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掌握情况、分析处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调查研究,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每一个干部的基本功。怎样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坚持实事求是,前提就是要摸清实际情况。没有“实事”,不了解“实事”,不可能“求是”。离开实际,调查研究就没有针对性,成果就不会有指导性。深入实际,就是要走出机关大院,跳出文山会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一切了解实际情况、有实践经验的人直接调查,找不同意见的人交换意见。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及时了解各层次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了解基层的经验,了解基层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心中有数。突出重点,就是要抓热点、抓难点、抓亮点。热点是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也是需要及时回答的问题;难点往往是矛盾的关键所在,抓住了难点就抓住了工作的突破口;亮点是希望之所在,抓住了亮点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调查研究要注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前,有些问题比较棘手,比较敏感,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要敢于攻难点、啃骨头,围绕中心,面对实际,认真梳理出当前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亮点问题,以此作为选择调研课题的重点。力求调研课题显示出全局性、针对性、指导性、预见性等特点。
调查研究必须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要抓好经验总结式的滞后性调研,更要着眼于抓好预见性的超前性调研。立足大局,就是要了解全国、全省和本地区工作的大局,要了解各项工作推进的总体状况,以及阶段的重大部署和主要措施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不了解当地中心工作的大局,不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了解当地和部门的主要任务、工作安排,就可能就事论事、为调研而调研,就不可能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创造性、建设性的意见,就不可能提出解决当地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查研究切忌先入为主、道听途说;切忌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全面系统,就是要有系统的观点,有发展的眼光,有协调的意识。尽管我们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单位、所有情况、所有人都进行调查,但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现象,选择多层次多类别的人员进行调查。只有这样,调查的结果才有可能更接近“事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视运用和善于运用政策研究、咨询研究及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调研成果,搜集、整理、查阅第二手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既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又便于比较借鉴、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方面。调查以“求实”,研究以“求是”,在“求是”的思维中把握“实事”,在“实事”的基础上去“求是”,这一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有的调查虽然列出了很多情况,但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和切实办法,就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只研究,不调查,就会脱离实际,造成瞎指挥。只调查,不研究,认识提不高,问题发现不了,因而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调查一结束就不了了之,其结果便无影无踪,这是调研工作水平低能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对问题的大概分析就盲目调查,往往提不出真知灼见。我们的调查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起初都应明确弄清什么情况,了解看法,解决什么问题。调查过程中查阅资料、与人交谈、实地考察、问卷、座谈等等,也都需要分析、归纳,边看边谈边思考,对重要的问题深究细研。只当“录音机”、“记录本”是不行的。研究,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提炼、举一反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握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的过程。多调少研,只调不研,不叫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要重视调查,也要重视研究。研究,需要不怕劳神费力、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的品格;需要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既要有定性的研究,还要有定量的分析,要把质的判断与量的分析结合起来。总结的经验,要有普遍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提出的办法,要便于应用,可供操作。不仅要研究自身职权范围内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要研究在国家政策调整、外部环境发生的情况下,适应新形势的途径和建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