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济南 发表于 2014-2-4 12:15:08

裴矩当官最明白

   裴矩(547—627),字弘大,中国隋及唐初政治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隋炀帝时,裴矩以对西域外交上的成功而深得宠信,先后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右光禄大夫等职。隋炀帝专横跋扈,荒淫无度,裴矩投其所好,百般逢迎。隋炀帝好大喜功,他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定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他就将天下四方各种杂技戏耍集中洛阳,以博其欢心。对此,炀帝十分欢欣,对身边人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最使裴矩臭名远扬的是,隋炀帝出巡江都,卫士逃亡甚众,裴矩竟出坏点子,向隋炀帝建议: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隋炀帝准奏,下令照办。裴矩的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让自己落下了隋之佞臣的恶名。
      可让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佞臣在归顺唐朝后,一反常态,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
      史书记载,唐太宗即位之初,一方面,由于隋末唐初连年战乱的影响,官员贪污受贿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另一方面,行贿受贿又具有很强隐蔽性,很难被发现。唐太宗想出了一个办法,密令左右向大臣行贿,以此判断受贿之人。不幸果真有一人中招,受绢一匹。唐太宗勃然大怒,下令将其处死。民部尚书裴矩获知事情来龙去脉后,向唐太宗进谏:“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出自《论语》。孔子曾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单纯用政令律法予以约束,百姓虽然遵法却会失去廉耻之心;只有用道德引导、用礼教感化,百姓才会真正归服。
      唐太宗听了裴矩的一番话,不仅没有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反而高兴地对诸大臣们说:“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隋炀帝时的裴矩与唐太宗时的裴矩,可谓完全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说:“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真言,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这话是说,臣子是直是佞,不是人的本性,关键在君王的态度。君为明君,臣子就直;君为昏君,臣子就佞。大臣是君王的影子,身子怎么动,影子就会怎么动。
      司马光的话,正确且深含哲理。由此,让我想起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其意思是,在给东家做活的时候,要尊重东家的意愿,听东家的安排,按东家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令东家满意。否则,即使做得再多也是费力不讨好,徒劳无益的。看看裴矩的所作所为,你不得不承认,裴矩确实会“干活”,他善于洞察东家的秉性而行,全部“由着东”,所以自然是隋炀帝喜欢他,唐太宗同样喜欢他。这种识时务,始终与“东家”保持高度一致的做法,让人不能不由衷地佩服裴矩的聪明了。
      裴矩可谓最为当官的官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矩当官最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