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塘听雨 发表于 2013-10-24 00:54:44

当代公文的经典之作----学习十七大报告对文稿起草的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从公文的角度来看,虽然报告在内容中没有涉及文稿服务工作的一字一句,但报告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注意是“文件”),其本身就是一篇高层次、高水平的公文、文稿。各方面通过深入、反复学习十七大报告,理论文章、学习体会、解读说明等铺天盖地,非常之多。但从公文的角度对报告进行分析、研究、解读的体会文章却寥寥无几,非常之少。我通过对十七大报告的学习,也就是说把十七大报告作为一篇公文典范来学习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体会之一:文稿的主题要鲜明。什么是主题?主题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也就是主旋律。在一篇文稿中,主题就是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核心内容、主要意图,它渗透、贯穿于文稿的全部内容,是文稿的灵魂。十七大报告的主题非常鲜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什么说这个主题非常鲜明呢?因为它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样一个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很振奋,很鼓舞,所以说它非常鲜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也非常鲜明: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力开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从去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到现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政组织、各族干部群众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跨越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它起到了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激发干劲的作用。我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组成员,自始至终都参与了报告的起草。我们在起草报告过程中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确立报告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有人建议提“腾飞”,有人建议提“超越”,有人建议提“崛起”等,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包括听取专家的建议等,由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定调,就是跨越式发展。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现在觉得跨越式发展的主题是准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也是符合我老秘网区实际的。十七大报告鲜明的主题使我们体会到,确立好文稿的主题非常重要。主题确立好了,这个文稿就成功了一半;主题没有确立好,没有主题或者主题偏了,文稿即使写得再好,很难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就很难实现讲话稿的目的。所以,在起草文稿时,一定要首先确立主题,牢牢抓住主题,始终把握主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稿听了看了,至少知道是在说什么。

    体会之二:文稿的思路要清晰。文稿的思路是否清晰,也是决定一篇文稿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一篇文稿,从主题到框架,从政策依据到主要观点,从任务到措施,写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写些什么,事先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妥当。否则,文稿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十七大报告2万多字的篇幅虽然内容很多,但思路非常清晰,从大的方面讲,看了使人一目了然:用“八个一”就可以完全概括出来——这就是一面伟大旗帜、一条伟大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条基本路线、一个重要思想、一幅宏伟蓝图、一个总体布局、一项伟大工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一个主题——跨越式发展,然后是六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七个必须的宝贵经验,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七个奋力”和“七个迈出更大步伐”的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四个宁夏”的努力方向,“六个切实加强”的党的建设任务,整个篇幅的思路都很清晰,没有一点杂乱的感觉。因此,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使我体会到,只有思路清楚,才能使写出来的文稿有条有理,才能使人乐意去听、去看。条理或者思路不清,一塌糊涂,这样的文稿,改的人难以改下去,讲的人难以讲下去,听的人难以听下去。

    体会之三:文稿的观点要新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十二个部分两万多字的报告里面,新词迭出,新意很多。比如,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次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文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首次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首次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次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还有“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文化软实力”等新提法,不一而足。通过学习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我们体会到,文稿服务工作不能走老路、走套路、走旧路,一定要常写常新。即便是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央的要求也用到了一些新词,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如“迅即”,如“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等。文稿或者说文章一般的人都能写、都会写,但能不能写出新观点、写出新意,这就是区别。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有许多新提法,比如:激烈的竞争迫使我们跨越式发展,宝贵的机遇激励我们跨越式发展,已有的基础支撑我们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比如:加快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由资源开发型经济向精深加工型经济迈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再比如,要努力建设幸福宁夏、文明宁夏、法治宁夏、平安宁夏等。没有这些新的东西,党代会报告就不会吸引人,就难以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因此,学习十七大报告使我们体会到,在文稿起草中,从语言、思路、观点、结构、文风等都要尽可能地创新,力求不断出新思想,不断有新创造。只有这样,才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如果总是老一套,没有新话、没有新词、没有新观点、没有新思想、没有新的写法,领导还没有开口下面就知道要说什么,这样的讲话也好、讲话稿也罢,都是很失败的。那么,如何在文稿中出新意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紧跟时代新潮流、紧扣领导新意图、紧贴中央新精神、紧靠基层新情况、紧随工作新要求,使所起草的文稿内容有新观点、工作有新思路、选材有新视野、谋篇有新气象、语言有新表述。只有这样,才能出新意,才能使人耳目一新。

