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3-11-8 22:56:06

改革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

  1.以铜陵实际为出发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铜陵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铜陵实际相结合,依据铜陵的特色谋求发展。从客观上看,铜陵面临“四个虽然”,即虽然人均指标领先,但经济总量偏小;虽然区位条件优越,但城市空间偏小;虽然解放思想率先,但创新创造不足;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创业氛围不够浓。因此,扬长避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凝聚发展的力量,必须结合铜陵实际,厘清发展思路。社会在发展,实践在发展,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工作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铜陵四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兴起,都是因为铜陵发展面临瓶颈,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摒弃形而上学的发展观,适应铜陵发展变化中的市情市况。反观新阶段的改革,需要有新的超越。尤其是我国进入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新阶段,改革与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涉及的范围更广。没有新的解放思想运动,改革很难顺利推进下去。铜陵紧贴实际,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每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后,铜陵市委、市政府都会进行针对性总结,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结合铜陵实际,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铜陵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推进有力、因地制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陵模式”,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  2.以理论创新为向导,将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改革的标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此相应,铜陵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纵观铜陵四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只有突破了理论禁锢的樊篱,理顺了改革发展的思路,铜陵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打破了“姓资姓社”的旧框架,第二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打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禁区,第三次和第四次思想解放大讨论主要解决铜陵在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难题:一是过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所带来的历史欠账和环境污染;二是铜陵自身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三是本身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束缚。经过思想大讨论后的各项改革,铜陵生机再度被唤起:计划经济的坚冰被打破,商品经济逐潮涌生,从铜采冶单一产业,生长出化工、纺织、建材、电子等支柱产业。近年来,铜陵先后获得国家级示范24项,省级示范11项,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改革,全市城乡居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享受到了发展成果。  3.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铜陵的改革之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铜陵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1989年下半年以后,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上,“左”倾势力一度甚嚣尘上。思想上的混乱也带来了生产上的停滞和经济上的下滑,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在5%上下徘徊,出现较大的滑坡势头。为廓清迷雾,推动发展,汪洋主政的铜陵,甘冒政治风险,于1991年11月14日在《铜陵报》推出《醒来,铜陵!》,以犀利的语言冲破压抑,以极大的激情歌唱改革,提出“经济社会工作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此文发表后,铜陵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解决了“姓社姓资”对人们思想的困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随着“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私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动,对私有经济的责难随之又起,争论的焦点从“姓社姓资”变成了“姓公姓私”。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打破了“公有制崇拜”、突破了“姓公姓私”的思想禁锢。1998年,铜陵为贯彻十五大精神,兴起第二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对“姓公姓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次讨论既解放了思想,又促进了铜陵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铜陵与全国一样出现了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铜陵兴起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思想解放大讨论。这两次思想解放大讨论,使铜陵人民清醒认识到铜陵作为一个转型发展中的工业城市,外部需求的萎缩与内部结构的矛盾相互叠加,发展累积的问题与当前面临的困难彼此交织,必须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落脚点,践行执政为民的使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趋势。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首次亮相时,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考察铜陵的改革之路,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本思想。举例来说:(1)施行“均衡教育”。“择校”是不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铜陵注重“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多年不断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择校”成为历史。(2)保障性住房实现城乡统筹。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首次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2012年全市共有32户享受该政策;同时每年专门从保障性住房中安排20%作为新就业无房人员和来铜务工人员居住房,2012年全市共有103人申请享受。铜陵类似的民生工程不胜枚举。  回顾铜陵改革的巨大成就,分析它成功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并不意味着铜陵的改革发展已经终结和完成,也并不否认铜陵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种种新问题和新挑战。但是这些问题和挑战,说到底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挑战,必须靠改革发展来解决。当前,我们要切实增强“抢占竞争制高点、争当发展排头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探索完善适合铜陵市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宋国权书记在今年市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争先进位、率先翻番”的新要求以及侯淅珉市长在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铜陵“继续走在全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