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 发表于 2014-3-6 08:00:01

论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这句话,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先人能做到闻过则喜,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我们的领导干部,更应该能做到、做好。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需要勇气。对共产党人而言,这种勇气,来自于立党为公的胸襟。只有具备坚强的党性、坚定的信仰,才能以非凡的勇气,开展自我批评,接受他人批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应该成为党内的一种政治风气,党员干部的一种修养和品德。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有接纳批评的勇气和胸怀。这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也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更应该是领导干部不变的政治信仰。
  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锋芒直指“四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归根结底,就是要勇于“闻过”,充分纠正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使自己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使那些没有节制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与闻过则喜相反的,是闻过则怒、闻过则打。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穿小鞋”,“秋后算账”。这样做,就会让发现你毛病的人、看到你过错的人,有一种后顾之忧,进而助长“报喜不报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栽花少栽刺”、“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等不良风气的滋长。
  作为领导干部,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缺少闻过则喜的气度,就会怕群众提出批评。众目睽睽之下,有人不讲情面,指出让自己脸红的问题,提出让自己后背出冷汗的丑事,还能不能一脸诚意?还能不能虚心接受?还能不能不烦不怒?你的态度,决定群众的态度;你的诚意,决定群众说话的程度。群众看你真有闻过则喜的诚意,才会进一步“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而且,如果真有闻过则喜的勇气,就算有问题,群众也会原谅,也会真心帮助解决问题。
  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逆耳忠言”时,才是真的闻过则喜。当闻过则喜成为一种自觉、一种风气、一种自信、一种风度,才能够谈得上襟怀坦白,执政为公,执政为民。能不能闻过则喜,是对一个人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的检验,是对一个人信仰纯洁不纯洁的检验,是对一个人“是为了做官,还是为了做事”的“官念”的检验,是对一个人党性原则的检验。
  总之,闻过则喜是为了工作、干好工作的态度,是讲民主的生动表现,是执政为民最好的诠释。这样有利于在干部群众中营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氛围,使“批评”进入良性循环。

Anonymous 发表于 2014-6-5 21:26:06

善待批评
    现今社会,能够面对面地批评人或得到别人的批评,实属不易。应该说,批评也是一种待遇。
    不是任何人都能开展批评的。如今,世故圆滑的人多了,能开展批评的人少了。许多人面上一团和气,私下却议论人,诋毁人,损人形象,破坏团结。能面对面地批评你的,不是你的良师,就是你的益友。批评者必然是一个心底坦荡的人。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时时为自己打算的人,绝不敢开展批评;批评者必然是一个有足够底气的人。能批评人,大多自己做的不错,叫做“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否则,他不敢批评人,即使批评了,别人也不能接受,相反让自己下不了台;批评者必然是一个有一定责任心的人。只有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人,才可能去批评人。
    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经常得到批评的。能经常得到批评,说明你人缘不错,朋友很多。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只有把你当成朋友的人才会对你直言不讳。一个人如果长期听不到批评的语言,他必定成了“孤家寡人”;能经常得到批评,说明人们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尽快成熟起来。如果你不可救药,人们对你已经完全失望了,恐怕就没有人批评你了;能经常得到批评,说明你能干事且干事干得多。不干事的人,肯定也极少犯错误,极少得到批评。干事干得少,就会少犯错误少挨批评。只有干事干得多的人,才会经常犯错误,经常得到批评。但是,也只有多干事且多得到批评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由此看,批评与被批评,都是一种待遇,我们要善待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闻过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