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0-2 08:30:00

什么是逆向思维?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事故,导致50多人死亡。人们痛定思痛,政府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都在苦苦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场特大火灾呢?按照常规,要从楼房的工程质量检查起,一步一步地追究责任。这自然是能够查出真实原因的。
    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说,先从对涉嫌这起重大事故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看到,最后,人民检察院决定批捕的犯罪嫌疑人,有哪些人呢?其中主要的包括上海静安区建设总公司原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上海佳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原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上海静安区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以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等。那么,这起重大事故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火灾是一起责任事故,而不能简单地视为工程质量事故;进一步研究,从这几个公司的关系上,还可以看出,火灾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上出了问题;再进一步思考,还能够看出,火灾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政府在建筑业管理中的法律机制上出了问题。
    探讨这起特大火灾事故原因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这种思考方法,与通常的检查方法,不同的是,不是从头开始查起,而是从最后的处理结果开始。很显然,这个思考方法,超出了一般地对工程事故的判断,而是从管理机制、法律体制方面,探讨了事故原因的本质所在。就研究方法来说,与通常的思维不同,不是按照正常的方向,而是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所以,这可以称之为“逆向思维”。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
    美国学者德姆 巴雷特在其所著的《逆向思维:释放你潜在的创造力》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他提出了如下一些有创见的观点:
    “反向思维的艺术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把你的思想从常规中摆脱出来。简言之,就是要开动脑筋,冲出俗套。”“反向思维的艺术包括训练你的大脑朝一般的大众舆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探索;但是,要以当前所发生的事件和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来衡量你的结论。”“所谓反向是指你与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相对立,要做到这点往往是不容易的。”“很少有人费神去看待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确实,对问题的一个方面作认真思考的人为数也不多。”“运用‘对立的方法’在于透彻地思考某一特定的难题,以便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解决难题的新途径。”“根据反向观点理论,如果每个人的思想同出一辙,那么,我们就要表达相反的观点。”
    从这些有价值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姆 巴雷特所谓的“逆向思维”或者说“反向思维”,其实质,是在事物的对立面统一中来思考问题,它否定了那种认为任何认识只有一个思路、只有一种逻辑顺序、只有一种肯定性结论那种单向的思维方法。他认为,这种“逆向思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所以,运用逆向思维,能够释放出你潜在的创造力。
    我们从一些富于创造性能力的领导者那里,可以看出他们在思维方法上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摆脱习惯势力的束缚,以一种突破常规的新思路,提出在一般人看来是“违背常识”的一些独特见解,拿出与众不同的、甚至是骇世惊俗的举措来。实践证明,恰恰是这样的“逆向思维”,才能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打开改革的新局面。
    现实的社会实践,实际上,常常是一种充满了“悖论”的世界,那种单向的发展结局、那种一厢情愿的前途,是十分罕见的。所以,思维方式的单向性,会常常使我们陷入尴尬局面。实践证明,这样的“逆向思维”,对于激发我们的思想活力,增强我们的创造性能力,有种特殊的价值。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破除积习难改的、僵化了的思维定势。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出路,就是克服形而上学的束缚、用辩证法来改造我们的思维方法。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副思想上的“灵丹妙药”。
    比如说,在研究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人们习惯于进行“可行性研究”,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思想倾向性,是单一的,它的这个思维特点,是使决策者们的思路按照一个方向,竭力为证明方案的正确性,而寻求证据。实际上,“可行性研究”本身,应该包含着“不可行性研究”。很显然,当我们的“不可行性研究”失败了的时候,就是“可行性研究”成功之日。
    此外,还有人们常常习惯于研究“成功学”,这自然是必要的,因为历史上那些伟大事业成功的范例中,的确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经验宝库。但是,必须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成功,都是以无数的失败为代价的。就这一点而言,失败的教训,甚至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所以,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一个真理:研究“失败学”比研究“成功学”更重要!
    一个智者说过,当着大多数人都在向着一个方向走去的时候,那么,这个方向很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应该承认,人世间的经验教训说明,这句话中充满了哲理;但是,需要再说一句话:千万不要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去理解它!作者:宋惠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