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管理”中的“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管”在我国古代指钥匙,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管是法治,是依靠制度规范社会行为;“理”在古代指雕琢玉器,引申为疏通、引导、教化之意,理是德治,表达的是道理,蕴涵的是智慧,反映的是沟通和协调。当前,在管理中普遍出现管理的效能不高现象,这与人们忽视管理中的“理”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管理”中的“理”。一、 坚持先“理”后“管”的思维方式
管理是人们高级的思维实践活动。思维活动是提高管理成效的基础和前提。从管理来说,人们常常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先“管”后“理”的思维方式,先“理”后“管”的思维方式和只“管”不“理”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管理结果。管理学主张先“理”后“管”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方式,遵循人们思维认知发展的规律,符合事物内在发展的逻辑。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人们往往喜欢图方便、就简单和走捷径,采取先“管”后“理”甚至只“管”不“理”的思维方式,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思维的结果。管理是一种物化活动,它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如果管理的主体没有明白:“理”,就很难把事情做成功。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只能采取先“理”后“管”的思维方式,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二、 把握宽“管”严“理”的科学方法
从人的本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人类是一个越来越不喜欢“管”的群体。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目的。从管理学上说,“管”的对象是人,“管”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法律、行政、制度等刚性力量,“管”的目的是形成共同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管理要与时俱进,必须适应主体和客体的变化。今天,管理的环境、对象、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要求人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抛弃不适应人类发展的“管”的观念,摒弃有悖于人类进步的“管”的方式,改革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管”的机制与体制,自觉地从过去的严“管”宽“理”转变到宽“管”严“理”。这个所谓宽“管”不是不“管”,而是“管”的更科学、更富有人性;所谓严“理”,不是管卡压,也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空道理,而是理与实的结合,情与法的交融,是真善美与知信行相统一的教育。
三、 做到既“管”又“理”的辩证统一
强调“理”,并非是忽视“管”,而是为了更好的“管”,推进“管”与“理”的辩证统一,最好的方法是“管”中“理”,“理”中“管”。“管”中“理”,既要通过教育引导自觉从善,又要通过制度约束使人不能为恶;“理”中“管”,既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恪守制度的自觉性,又要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通过“理”的教育,把思想统一到制度和规定的要求上来,自觉按制度办事;通过“管”的约束,使人的行为更为理性更道德,更富有真善美。在“管”中“理”,在“理”中“管”,就能让人更自觉、更正确的做事,做到管而有理、管而有度、管而有法、管而有情、管而有章,使法律、法规、制度发挥更大的效能;在“管”中“理”,在“理”中“管”,就是让人更勤奋、更幸福地生活,做到理顺关系、理清思路、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达到管理的最大成效。
(摘自《领导科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