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交流会部分发言摘要
编者按:2014年1月16日至17日,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青海省委在青海西宁联合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交流会。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副校长张伯里及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出席会议。全国党校系统共有6位专家在会上发言。何毅亭作会议总结。现将6位专家的发言在本报摘要刊发。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逻辑
□韩庆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刘云山同志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掌握思想精髓。”只有把握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逻辑,才能更全面准确深入理解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思想精髓。
领导干部从政一般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政绩;二是注重破解所面临的矛盾、难题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相对走第二种思路,直面并注重破解当今我们前进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难题和问题,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注重从破解“三大问题”与“四大危险”寻找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大问题”,即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固化的利益格局,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fubai。不破解之,就会影响发展稳定,影响执政基础,影响中国命运。
“问题倒逼改革。”解决这些“命运性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的是一种“事关命运”的改革,这种改革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十八大后一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主要是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准备的。针对当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状况,针对在改革问题上一些人们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信心还不够坚定、合力还不够凝聚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上相对强调“稳”,政治上强调“硬”(针对“四大危险”强调党自身要硬,即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以树立中央权威),文化上强调“导”(树立正确导向),社会上强调“聚”(汇聚社会正能量,凝聚改革共识),生态上强调“美”(建设美丽中国),力求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和创造有利条件。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所解决的总问题及其执政方略和执政逻辑,就是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线与核心精神,就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解决好发展和稳定问题。在深层意义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基于公平正义的改革,来破除发展和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
因为,社会基本矛盾之间适合不适合,应主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状况与平衡状况,其中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公平正义的改革蕴含着要解决好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两种根本机制:促进公平正义,既有利于为发展注入动力并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又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因素。
从上述执政逻辑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比较注重公平正义改革思想和“四个伟大”思想。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中国梦),注重思想的力量,注重运用思想力量来治国理政。其思想力量体现在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体现在解放思想、破除僵化的思想观念;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体现在用思想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体现在注重在思想上建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看作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体现在用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和引导人民群众。
新疆应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大有作为
□牟振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2013年的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这一构想写入《决定》,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形势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将会深刻地影响甚至重塑世界经济的战略版图。同时,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给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极其宝贵的有利机遇。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党中央举全国之力、集全党之智,推动新疆的各项事业,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支持措施,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寄予厚望。同时,新疆特殊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人文优势愈发彰显。这些都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应当大有作为。
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
牢固地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清醒地认识目前新疆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反恐维稳任务十分艰巨复杂等现实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从全国、全球的大视野中审视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进全方位开放。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新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道路联通”的构想,加快建设疆内外的铁路、高速公路、管道、民航等运输大通道,开通新疆与俄罗斯的“直通车”,加快形成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坚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新疆能源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同西部邻国的能源合作,充分发挥战略基地和战略通道的作用,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着力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
着力创新多元开发,建设主体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凝聚起强大整体合力;着力创新东联西出,引进来、走出去便利化的体制机制,放大“亚心枢纽”效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着力创新民生优先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始终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切实把“好人让基层当、好事让基层做”落在实处;着力创新“两个可持续”一体化推进的体制机制,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将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不可突破的底线;着力创新资源开发同新疆科学跨越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重点扩大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油气开发的空间,使油气资源开发同新疆科学跨越深度融合,实现“石油大上、新疆大富”的梦想。
准确把握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