    体会之四:文稿的结构要得当。文稿的结构,是文稿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文稿都是由主题、素材、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主题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是文稿的“灵魂”,要鲜明;素材是“血肉”,要丰富,能集中反映主题;结构则是文稿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素材反映主题的方法。文稿的结构方式很多,大概有:纵向式、横向式、并列式、复和式、方位式、论证式、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因果式、问答式、递进式、对比式等十余种,最常见的有四种:一是并列式,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二是总分式,这种关系包括“分——总”或“总——分——总”等结构方式。这个好理解,就是先总说后分说,或者先分说后总说,或者先总说再分说然后再总说。三是对比式,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一般采取正反两方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四是递进式,就是文稿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文稿到底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方式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安排一篇文稿的结构,就像厨师炒菜一样,请了客人来吃饭,我们说这个厨师炒什么菜好呢?如果请一个客人吃饭,好办,他喜欢吃什么就炒什么。如果人多了,那就要注意为不同客人准备口味各异的饭菜,几个热菜几个凉菜、什么菜先上桌、哪一道菜在哪一道菜之后、最后的甜品是冷食或热汤,都要策划安排一番,都要充分考虑到食客的感觉与要求。文稿的结构就好像要宴请客人前,预先安排好的菜单,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身份、不同口味的客人,一定要事先拾配好、安排好。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对文稿中并列的几个问题的阐述,一定要采取不同的结构方式,请客人来吃饭,从头到尾只上一种菜显然是不行的。一会儿上一种菜,不断变换花样,客人才能吃好。文稿中如果始终采取同一种结构方式,就会显得单调、乏味、无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结构布局上非常严谨。在报告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面对改革开放29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报告采用了两个“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既有按时间顺序的纵深性概括,也有并列结构的综合性概括,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开阖自如。我们先说第一个“总——分——总”:报告首先用“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并鲜明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这是“总”)。接着按时间顺序纵向展开,分别阐述党的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然后另起一段阐述十六大以来五年来的历史进程,再然后从“特点”、“成就”、“标志”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综合性概括,脉络分明,浑然一体(这是“分”)。最后进行总结提升并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又是“总”)。这样的行文结构,流畅自然,集中紧凑,无懈可击。(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原因时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将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分别阐述“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最后总结强调“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体会之五:文稿的文风要朴实。十七大报告博大精深,内容实、语言实、文风实。在内容上,讲得都是涉及我国国计民生、涉及我国未来发展的实际问题;在语言上,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更多的是贴近实际、贴近民意、朴实易懂的语言。我对报告中涉及实际问题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其中,教育这个词,用了47次;科学,64次;经济,107次;创新,57次;改革,102次;开放,59次;和谐,36次;特别是“发展”这个词达307次,几乎遍布全文。在十六大报告中“发展”这个词用了239次,这已经是非常多了,但在十七大报告中使用的次数达307次,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于发展这个实际问题是多么地重视、多么地关注!这些关键词的反复出现、反复使用,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十七大报告是一个很实的报告。这使我们体会到,文稿服务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写宁夏话、说宁夏事。在内容上,力求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是什么问题就分析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参考建议就提什么样的参考建议;在语言上,要多写真话、多写实话、多写管用的话,多写群众爱听和能听懂的话,多写一些已被实践证明但书上没有提过、领导没讲过、其他人没说过的话,尽量少写或不写空话、淡话、套话、虚话、甚至假话。

