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臻淑 发表于 2013-12-4 23:04:57

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高举旗帜 领先发展 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4月13日)黄 新 初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四川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领先发展、共建共享,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而奋斗!    高举旗帜,是全市广大党员必须坚定的政治立场;领先发展,是成都发展必须坚守的总体取向;共建共享,是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为之奋斗的发展定位,是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是全市干部群众的利益所系、福祉所在、人心所向。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成都走过了极其艰辛、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书写了满怀荣光、满载成就的壮丽篇章。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成都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这五年,我们勇担使命、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不断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从农村产权缺失、居民身份差异、城乡资源配置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入手,坚决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梗阻,构建起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老秘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从扩大到缩小的历史性转折。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微观层面改革到顶层制度设计,我们探索出的“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等一系列做法,为全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五年,我们化危为机、爬坡上行,实现了经济发展高位求进的重大跨越。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又好又快地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总量接连跃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达到6854.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接连突破四个百亿元关口,达到680.7亿元。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区、经开区建成千亿园区,培育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等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企业,成功创建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西部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会展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壮大。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拓展,进出口总额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这五年,我们众志成城、穿越灾难,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人间奇迹。成都是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也是抢险救灾的主通道、主基地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们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不畏艰难,与生命竞速、与时间赛跑,累计从废墟中抢救生命5456人、转移安置群众110万人,全力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畅、群众安置、灾区维稳等一场又一场硬仗。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后,我们坚持自力更生、突出民生优先、结合对口援建,注重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恢复,灾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超越震前水平。成都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奋进凯歌,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样板,被联合国减灾署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称号。    这五年,我们全域规划、科学建设,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深入实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全域成都”的总体规划体系,形成了“一区两带六廊”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四大新城建设,切实抓好“两轴四片”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着力增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交通、通信枢纽建设,成都东客站、地铁1号线、双流机场二跑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双流国际机场晋升为国家级航空枢纽,云计算平台和无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成立,口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市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这五年,我们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巨大进步。坚持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带共建,努力把发展成就更多地转化为惠民成效。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切实抓好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累计安排财政性民生投入超过3000亿元,投入规模和增长幅度创下了历史新高。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优质教育满覆盖等十大教育工程深入推进,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效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困难群体生活状况总体改善。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网络和大调解体系广泛建立,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取得扎实成效,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    这五年,我们从严治党、创先争优,营造了政通人和共谋发展的政治局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持久兴起创先争优热潮。面对灾难考验、危机磨砺和改革洗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四个特别”要求和求真务实“八项规定”,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突击队、科学发展领路人和社会稳定主心骨的重大作用。惩治和预防fubai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人大、政协紧贴中心找准定位,围绕大局履职尽责,内和外顺、富有活力的人大、政协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党的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有序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履行职能。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创新局面,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倍觉不易,也备受鼓舞。五年来的奋斗体现了一种执著,就是科学发展不动摇;五年来的奋斗彰显了一种精神,就是改革攻坚不停步;五年来的奋斗诠释了一种责任,就是改善民生不懈怠。过去五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已经载入了史册,融入了成都这片大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在此,我代表中共成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各族人民、党员干部、驻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成都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向全市老领导、老同志和所有为成都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们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获得了宝贵的启示。五年的奋斗历程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五年的实践昭示我们:    ——后发是劣势也是优势,越是处在后发态势,越要谋求领先发展。后发意味着发展差距,但也蕴含着高点起步、高位切入的可能。抓住了、用好了,我们的发展就能不走弯路、开拓新路。这几年成都的发展就是如此,从进程看是后发发展,但从路径看是把握规律、前瞻布局的领先发展。    ——内陆是区位也是心态,越是身处内陆盆地,越要深化改革开放。内陆区位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陆心态。成都是四川的成都、中国的成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也是世界的成都。这几年成都的实践再次印证:只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坚持锐意改革、创新突破,敢与高的比、敢与强的争,主动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陆城市完全可能变成开放前沿。    ——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越是面对困难局面,越要强调砥砺奋进。发展中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难别人也难,关键是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比别人更不怕难。这几年成都的发展,之所以顶住了特大地震灾害的考验,扛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靠的就是危中寻机的超常胆魄,靠的就是化危为机的超常努力。    ——惠民是责任也是方略,越是又好又快发展,越要强化民生意识。民生牵动民心、民心汇聚民力。这几年成都的成就,得益于处理好“促发展”与“惠民生”的关系。只有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转化为惠民成效,才能在增进群众福祉的过程中有效扩大群众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仍然是成都最大的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付出艰苦努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面临优化城市功能、做大城市体量的多重任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还比较紧迫;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和压力有所加大,解决民生难题的任务仍然艰巨;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和作风修养与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任务繁重。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勇于担当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    站上新的起点远眺未来,我们要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庄严态度,在成都发展的时间主轴上科学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那就是,落实“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主动担当起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    现代化,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展的共同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我们党从成立到现在这90年的一切奋斗,都致力于推进国家现代化;新中国从建国之初到本世纪中叶这100年的一切探索,都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届成都市委提出的兴蓉大计与时俱进,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都紧扣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是成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期;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是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将奋力赶上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城市的整体水平,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参与世界交流合作、塑造全球比较优势的现代化。成都要充分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就必须迎头赶上迅猛发展的国际化浪潮。今后五年将是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攻坚期,我们要为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打下决定性基础。    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成都应当肩负的发展责任。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正处于从东部率先发展的“第一个大局”向中西部加快追赶的“第二个大局”战略转型的关键点,西部地区将在提升全国现代化总体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应当成为支撑和带动“第二个大局”的引擎城市。同时,伴随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转型,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大要求,我们更有责任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开放前沿。    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成都应当把握的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仍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高位求进态势。总的来看,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拥有许多有利条件。最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第四轮也是最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抓住这一机遇,就可能跃升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国际化城市。同时,正在推进的天府新区建设,不仅将改变成都平原千年建城格局,而且将奠定成都未来百年发展基础,为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两大历史机遇的契合,必将为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强大支撑。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双加速”时期,也是奠定现代化、国际化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全国的人口分布、城镇体系和重大产业布局,将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和稳定下来。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期,做强西部地区“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战略功能,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因此,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成都领跑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战略举措。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全省战略定位和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坚持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决定性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保持领先增长。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增幅保持全国速度优势,经济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城市功能和形态显著提升。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全面迈入地铁网络和快速公交时代,紧密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和信息大循环。天府新区起步区初具规模,“北改”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基本奠定。    ——对外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强劲发展,城市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服务环境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务实合作广泛开展,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态势,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有效推进,政府职能深入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宜人成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教育、卫生事业主要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中西部文化之都建设成效显著,法治化、人本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和城市管理体系进一步形成,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成都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我们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落实“五大兴市战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跃升性发展。    (一)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打造便捷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国际化的硬件支撑。要首攻交通、大兴交通,加快建设地理贯通、信息联通、要素畅通的综合性经济动能传输系统,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地区融入全国、联接世界的中枢节点和战略通道。    开展交通枢纽建设攻坚。要大抓外部交通,围绕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公路主枢纽,统筹抓好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直飞世界交通枢纽城市、快达国内一二线城市的航空运输圈,基本形成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铁交通圈,优化提升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的公路交通圈。同时,大抓内部交通,积极推进公交城市建设,加快建成网络化的地铁运营和快速公交系统,构建起城乡一体、高效衔接、便捷畅通的市域交通体系。    加强通信和水利、能源设施建设。要立足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的有利基础,大力实施宽带成都工程,切实加强云计算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成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同时,统筹抓好水利和能源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全域覆盖、布局合理、系统高效的水利灌溉体系和能源传输体系,进一步增强水电油气保供能力。    (二)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构建高端化的产业格局。要坚持“三产联动、双轮驱动”的产业导向,大力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成都建成支柱产业的高密集中区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孵化地,牢牢把握西部地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战略制高点。