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 把握改革方法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项部署,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又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学哲学、用哲学、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任务,这对于推动改革沿着正确道路协调有序地推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世间万物纷纭复杂,改革更是面对千难万险。而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就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方法。可以说,学好哲学、用好哲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有效增强各项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一个是生产力观点,即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关系。真正理解和把握好这个观点,才能克服任何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观念,既反对“不变论”,也反对“激变论”,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不背离国情国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原有体制机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空间逐步缩小的现实,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来使生产力摆脱束缚,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来更好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努力形成新的制度红利,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勃勃生机,显现出更大的优越性。
再一个是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真正理解和把握好这个观点,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指向,把群众的呼声与要求作为制定决策的基本依据。人民群众是创造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离开群众的生动创造,忽视群众的利益诉求,任何切实的改革方案也不可能产生,任何美好的设计也难以实现。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发展观点、普遍联系观点等等,对于我们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看待和解决改革进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有着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例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客观、全面、深入地看待矛盾解决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再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落实到具体实践,就要统筹考虑改革、发展、稳定,注意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动减小到最低限度。如何找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的平衡,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始终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今天,改革的形势和任务同35年前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我们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面对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困难。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需要一大批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情况、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领导干部。如果工作中缺少哲学素养,或者只抓住一般性忽视特殊性,或者只有重点忘了全面,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看当前不看长远,决策的科学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反映在实践中,要么墨守成规不变,要么一创新就离谱,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无疑都是有害的。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面对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全党上下更要把学哲学、用哲学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来抓。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把精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思考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结合,把书本上的东西为我所用,学以致用,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改革。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面对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全党上下更要把学哲学、用哲学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来抓。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把精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思考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结合,把书本上的东西为我所用,学以致用,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改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