进省立高地公园建设,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导向型的新型发展道路。
发展省立高地公园新机遇
由于历史、地理以及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等因素,粤北由曾经的广东经济、文化领先地区逐渐沦为全省欠发达地区,陷入困境。当前,粤北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交通等公共资源配套相对落后,工业化发展迟滞,人力等资源优势外流,环保门槛、成本急速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意味着粤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中已陷入边缘化困境。
在这一形势下,粤北要复制珠三角发展模式,再走工业化老路,必然陷入资本恶性循环、人才恶性循环和市场恶性循环,地区发展无法跳出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圈”。粤北要发展、要崛起,必须综合考虑珠三角的需求与粤北的禀赋优势,牢牢抓住生态发展这个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经济。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区域的休闲、旅游需求高速增长。在珠三角,由于旅游、休闲资源匮乏,一些人造、半人造景点都已成为热门目的地。以旅游资源贫瘠的广州增城为例,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金建设白水寨、小楼人家、鹤之洲等人工、半人工景点,也出现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急剧增长的态势。2013年增城共接待游客1870万人次,同比增长6%,完成旅游收入52.67亿元,同比增长15%。
珠三角的“匮乏”恰恰是粤北的“富饶”。粤北山区具有的绝对优势,一是在于生态资源。粤北山区地处中国南岭山脉的腹地地带(中段),空间面积占地近5万平方公里,生长着2000多种动植物(有植物活化石银杏树群),保存着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罕有之地”,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20多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二是在于文化资源。粤北山区是世界禅文化的发祥地和广东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境内有“禅宗祖庭”南华寺、云门宗发祥地云门寺、六祖悟道地东华寺、岭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南雄珠玑古巷、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等历史文化资源。
在粤北山区打造省立高地公园项目,应该充分利用好市场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政策支持,立足珠三角需求和粤北自身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做好做足保护生态、实现发展、弘扬文化的大文章。在全力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加快发展中保住绿水青山。
打造省立高地公园
目前,在粤北山区打造省立高地公园项目已具备三大基础。
一是交通基础,粤北已纳入珠三角旅游、休闲圈。粤北素有“五省要冲”之称,交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已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珠高速、韶赣高速等,在建的还有广乐高速。省立高地公园区域内已具备开发、保护所要求的、完整系统的、快捷、便利的现代交通体系。高铁、铁路和高速公路直穿高地公园南北,把珠三角各大城市与高地联结,形成一小时生活圈,高地公园也纳入了珠三角旅游休闲半径。
二是市场基础,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旅游线路及旅游格局初具规模。随着广东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珠三角中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加,粤北(韶关、清远)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促进了粤北休闲旅游市场走向繁荣。韶关“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为重点的旅游胜地构建也初见成效。数据显示,近年韶关旅游业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韶关市年均接待人次增长25.8%,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8%,名列全省第一。
三是经济基础,当地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已为打造高地公园准备了条件。在“双转移”“粤东西北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下,粤北韶关、清远经济已经出现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韶关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10亿元,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近3.5万元;清远市生产总值达1093亿元,增长8.2%,人均生产总值约3.8万元。
粤北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为高地公园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高地公园应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主导”道路
基于珠三角急剧攀升的旅游、休闲需求,以粤北山地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省立高地公园,是实现粤东西北崛起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公园的规划、投资、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粤北省立高地公园建设,应当以粤北独特的丹霞地貌、森林物种资源和禅宗、客家文化为主线,建立一个融“生态资源高地”和“文化资源高地”于一体的开放式的“‘双极’资源型平台”。前期示范性及引领性项目可以包括“岭南风(岭南文化门户系统)”“高地论坛(韶关重阳镇)”“高地影视基地(梅辽四地)”“高地水资源系统(高地东西两线)”等龙头项目。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有关方面应引入三大机制。
一是建立生态保护开发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包括地方北江流域带联席会议机制,广东省发改委、农林水及扶贫主管机构、政策研究室及新华社等省直单位联席会议机制以及粤桂湘赣四省省际政府主管机关联席会议制度等三个维度的联席会议机制。此外,还应建立央地(中央与地方)政策创新协调制度和全球专家参与的生态开发论证交流学习机制。
二是建立市场主导机制。省立高地公园前期筹备,应着重发挥和调动政府规划和政府政策扶持的“孵化”和“引领”角色和作用,立项后则完全以市场为主导,以公司企业运营为主体,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对前期示范性项目应予以特别扶持。例如,“岭南风”项目,按现有规划是岭南历史文化成果“一站式”展示窗口和岭南历史文化演进陈列长廊。纲举目张,“岭南风”项目如能顺利实施,整个韶关、清远的旅游就有了门户和主导引力。
三是建立生态底线管控机制。打造省立高地公园的目标是通过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实现粤北“自然生态屏障”的更好保护和“历史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因此,省立高地公园建设和运营,亟需继续完善和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严格坚守生态保护的管控底线和当地民生的保障底线。
(作者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杨春南 )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
——专家学者共商北京昌平发展大计
今年1 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强调研,注重发挥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本着这一精神,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策划发起了“中国城市改革与发展系列调研”活动,计划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富有特色执政经验的城市深入调研。
3月22—23日,来自中央党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市昌平区,会同昌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共40余人,在昌平区进行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的调查、研讨。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系列调研活动顾问唐铁汉在研讨会致辞中指出,系列调研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把握全面的主线和发展的主动权;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性意见;三是深入调研,用典型手法调研创造性做法,特别是要总结和凝练城市发展的创造性意见;四是发挥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作用,形成合力,把这个题目做好。
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是首都的城市发展新区。近年来,昌平区结合自身的地理、人文特色,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把转型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提出建设现代化北京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奋斗目标,确立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区域发展方针,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据中共昌平区委书记侯君舒介绍,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土地开发成本过高、小产权房违法建设严重、村集体自建公租房探索前景不明、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等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给予指导。
在实地考察昌平区情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昌平区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剖析探讨,经过充分的交流和碰撞,大家为昌平区未来的发展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大家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产城融合问题、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研究好这一课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城市改革,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为社会实践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昌平区在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作为北京的一个功能区,昌平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进一步处理好产业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规模与质量、城镇化的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平衡,处理好土地开发与农民持续发展的关系,做好人口与产业统筹规划、有序发展。有专家提出,不建议昌平搞大而专的功能园区,而建议发展小而实用的功能区块。
据系列调研活动负责人白占群介绍,昌平是系列调研活动的第一站。“中国城市改革与发展”系列调研还将深入更多的城市,了解掌握广大领导干部实践经验,总结领导工作规律,提升深化城市改革领导力,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为其他城市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切实助力中国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