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先进制造业先导地位,坚持走高新高端高效、集中集群集约的现代工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坚定“高精尖优”的工业主攻方向,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石化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园区工业,着力提升高新区、经开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注重把握工业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和网络化营销,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成都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服务业提速升级步伐,努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快速倍增。高度重视服务经济转型,优先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努力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中国会展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高端会展品牌、提升餐饮行业标准、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促进优势服务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科学规划建设主力商圈,放手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智能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和西部电子商务龙头城市。    着力培育都市现代农业。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打牢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繁荣的产业支撑。突出发展高端种业、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完善“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休憩功能。抓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三)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城市体系。抓住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具承载能力和竞争优势、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    科学谋划未来城市布局。按照“双核共兴、轴线支撑、走廊展开、组团发展”的理念,加快奠定“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为迎接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浪潮前瞻布局。促进“双核共兴”,做优做美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功能,做强做大天府新区,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强化“轴线支撑”,将现有城市中轴线南北延伸、贯穿全域,形成一条集交通轴、经济轴、景观轴于一体的城市中轴线,奠定未来成都发展的龙骨。推动“走廊展开”,以成龙走廊、成青金走廊、成灌走廊、成温邛走廊、成新走廊和南部走廊为纽带,构建起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实施“组团发展”,建设一批功能复合、规模适度、产业繁荣的城市组团,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城市格局。坚持“四态合一”的城市规划理念,努力实现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优美化城市生态的有机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步入更加科学的轨道。    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今后五年是天府新区建设的快速起步期,我们要举全市之力抓好这项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和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打下坚实基础。先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地系统,特别要抓好“三纵一横两轨”等一批交通干线工程,形成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坚持产城一体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一城六区”规划布局,支持新川创新科技园、国际汽车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新材料、新能源功能区等一批核心起步区加快建设。    着力优化市域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土地整理储备机制,规划利用地下空间,向城市二次开发要容量、要资源、要环境、要形象。切实抓好“北改”工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时安排、分块实施,加快建设畅通城北、宜人城北、发达城北。基本完成“两轴四片”改造工作,着力优化城市形态和配套功能,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同时,完善各类城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规划,加强卫星城建设,支持远郊县城、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深化一般场镇改造,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加快形成一体化的市域经济。要大力解决市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把市域经济的“三圈”融为完整的“一体”,提升我老秘网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整体水平。    分类指导圈层发展定位。根据不同圈层的区情特征和发展症结,分类提出指向鲜明的发展要求,引导各区(市)县走错位发展的路子,优化“一区一主业”的市域产业布局。第一圈层要“转二优三”,加快低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转型步伐,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心城区的优势地位。第二圈层要“强二兴三”,担当起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力争成为市域经济增量的主体贡献者。第三圈层要“兴二优一”,主动吸收先发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力争成为市域经济最有后劲的区域。    积极推进圈层联动发展。综合运用财税体制、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等多种手段,形成有利于市域经济各圈层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二三圈层规划,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促进骨干交通路网跨圈层联接、新兴城市组团跨圈层布局。着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一二三圈层结对发展、共建园区,鼓励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加强跨区域整合和配套协作,积极推动新一轮市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公共设施统筹配置。    (五)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开放门户。围绕“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加快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的全面开放,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地区对外交流的门户城市,建成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地区的首选之地。    构建大开放格局。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扩大内外开放,增进务实合作,形成联动省域、联通全国、联接世界的大开放合作格局。要深化成都经济区“1+7”经济合作,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园区共建、产业共兴,抓好成资、成眉、成阿、成雅等工业园区建设,促进成德绵乐同城化,实现成都经济区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成都的极核带动作用,积极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广泛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要按照“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对接南亚”的思路,全方位加强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和技术、人才合作,积极开辟新兴国家市场和资源渠道,大力拓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空间。    发展外向型经济。坚定不移走“双需驱动”、“两型增长”的路子,突出抓好外需驱动和外生型增长,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老秘网市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要落实“招大引强”方针和“招商选资”原则,抓好重点企业招商、重点产业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建设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增强在全球市场体系中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突出抓好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出口,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势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    营造国际化环境。加快建设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对外物流链条,积极发展“一区两园三口岸”的口岸服务体系,抓好“大通关”系统建设和无纸化通关改革,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抓紧实施“筑巢工程”,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教育、医疗、文化、咨询和老秘网管理机构,加快建设国际商务社区,打造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直通车”服务机制,形成高效化的营商制度,打造遵循国际惯例的投资服务环境。同时,大力加强国际化城市营销,加大城市形象标识推广力度,拓展我老秘网市的国际活动空间。积极引入国际高端会展、世界重大赛事、外国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精心承办好财富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着力提升我老秘网市的国际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    改革永不止步,创新永无止境。成都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离不开解放思想激发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深化改革生成的发展动能,离不开加强创新奠定的竞争优势。    (一)全面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和扩大全国领先优势。