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学习观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观。首先,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很早就认真关注和研究学风问题。他揭示了学风的本质和内涵: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他把学风纳入党的建设的理论框架,指出学风也是党风,并且学风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把学风问题摆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位置上。其次,毛泽东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他在运用马列原理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学风,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风观,为党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再次,毛泽东同各种不良的学习风气作坚决斗争,特别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还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从理论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于纠正党内不良学风、改造全民族的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学用统一观。在毛泽东看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学和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是基础,用是目的,用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观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改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即学而能用,学而会用,学用统一,不可脱节。他形象地指出,学习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尖锐地批评一些同志,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学习上,所以书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恩列斯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他嘲笑这种学而不用的人只不过是“古董鉴赏家”而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就擅长学以致用,如他一生酷爱读史,对中国古典文学颇具研究,并能借鉴其中历史经验,来救国治国平天下,他还常常古籍新解,活用古籍名著中的地名、人物、语言,来为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活学活用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全民学习观。今天全民学习已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文化目标。而这种思想萌芽在毛泽东的学习观中早已有之。他从战争年代起,就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启蒙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号召人人都要努力学习,并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要继续改造,并且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年轻人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习成年人已经学会的许多东西;农民要抓紧识字学文化,以适应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广大干部应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好风气。毛泽东在强调学习时,着重针对党的领导干部,指出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他们是否学习以及学习的好坏,对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学习,成为群众的表率。此外,他还提出,学无止境,一万年以后还要学习。
全面学习观。首先,在认识的来源上,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甚至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有字之书”更重要。“无字之书”就是群众,就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他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知识,这是最丰富生动的知识。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提出要多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民众百姓学习,才能成为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其次,在学习的对象上,毛泽东主张,无处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要学习和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各种东西”。既提出“要向古人学习”,做到“古为今用”;又发出“向外国人学习”的口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洋为中用”。最后,在学习的内容上,毛泽东认为,学习要有宽度,要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面,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学问很多,大体要稍微摸一下”,“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作者系江西省鄱阳县委党校副校长袁明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