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者就业质量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这些年政府坚持把就业问题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制定并实施了大量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就业总量及层级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人口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互交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持续发酵。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转型升级需求不断扩大,现有劳动力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研究如何切实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的就业,有效发挥政府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职能,维护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就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近年来,定海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低就业质量问题依然突出。普通劳动者没有充分从经济增长中分享益处,反而不断扩大与社会富裕阶层的差距。问题集中表现在,工资增长较慢、工资拖欠、超长加班、强迫劳动、劳动条件恶劣、劳动保护不力、工伤和职业病频发、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保参保率低等。
1、结构性失衡
定海区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船舶、水产、纺织、旅游服务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服务性岗位。这些产业普遍面临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正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变。受此影响,该区的就业问题也从总量过剩向结构失衡转化。目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就业无门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符,低技能或无专门技能劳动力大量存在,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根据定海区人力社保局的统计,目前该区技能人才的缺口在5000-7000人,未来这一缺口还会不断扩大。
2、持证率较低
随着企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粗放型经营模式必然被精细化经营模式所取代。以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能培训模式,因其成才速度慢、偶然因素多、认证难度大,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标准化的需要,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流动性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企业和劳动者依然忽视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必要性,盲信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目前,该区持证上岗的技能劳动者人员大约只占总数的15%,大部分技能劳动者从未受过任何正规培训。
3、年龄段分化
该区的就业人口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新增就业人口大量集中在20-30岁之间,这部分人学历较高,但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较低,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30-50岁之间的壮劳动力在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之后,往往选择转向管理岗位,真正从事技术工作的少之又少。50-60岁之间的劳动力,往往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但由于年龄因素,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总体来看,定海区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储备非常短缺,代际断裂隐患较大,容易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
二、高质量就业意义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经济持续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社会各行各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被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特点的新模式所取代。
过去所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低就业质量,而低就业质量又反过来限制了劳动力层次的提升,进而限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微观上看,低就业质量加剧了劳资关系紧张,约束了企业创新能力,使得企业竞争力不足;从宏观上看,低就业质量影响了经济结构平衡,导致内需乏力、社会不公。整个经济社会为低就业质量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三、高质量就业对策探讨
1、注重政府推动和社会协作并重
政府要在就业质量提升方面起推动作用,同时发动社会各方共同协作。从就业工作较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推进就业质量提升方面处于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政府在法律法规上的保障,会导致企业之间,尤其是用工需求大的加工制造企业之间产生低就业质量的探底竞争。从短期看是提高了企业利润,从长期看则会损害经济社会整体利益和发展动力。同时,政府要以政策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整合公办职校培训资源,鼓励支持民办培训学校,提高企业自主培训补贴,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2、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
目前社会上对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职业教育普遍不受重视,获得的社会资源也较少,“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政府、企业往往更关注解决眼前的困难,忽略了就业质量的提高;劳动者个人往往缺乏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地位,统一规划、协调配合,补齐职业教育这块“短板”。
3、注重就业准入与职工培训并重
就业准入制度作为一项以立法形式明确的政府强制措施,可以有效规范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促进劳动者从安置型就业转变为质量型就业,达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的。但目前,该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用人单位违反相关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政府应当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企业的检查强度,责令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限期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政府需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使职业培训贯穿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全过程,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素养,帮助企业增强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根据定海区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建立企业自主评价体系。企业自主评价体系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对企业内符合初级工、中级工等申报条件的、与本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进行工作业绩评定和职业能力考核,对考评合格者,由定海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并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企业自主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发现管理运营上的缺陷与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促进企业稳步发展;有助于企业扬长避短,更直观地了解自身;有助于企业改革创新,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创新经营模式、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有助于提高员工参与度,调动积极性。通过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规范化的评价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实现企业职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相衔接的新型育才机制,符合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重培训规模与培训质量并重
虽然该区每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职工的人数和技能鉴定中心完成鉴定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相对于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显然还是难以满足需求。应当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要求,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特设性强、辐射面广、体现公共利益的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打造一个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职业培训机制。努力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合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职工队伍。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确保技能人才培训能够保质保量。
5、注重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并重
不同层级就业群体对就业质量的侧重有所不同,应当注重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同步协调发展。对于处在劳动力市场最低端的就业者,如临时工、非正规就业人员、非标准劳动关系用工人员等,应当将提升就业质量的重点放在就业地位的获得上。政府应当从法律、政策等方面予以有效保护,切实消除欠薪,加强安全生产,提供失业保障。
对于高端就业人群,如专业技术人员、城市白领等知识型劳动者,应当加强企业培训、完善工作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塑造有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企业文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