继续抓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我老秘网市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发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产业高端化、农村现代化为取向,在巩固既有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积极稳妥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农村土地资源向资本转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在增强改革的系统配套性、先行示范性和科学实效性上下工夫,依法有序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规划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全面营造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社会管理有序有效的制度环境,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增添发展动力。要以制度统筹带动产业统筹,以制度建设推进新村建设,打造功能协调、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中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深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全面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特征的经济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主营专业化、股权多元化、资本证券化步伐,在重点产业、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文化传播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旗舰和国有战略投资者。按照“非禁即入、有障必纠”原则,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服务体系上拿出突破性举措,切实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大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服务外向型经济的开放型制度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地方现代金融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投资方式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积极培育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三)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简政放权、绩效管理为抓手,加快构建透明规范、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营造优良的政务环境。遵循“应简尽简、能优则优”原则,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广泛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要求,深化简政强区、放权强镇事权改革,加快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业园区管理机制调整,将有利于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权限尽可能下放到区(市)县,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尽可能下放到乡镇(街道)和村级便民服务机构。适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科学调整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加快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探索建立权能统一、高效运行的天府新区管理机制。加强政务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构建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结合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统筹抓好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激发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要进一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向我老秘网市布局,推动各级各类公共科技资源和技术服务平台互联共享。着力抓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天府新区自主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激发创意、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体制环境。围绕“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着力攻关和转化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支持兴办研究型大学,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和职业教育产业园,努力把在蓉高校建成科研人才的聚集区和高新企业的孵化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引导经济发展进一步转入创新驱动轨道,增强成都领先发展的源动力。    五、全面加强宜人成都建设    发展领先,重在惠民为先。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最终愿景是建设宜人成都,更多地把发展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让全体市民共享更有安全感、尊严感、幸福感和归宿感的生活。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宜人成都的和谐根基。民生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共产党人的执政追求。我们要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朝着“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    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就业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来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快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探索提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有效机制,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建设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着力改善特殊困难群体生活状况。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和卫生服务,是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事业,也是建设宜人成都的着力重点。要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关键,以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为路径,积极推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满覆盖,努力让城乡群众享有相对便利的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要以“学习型城市”和“健康成都”建设为抓手,加快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探索推进“人人拥有健康档案、人人具备健康素养”的全民健康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健身设施建设,着力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做好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着力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大力办好福利事业,进一步形成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的社会风尚。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切实抓好平安成都建设。成都要宜业宜商宜居,前提是要安业安商安居。要创新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推行网格化布警和动态化巡控模式,着力提高街面见警率,完善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规范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安全感。严格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完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创建“放心食品城”。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更趋复杂的安全态势,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二)加快建设中西部文化之都,营造宜人成都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久兴起文化建设的蓬勃热潮,加快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大力铸造城市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使命凝心聚力、提神鼓劲,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挖掘统筹城乡实践和抗震救灾斗争蕴含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发展“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让“先行先试”的锐气和“感恩奋进”的情怀成为新形势下成都思想文化的鲜明特质。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倡导宽容相处、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纪、讲礼仪、知荣辱、重诚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探索建立城市荣誉制度,大力表彰城市英模,倡导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城市风尚。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把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继续抓好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影视设施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让城乡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成都美术馆、成都大剧院、成都档案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充分体现巴蜀魅力、成都元素的文化地标。