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苍穹 发表于 2013-9-19 00:30:00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当下申论考试中的变化与规律

    题目中首先涉及到申论的“变化与规律”几个字,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对对立矛盾的概念?
    言其变化,说得是,现在的申论考试在题型设置与提问方式、给定材料的展现方式与阅读难度、社会问题的考察与把握这三个方面上都体现出一种新的特点与变化,给广大同学带来了一些新的烦恼困惑。比如,以2009年中央申论为例:
    1、题型设置和提问方式上,除了第一题和第四题是比较稳定的概述题(概括主要问题)与申论文章(策论文)外,中间的题目偏向于评论类型,出题灵活、多变、新颖,常常令人不知从何处下手,如:
    第二大题第一小题要求,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这属于我们在课堂中所总结的现象评论分析,即对某一个现象或事件的评论;第二小题要求,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这属于观点评论分析。
    第三大题第一小题,“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再一次是观点评论分析,结合此前的2006浙江等地都曾考过观点评论,所以,中间的这些小题目中,观点评论值得注意,关于该类题型的具体解题思路,我在后面会提到;第二小题如此提问,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这种对策的判断分析与修正题我们应该似曾相识,2005和2008中央都曾以此为题。
   简单一分析,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面对的一滩浑水,我们无奈而困惑的追问,现在申论就没有命题规律和重点了吗?这些精灵古怪的题目层出不穷,提问方式越来越灵活多变,究竟怎样应对?

    2、给定材料的展现方式上,通过考试大纲中的规定“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我们懂得无论题目有多大变化,给定材料始终是作答的基础,比如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等,都体现在材料中。
    我们在课堂中曾经把材料用以体现对策、原因、存在的问题等有效信息的方式,总结为两种:直接式和间接式.所谓直接式,指的是材料本身很直接、很正面地揭示出原因、对策;所谓间接式,指的是,材料本身并没有过多正面、直接、明显地体现出对策等有效信息,而是通过间接、侧面、委婉的方式暗示出相应的对策,如需要你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对策措施,可是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到有关专家学者建议认为怎么做,相关方面、政府部门、国外政府有何经验做法,但却告诉你,“农民工劳动合同率低,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材料本身虽然没有直接、正面告诉你怎么去做,但却间接、侧面地暗示你根据这一问题:“农民工劳动合同率低,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间接利用材料提出对应的对策,“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严肃治理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维护农民工权益”,这就是利用材料、提炼材料的间接式,这也是材料展现的更为巧妙和高难度的方式,也是近年来申论的命题趋势所在。
    2009中央申论的材料在展现有效信息的方式上呈现出这样一种风格特点:
    一方面,在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材料很明显、很直接,当然第一题是传统的概括材料题,本身也只需要客观、直接地利用材料,忠实于材料,只需要语言上的提炼,而无须内容上的转化与拔高,所以第一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能够比较直接地通过对材料的概括与整理而完成,比如材料二和材料五都直接通过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或所面临的不良状况揭示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二三十年广东以及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 “东莞土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却无法整合,电和水的资源也很紧张,电厂污染也很厉害”,材料三和材料四则则直接、正面地通过相关人物的看法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当记者问林老板,有没有考虑走出低端化生存,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林老板有点无奈地笑着说:“还没有这个能力”,“目前让徐老板最为头疼的是高级技工的缺乏。”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该题需要概括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答案试析如下:
“给定资料”中反映出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工业上的产业结构以及农业上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包括:1、产业结构低端,依靠原材料组装加工,缺乏定价权; 2、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3、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走出低端化生存,推出高端产品的能力;4、成熟的技术工人缺乏;5、土地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却无法整合,水电资源紧张,污染严重;
二、粮食安全上的问题包括:1、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2、耕地面积减少;3、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耕地荒废;4、国际粮食危机严重,多个国家因粮价飙升而导致骚乱;5、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重要的金融工具,被作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

    另一方面,在体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上,比较直接、正面、明显的材料并不多,只有材料一中胡锦涛总书记的看法和材料六中稻盛和夫的看法,材料更多是告诉我们产业结构和粮食安全上存在的问题等,但这并不等于材料没有揭示出相应的对策,而只是意味着材料用以体现对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它们通过一种间接而又侧面的方式展现出对策,比如,材料中提到相关人士对存在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相关方面的错误做法等,材料以这样一种间接、侧面的方式暗示出对策,我们需要根据这些问题、错误做法,从而间接地转化为对策。由此可以说,2009中央社申论试题的材料风格体现为间接式。(关于这一点,本文的第二部分会作交代)

