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了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的辩证法,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用真抓实干贯彻全会精神的动员令。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改革蓝图,总结了改革成功经验,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了亿万人民意愿,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然而,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在于是否能用行动将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用行动说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回望35年改革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之所以能转化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靠的都是果决勇毅的实干行动。提出改革目标,还须以奋斗让目标实现;畅谈民族梦想,还要用实干让梦想成真。正是凭着一往无前的实干,靠着生气勃勃的实践,我们在艰难险阻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一再强调“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能不能深刻领会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考验全党同志的政治觉悟。全会设定的改革目标是2020年,时间很紧。全党同志要深深懂得,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我们才能以变革争取战略主动,用改革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如果说部署需要花一分力气,落实则需用九分功夫。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夙愿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等待观望,不推不动,不去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抓好全会精神的落实和推进,不去有条不紊地抓好各项改革的具体部署、具体规划、具体要求,改革蓝图就会成“画饼”,人民的愿望就会落空,发展的机遇就会错失,我们就会愧对历史、愧对未来。
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领域都提出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各级干部一定要抓紧对中央精神融会贯通,紧密结合各自实际,以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拿出更大决心冲破思想障碍、突破利益藩篱,一鼓作气、善做善成。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品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狠抓落实,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让蓝图化为现实,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6日 01 版)
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考验
——四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已下达、集合号已吹响,宏伟蓝图要变成现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添措施、建机制,都要用保证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
回首35年光辉历程,从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到1992年力推改革向前,再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始终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中国故事”的精彩述说,已经雄辩地证明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能否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今天,中国发展面临关键时刻,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推进协商民主、改进社会治理,无不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简政放权、反腐倡廉,也无不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没有哪项任务不是涉险滩、啃硬骨头。面对日益复杂的利益格局,面对不断高涨的改革期待,改革大业能否统筹谋划、各项措施能否协同推进,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各方关系的精确协调,加强党的领导关系到全会确定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整个改革的进展成效。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然而,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一些党员干部还有认识不清、决心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或是跳不出条条框框的限制、理不清林林总总的羁绊,不敢改;或是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放在公共利益、全局利益之上,不愿改;或是久推不转、久改不革,找不到重点领域、抓不住关键环节,不会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不能提高领导改革的能力,只会错失了机遇、贻误了发展,辜负人民期待、愧对历史使命。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和实践,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能力是基础,没有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就难以引领好改革方向、凝聚起改革力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态度是关键,只有信心坚定、行动坚决,科学推进、勇于担当,才能当好改革排头兵,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作风是保证,只有时时处处为群众作示范、当表率,才能让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鼓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挑战中寻找发展新机遇、在攻坚克难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写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 以担当精神解决“松、软、拖”
—— 五论整改落实如何推进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0日 01 版)
为政贵在行,转作风就得抓落实。精简审批事项,清退会员卡,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在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环节,许多地方和单位的整改措施有声有色、效果良好。但与此同时,正如中央领导指出的,也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松”的情绪、“软”的现象、“拖”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松”主要表现在,有的认为班子和个人对照检查材料通过了,民主生活会开过了,整改承诺也作出了,落实工作主要是下面的事、基层的事,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说,活动该告一段落了,松懈情绪有所滋长。“软”主要表现在,有的对查摆出来的“四风”方面突出问题,表面上有决心、有声势,但一碰到实质问题就缺少勇气锐气,一触及利益问题就变得犹豫手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拖”主要表现在,有的提出了整改的目标和承诺,没有雷厉风行的措施和行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实际上是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拖着不改。
这些现象,究其本质都是“闯关”思想在作祟。而“闯关”的背后,恐怕还是态度出了问题,把个人的私心杂念摆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前面,认为反“四风”只是敲敲警钟、收收人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担当意识,不会、不敢、不愿担当。
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最终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整改落实工作非常复杂,涉及的面很宽,触及的问题很深,许多是利益问题,连筋带肉、盘根错节,解决起来难度不小。另一方面,整改落实任务非常艰巨,有班子的整改任务、有个人的整改任务,有近期的任务、有长远的任务,有集中整治的任务、有建章立制的任务,如果不下大的功夫,不加大工作力度,就难以收到好的成效。倘若没有一股动真碰硬的勇气,没有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如何冲破思想藩篱、打破利益羁绊?又怎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对教育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寄予厚望、充满期待,中央的态度是鲜明的,一抓到底的决心是坚定的。活动越往后,就越要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决不能前热后冷、虎头蛇尾,决不能自损形象、失信于民。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反“四风”,以“先之劳之”的担当整改落实,才能面对矛盾不含糊,面对问题不躲闪,面对是非敢“亮剑”,面对歪风敢翻脸,从而牢牢把好整改落实这一关;才能真正克服“松”的情绪,消除“软”的现象、解决“拖”的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