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人生 发表于 2013-11-15 15:34:47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

一是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这是对35年改革历程的全面总结和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动员。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若干次中央全会多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着眼于计划与市场、企业改革与价格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强调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三是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提出“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充分显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场或市场主体充当“运动员”,政府则主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从而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四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就正确处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五是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二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比以往历次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从而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奠定了基础。六是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这样,就明确阐述了生产者主权、消费者主权、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理论前提。七是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主要强调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将其明确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八大的提法更加宽泛,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在十八大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八是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强调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源。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为改革带来了“财政红利”。鉴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财政正处于“政府过紧日子”以保证“人民过好日子”的过渡阶段,此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恰逢其时。为此,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将财税改革提升到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九是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开始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内需驱动也必须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那样“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具体路径方面,“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十是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外开放是“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实现“中国梦”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即“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制定新一轮国际规则制定,以应对美国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的建设,带动新一轮改革和发展。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1-18 10:24:03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不断强调社会救助制度这张“安全网”的重要性。他指示与会部门在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的过程中,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防止救助不力的“冷漠病”,又要防止“养懒汉”,切实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深化市场化改革,体现的是政府清醒的头脑和胆略,而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的则是政府“守护人的良心”。民众既需要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政府引领经济升级,同样也需要一个有良心、守底线的政府,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有序。一言以蔽之,让社会的每个人都过得幸福、有尊严,这才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终极的题中之义。(2013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分享改革红利让每个人都有尊严》)
  ▲GDP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不是不重要,而是要辩证看、全面看。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得来的高速增长,排在首位也不光彩。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一时排在末位也不丢人。通过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等释放了经济潜力与动力,才能带来又好又快的发展。接近年底,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地方“冲刺一下”的GDP冲动。不为一时增速所诱,不为表面成绩所惑,强身健体,勤练内功,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强劲、更持久,经济的航船才更能抗风险、耐冲击,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才能够如愿实现。(201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不要再为GDP排位纠结了》)
  ▲概括起来许多国企有“官化”“僵化”“退化”“富化”的不健康“四化”现象。它违民意、伤民心、费民财、败企业、损社会。这样的企业如何能发展好,如何能有竞争力,如何能永续经营?放眼世界,大量成功企业发展现实证明,既重视健康管理,又重视经营管理的企业才能做到业绩好,寿命长。今天,努力打造健康企业、阳光企业,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生存,也关系着中国经济升级版能否实现。(2013年11月4日《光明日报》:《反对国企“官化富化”》)
  ▲由于一般公众和穷人不能享受到大病重病公共医疗支付大部分费用的服务,而中国有少部分官员能获得几乎是全部的免费医疗,有些人的医疗费用甚至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因此,才有公众提出既然有人能享有全部免费医疗,为何不能对所有公民提供全部免费医疗的问题。所以,在公共卫生支出比例逐年增加的基础上,让个人的医疗费用和负担逐年减少,从而早日实现人人享有保健这一基本医疗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13年11月6日《新民晚报》:《医疗资源公平比免费更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