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0-1 18:21:49

改革创新:中国经济“第二季”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特别致辞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将更精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五年的中国经济,或可称作“第一季”,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农村的土地承包,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重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让农民共享土地收益,分成多少是另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以明晰产权为主要手段。在现有体制机制约束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结束;农地确权及收益共享只是数量的变化而无质量的突变,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已经走到了故事的结尾。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而进行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在改革所服务的主要对象自身踟蹰盘桓状态下,面向更为广泛的市场主体的改革将是推动改革持续前进的主要动力,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的源泉。
    坚定不移沿着市场化方向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和不断完善,标志着以明确方向和道路为主要任务、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要特征、用以指导中国经济改革之思路的成功谢幕。“摸着石头过河”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第二季”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经济“第二季”的特点是什么?答曰:改革创新。
    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既明,就需要全面持续地实施创新,点点滴滴的创新汇成改革的洪流,推动中国经济一浪高过一浪。
    市场化方向的含义是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当然,这里面并不否认有效的监管。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从理论上来讲,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手段,用以实现近似的目标,即民富国强。只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彻底失败了。计划经济体制彻底失败的原因在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不和谐乃至断裂。人不同于机器,其自身所产生的信息不可能全体一致,而是变化万端,再强大的计算设备也无法即时即刻掌握亿万人传递的海量信息,再自信的中央机构也无法就市场上的供需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成大势,但约束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藩篱仍横亘在前,彻底破除之仍困难重重,比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在产生身份歧视的同时,更带来了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平等,这是产生当前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致因。土地的自由流动在当下的中国更是纠结于利益的纷争之中而无法推进。土地财政的刚性需求,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事实上的GDP考核的政绩观,等等,都决定了土地确权及确权后利益分配的极端困难,由此决定了土地自由流动的几乎不可能。
    资本的自由流动涉及金融体制改革。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金融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是能够影响全局乃至满盘皆活的一招。之所以这样强调金融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只因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唯有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渡过湍流,走向胜利的彼岸。
    中国的改革历程表明,尽管有效率和公平的代价,渐进式改革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不同的改革阶段,重点任务不同。当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励资本更加自由地流动。资本是经济的血液,没有资本输送营养,实体经济就是僵尸一具。没有资本的自由,就不会有经济的自由,没有经济的自由,社会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有活力。
    改革创新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大智慧,需要找出能够撬动地球的关键支点。当年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仅为中国的粮食自给作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随之而来的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素质不断升华的劳动力。时至今日,这一红利仍在发酵。当下的金融改革,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其对中国经济再次发力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亚于当年农村土地承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力和推动力。
    事实必将向我们展现,金融改革所带来的资本的自由流动,将引导、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将填补已有改革迟滞所造成的经济发展的真空,并很可能会以出乎观众意料的创造性的方法推动经济改革,继续演绎中国经济传奇。
    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涵特质的中国经济“第二季”,大幕已经拉开,我们抱有极大的期待!作者:杨英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创新:中国经济“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