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说服力
说服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说服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服,就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通过对群众施加积极影响,与群众积极沟通,协调激励,把大政方针、法律法规、领导意图与群众说清楚,从而使群众心服、接受、认可、认同、拥护,获得群众自觉追随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服力可以表示为:说服力=影响力+沟通力+协调力+激励力。可见,领导干部的说服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说服力,就没有领导力、影响力、动员力、组织力、整合力、执行力,也就不会有效实现领导目标。由此,说服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大问题。提高说服力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为什么说提高说服力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这源于对现实的思考。从领导科学角度看,我们面临着五大变化,即领导环境、被领导者、领导者、领导目标和领导手段的变化,这对领导干部说服力提出了新要求。第一,领导环境的变化对领导干部说服力提出新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舆情发生深刻变化。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思想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不同主义不同主张竞争日趋激烈,以说服力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受到冲击,我国软实力影响进一步上升,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权威受到挑战,亟需领导干部提高说服力。从国情看,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处在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突显期。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阶段,这是提高说服力特别是以事服人的基本前提。在这个阶段,领导干部说服力呈现出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过去好使的,现在不好使了,过去灵的,现在不灵了,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说服力。从党情看,无论秉持何种意识形态、推行何种政策主张,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只有与国家、人民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才有说服力。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提高说服力的本领,才能妥善处理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从舆情看,我国呈现出境外国外舆论与境内国内相互交织、正面与负面舆论相互交织、网上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局面,提高领导干部的说服力,应对和运用好媒体舆论是发出中国好声音的关键。第二,被领导者变化对领导干部说服力提出新要求。被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增强了;被领导者的利益关系复杂了,利益诉求更强了;被领导者社会成熟度越来越高了,自己独立判断多了,信任盲从少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寻找与群众沟通的共同语言,通过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有说服力。第三,领导者的变化对领导干部说服力提出新要求。重视说服力,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不断加强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和拥护。事实反复证明,领导干部的说服力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有说服力不等于现在有说服力,现在有说服力不等于永远有说服力。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重视说服力、不善于说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走不出主观主义,从己出发,我说你听,不管你听不听;有的“说套话”,把对群众的说服工作搞成了绕口令。凡此种种,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权威,妨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第四,领导目标的变化对领导干部说服力提出新要求。领导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肩负的任务,是不断变化的,原来的任务完成了,新的任务又摆在面前,又需要再次就具体的任务做说服工作,特别是那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而与群众当前具体利益相冲突的任务,亟需领导干部说服力的提高。第五,领导手段的变化对领导干部说服力提出新要求。说服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说服渠道、丰富说服手段、创新说服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说服方法。提高领导干部说服力的四个着力点**** Hidden Message *****第四,以情服人。用真心、真诚、真情对待人民群众,把话说到群众心坎儿里,这就涉及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感情问题,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带着真感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群众需求。既要说服群众个体,也要说服群众群体;既要说服群众,也要说服干部;既要说清大事,也要说清小事;既要说明全局,也要说清个案;既要到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说服大众,也要到困难较多、情况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说服群众;既要在平时说服群众,也要善于在群体性事件中说服群众,同时,要符合听众实际心理,让听众好接受。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赵福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