   体会之六:文稿的逻辑要严密。十七大报告善于运用逻辑推理,注意内在逻辑关系,逻辑性很强。同样我们拿报告第二部分来说,在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时,报告运用了逻辑推理方法,从第一代打“基础”到第二代“开创”,进而到第三代“继承、发展”,再到十六大以来“继续推向前进”,在逻辑上层层推进、层层递进,步步登高,准确地反映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从“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令人信服地展示出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大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和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必然的逻辑结论,一个结论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另一个结论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样,改革开放29年历史进程的回顾与“两个必然结论”就构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结论自然,顺理成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时,报告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中贯穿着一个本质的“结合”,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这是贯穿“十个结合”的一条红线,也是改革开放29年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在逻辑,“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正是循着这个内在逻辑展开的。(报告逻辑严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注意逻辑上的照应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新时期三个最”与报告第二部分开头“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相呼应,每个“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特点作出评价和判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用“新时期”把“三个最”有机贯穿起来,转换顺畅,错落有致,行文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为此,我们在文稿服务工作中,一定要做到逻辑严密,观点与材料要一致,论点与事实要相符,主题与内容要吻合,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 Hidden Message *****


    体会之九:文稿的修改要反复。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诞生记我们知道,十七大报告在近10个月的起草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了10次全体会议,40多次班子会,几十次的小组会,共计100多次,每次开会都是对报告进行讨论、研究、推敲、修改、完善,先后正式改稿50多遍。我接触到十七大报告可能比大家更早一些,十七大召开的几个月前,报告的初稿就出来了,以绝密文件征求各省市区的意见,十七大召开时我们作为服务人员,见到报告,首先要看的就是报告与原来的稿子有哪些变化,当初征求意见的报告与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报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改动的幅度也是很大的。现在我们感觉,各方面对十七大报告好评如潮、赞誉有加。这使我们更加深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天下没有不修改的文章。文章是三分写、七分改,越是写作水平高的人,越是“笔杆子”,越懂得修改的重要,越重视修改。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太太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反复折腾;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修改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8 遍;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文章总是反复修改,他的作品《<坟>的题记》仅一千多字的短文,改动就有一百多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外讲是十易其稿,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报告出来以后陈书记多次进行了修改,常委领导多次进行了修改,分管的秘书长带着我们也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就大的修改在20稿以上。与其说这个党代会报告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因此,学习十七大报告使我们体会到,一篇文稿,从主题到结构、从观点到措施、从语言到标点,都要反复思考、反复研究、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反复修改,这样反反复复的目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求深,在速度上求快,在内容上求准,在质量上求高,在文字上求精,在格式上求活,在篇幅上求简。也只有这样,才能出力作,出精品。 {城之阳2008年5月22日成稿)

老猫 发表于 2013-10-24 17:00:37

终于看到一篇对重要文稿的评析,经典永不过时

心灵的旅行 发表于 2013-10-24 20:14:23

公文撰写也要“向党中央看齐”,十七大报告作为五年一次党代会的报告,含金量高,值得我们用心揣摩,反复体会,仔细学习。这篇文章全面深刻分析了十七大报告的精彩处、闪光点,让我收益很大。更重要的是,这种采花酿蜜、含英咀华的精神值得学习。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0-25 23:18:20

学习经典文章,对于新手写作很有帮助!

本森师 发表于 2016-6-8 21:15:39

宝贵的机遇激励我们跨越式发展,已有的基础支撑我们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光芒四射张小安 发表于 2016-6-27 15:31:32

。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诞生记我们知道,十七大报告在近10个月的起草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了10次全体会议,40多次班子会,几

景泰蓝 发表于 2018-1-4 08:51:00

学习十七大报告使我们体会到,一篇文稿,从主题到结构、从观点到措施、从语言到标点,都要反复思考、反复研究、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反复修改,这样反反复复的目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求深,在速度上求快,在内容上求准,在质量上求高,在文字上求精,在格式上求活,在篇幅上求简。也只有这样,才能出力作,出精品。

但问耕耘 发表于 2018-1-4 10:09:17

在思想上求深,在速度上求快,在内容上求准,在质量上求高,在文字上求精,在格式上求活,在篇幅上求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公文的经典之作----学习十七大报告对文稿起草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