□徐晨光(湖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期统一思想、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内涵极为丰富,思想极为深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国防强大、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能人生出彩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让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战略主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战略主线。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战略步骤:“两个一百年”。民族复兴战略由两个渐进式、阶段式战略组成,即小康社会战略和民族复兴战略。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两个一百年”战略阶段的目标都达成之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战略核心: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要求,其执政理念就是为了人民幸福,这也是民族复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战略途径: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按照“五位一体”布局,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战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源,更是推进民族复兴战略的根本动力。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化解党和人民的事业面临的一切挑战和风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险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确保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战略保证:继续推进执政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所要打的坚硬的“铁”,那么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就是“打铁的人”,要把“铁”打好,自身首先要“硬”。这就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并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民族复兴战略提供坚强的战略保证。
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
□郝永平(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向深入,适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
对于增强党的权威、加强党的领导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权威,维护了党的团结,增强了党中央作为一个领导集体的政治威望和领导能力,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全党进一步与中央领导集体保持思想一致、步调一致,对于增强党的权威、加强党的领导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调动全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对此,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一锤定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催人奋进。在社会层面,提出“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一语中的;提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意味深长。在对外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向国际社会清晰地传递了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国际战略,等等。这对于更好地调动全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振作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能否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氛围,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仰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要得软骨病,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信仰对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播了巨大正能量,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为伟大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同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对fubai现象保持高压态势和零容忍,彰显了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决心,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气质,等等。由此,使全党全国人民精神为之一振,面貌为之一新,信心为之大增。
对于指导工作实践、指引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部署上,从“五位一体”建设到军事国防、党的建设等,科学谋局布篇,创新理念思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就把现实与未来、当前与长远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陶良虎(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多重要论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上,深刻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在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关系上,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的科学论断;在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上,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在生态环境和民生的关系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在生态保护的策略上,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根本之策的科学观点;在生态文明制度上,提出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障的科学论断。
基本路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必须坚持用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把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制度体系。为此,必须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通过教育和各种宣传手段,帮助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突出生态优先,摒弃粗放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与环境相协调、低能耗的生活消费体系,积极倡导适度、健康、低碳、绿色等消费模式,坚决反对和抵制浪费性、污染性消费,努力从消费终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循“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规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合力;坚持全过程、全领域管控,构建起科学完备、运转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党校系统应大有作为。发挥“主阵地”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的“三进”工作,帮助党员干部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思想库”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开全方位、多角度、长时段的研究;发挥引领作用,以生态学的理念,实施生态教育,开展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校园,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锤炼我们的看家本领
□潘峰(山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上,我们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乘风破浪达到光辉目标,就必须锤炼好这一看家本领。
锤炼看家本领,就要原原本本读经典、学原文。领导干部读经典、学原文,这是党性和职责的突出要求,“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现在不少领导干部都愿做学者型领导,但这必须有理论真功底和真学问,而不能装门面、摆样子、捞资本。读经典、学原文是个慢功夫,只能打基础、利长远,要像恩格斯所说的经历多年冷静钻研,直到学出新体会、新收获,学出新素质、新能力,达到理论的厚度和提升自我的高度。即要做到:静心,有定力;完整,有系统;精读,有深度;消化,有心得;思考,有观点;发现,有创新;致用,有实效。
锤炼看家本领,就要汲取群众实践源泉和历史经验。人民群众伟大的历史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生地和真理性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源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总结群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深入把握群众实践的时代特点、丰富内容、多样方式和发展趋势,扎根泥土、深接地气地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人民群众以往实践活动的结晶,值得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忘记老祖宗的民族没有前途,缺乏历史感的领导干部素质肯定也不健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当代史和中00史,以增强历史眼光和智慧。
锤炼看家本领,就要自觉高效地改造主观世界。无论现在个别人对改造主观世界如何看待,从哲学认识论讲,改造主观世界是不可能被取消的,必然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包括:改造价值取向,改造认知能力,改造实践方式,改造情感世界等。对于领导干部,在当前要重点改造不坚定的理想信念,改造不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改造扭曲偏离的群众观点。改造主观世界的水平提高一步,内功的打造就深化一层,看家本领也就强上一级。
锤炼看家本领,还要努力改进和提升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桥梁,主体的素质和能力都要体现在思想方法上;而思想方法的内在、稳定的依据即是思维方式。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增强公仆思维、公平正义思维、和谐思维、成果共享思维;增强求真务实思维、问题倒逼思维、攻坚克难思维、群众检验思维。思想方法越是自觉和正确,看家本领就会越强。
可以肯定,具备看家本领的领导干部越多,就越能看好“三个自信”的家,看好“为人民谋利益”的家,看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家,看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家,保证中国梦的圆满实现。
新手学习了,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