坚持既“送”文化又“种”文化,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书香成都”等文化惠民活动,支持发展基层文化活动组织,提高城乡群众文化素养。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媒体建设管理和网络舆论引导,注重社会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形成团结稳定鼓劲的正面舆论强势。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吸引文化要素、文化人才、文化企业向成都聚集,打造“一极七区多园”的文化产业格局,建成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遗之都”建设和国际非遗节活动,加强宝墩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邛窑文化、都江堰水文化、川渝抗战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推进蜀锦、蜀绣、川菜等特色文化资源的科技化改造和产业化开发。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加强城市特色文化设计,打造一批风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心组织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巴蜀特色、成都特点的精品力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宜人成都的治理机制。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社会问题多样多发,不少问题早发先发。要大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深化依法治市工作。要突出依法治理核心,坚持用民主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矛盾、理顺社会关系、规范社会架构,推进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司法公开、强化司法为民,建设能动型、服务型、创新型司法机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培育现代守法公民,争创首批全国法治城市。高度重视社会矛盾源头治理,严格执行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按政策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促进群众自治自律。要准确把握社会建设方向,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和社会参与,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完善多元社会治理结构,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提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比重,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加强公民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健康诚信的社会运行环境。    推行智慧城市管理。要坚持用科技手段管理现代城市,加快建设全国智慧城市示范区,努力让社会公众享有智能的服务。要以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整合行政机关和公用事业的公共资源,统一建设网际互联、信息互通、业务互动的智能化城市营运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和数字化方向升级。加快启动移动电子政务大厅,切实加强网上审批平台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移动式政务服务。    (四)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打牢宜人成都的生态本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人成都的基本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生态湿地的保护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大气、水环境和噪声污染整治,扎实推进重点河流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让群众享有更清新的生活环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塑造生态风貌。坚持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优先打造,进一步形成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生态风貌。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加快构筑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环抱生态屏障,有效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切实抓好城区公共绿化,抓紧建设全域覆盖、互联互通的绿道网络体系。加快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构建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结合水环境治理,规划打造一批大型水面,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憩游乐场所。    六、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奋力推进成都新一轮发展,核心在党、关键靠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经受“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的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坚强保证。    (一)切实加强思想建设,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必须始终摆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做到发展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和纪律意识,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和政治上的坚定性。要开展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全力推进思想再解放、能力大提升,促进广大干部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做到学以增智、学以长才、学以创业,提升领导成都发展的执政能力。    (二)突出抓好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抓支部,突出抓好带头人,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持久兴起比学赶超热潮。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创新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认真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着力改善基层党务工作条件,增强党员的向心力。    (三)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认真落实群众路线,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在解民忧、化民怨、谋民利中增长才干、凝聚民心。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加强对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妨碍科学发展的问题,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工作不力的干部要追究问责。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求真务实、敢想敢干的优良作风,继续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营造“层层抓落实、人人重执行、事事讲效率”的工作氛围。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fubai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预防职务犯罪机制建设,积极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定不移地惩治fubai,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注重在实践中考察和锻炼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形成生动活泼的干部工作局面。突出抓好党政“一把手”选配,统筹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老干部工作。    (五)着力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管方向、谋全局、抓大事,改进和完善各级党委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完善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工商联、港澳台侨和海外联络工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凝聚广泛合力。切实抓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更好发挥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大力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促进军民融合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全球视野和博大胸怀引才聚才留才用才,深入实施“十大重要人才工程”,紧扣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高端人才链,努力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    展望未来,我们的目标坚定而明确,就是担当起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体现科学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待、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展示生态田园风光、占据现代产业高端、富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我们要满怀忧患意识、满怀执着精神、满怀奋进豪情,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城市,全力打赢这场攻坚破难的发展硬仗,全力推进这个激荡人心的宏伟进程。    同志们!经历了抗震救灾斗争壮怀激烈的风雨洗礼,承载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龙头城市的时代使命,面临着天府新区建设千年立城的历史机遇,成都正阔步迈上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推进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而不懈奋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