    3、社会问题的考察与把握上,通常情况下,申论材料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具有两种考试方式:
    第一、 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也就是所考察的只是某一个社会问题,即便涉及到不同的想象,最终都可以较明确地将其归纳于同一主题之下,如2008中央申论,无论是主张还是反对怒江水电开发,最终材料的主题很明显地可以归于生态文明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2007中央申论,尽管材料先涉及土地征用问题,又提到土地的利用管理问题,但最终仍然可以一语概括之,土地问题;
    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比如,2009中央申论之社会问题的主旨把握,是令广大考生最为头疼困惑、争论不已的问题。材料中提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忽然又笔锋一转,跳到了粮食安全与粮食增产问题,中间又穿插着自主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话语,这一切都无疑令考生心惊肉跳,到底应该怎么把握?
    尤其2009中央申论第四题, “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其中,第3点要求,只需要考生就材料中的某一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还比较简单,这意味着可自选角度,既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粮食安全这一具体问题为主题,也可以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宏观问题为主题。问题在于,第2点要求考生写一篇视野开阔的文章,什么才能算作视野开阔,意味着我们对材料主旨的把握,不是材料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整个材料所涉及到宏观全局问题,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新挑战,当材料中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多个具体问题犬牙交错时,怎么去理顺其中的脉络,怎么去准确地把握其宏观主旨与背后的深意?这既需要阅读和把握材料的方法技巧,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问题的宏观理论素养,我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对此作出分析和总结。

   曾经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说过,把握申论的三条核心线索在于,题型、材料和社会问题,那本文也从题型、材料和社会问题三个角度,以2009中央为例,分析、展示了目前申论考试的变化,那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在变化的背后是否还有不变的规律?本文的题目叫做“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和应对当下申论考试中的变化与规律”,第一部分交待了变化,第二部分交待变化背后的规律。

   本文的第一部分,以2009中央申论为例,从题型设置、给定材料、社会问题三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申论的变化,本文第二部分仍然从上述三个方面详细归纳在这种变化背后的规律,以及如何应对。      一、题型设置上,尽管目前,每年的申论都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感觉无从把握,防不胜防,部分题目要求不够明确,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有两大主干题型始终保持稳定,即概括材料题和最后那篇文章,比如,2009中央申论第一题,概括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题,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就是申论题型设置规律之一,在变之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目前申论的题型多变、提问方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背景下,申论各种题型背后的命题重点与规律在于概述题与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年求新、求异、求变,会有若干新题型出现,可以将这种命题规律归纳为,2+X,即:   1、两大主干题型基本稳定(概述与文章);   2、每年都有可能会有新题型出现,或者同一种题型变更一种灵活的提问方式,而这种题型又不固定,今年考了,明年可能不考,故称之为X题型;   3、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地方申论题型中的X题型,命题频率较高的为:单独的小对策题、分析原因题。   尽管申论总是有这些灵活多变的X题型出现,但由于任何社会问题在逻辑上都是由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来构成的,简称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这就决定了,无论这些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其背后考察的无非还是四个要素,如2009中央申论,让你就某个观点谈谈想法,作答时无非紧扣四大要素,这观点具有什么意义,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后果,这一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后果,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对策)。   所以,申论题型的第二个规律可归纳为:   各种题型背后命题者的考察点、阅卷的踩分点或评分标准、考生的答题切入点和作答思路,始终紧扣四大要素中的某个或全部,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      二、给定材料的规律及其利用上,既然任何申论题型都是围绕着四大要素的,而材料又是申论的基础,那么无论材料无论看上去多么纷杂凌乱,材料背后的规律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和线索展现出问题的四大要素,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材料最终是为了体现四个要素而存在的,那么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就在于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和提炼问题的四大要素。   在对材料的利用方式上,概述题和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映成趣的风格和要求,考察两种不同的能力:   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客观中立地概括材料中的问题、相关人士对原因的看法、相关方面或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等,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客观、全面、简练地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而文章则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考得是在公务员的高级阶段,作为决策管理者,他对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考察该考生是否具备该方面的潜能,但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文章利用材料,一方面,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可以将材料中提到的政府部门、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提炼、加工为自己的对策,也可以将材料中指出的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相关人士对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经过转换改造,形成对策;但另外一方面,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策是需要一定思想性、条理性的,可是材料虽然是对策的源泉和基础,但杂乱、琐碎、肤浅、粗糙、委婉而不够直接,需要我们平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过反思、分析和总结。比如说2009中央申论说,“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乍一看,很少有考生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平时多关注社会问题,有过思考和关怀,有过分析和总结,知道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才能更好看透这个材料,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更好地驾驭材料,从而写出既有立足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要挟与控制,这样的对策既有针对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      三、社会问题的把握上,本文的第一部分提到了,申论中社会问题的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那么究竟如何把握社会问题及其材料中的主旨?**** Hidden Message *****      本文这一部分详细归纳总结了申论在题型设置、给定材料、社会问题三个方面的规律及其应对。作者:郑岳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当下申论考试中的变化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