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要抓“真问题”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问题解决得好,工作就会有起色,群众满意度就会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在调查研究中就要善于抓“真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志在调查研究中满足于“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刻意回避复杂问题、棘手问题;有的同志在调查研究中习惯先入为主、预设结论、按需求证,戴着有色眼镜下去,看到的都是书上写的问题、自己头脑中想的问题,与实际情况并不吻合;还有的同志调研的问题虽不能说错,但既不是基层最突出的问题,也不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而是隔靴搔痒的“浅问题”。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抓住“真问题”的表现。
这些现象危害不浅。试想,如果调研的都是“浅问题”,必然会对相关部门的决策产生误导,使“真问题”的解决错过最佳时间。如果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不仅会造成党员干部作风漂浮、能力打折,而且会严重损害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真问题”是反映社会现实和群众关切的问题。抓住“真问题”,关键在于“真”与“实”。所谓“真”,就是带着真挚的感情、怀着真诚的愿望。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联系和接触,更是心理层面、情感层面、思想层面的交流。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在基层发现不了“真问题”,并不是方法不对,而是对群众的感情出了问题。只有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当亲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得到群众的心里话、大实话,才能抓住问题的“牛鼻子”。所谓“实”,就是脚踏实地,不搞形式主义,跳出“被调研”、“浅调研”的怪圈,到基层老老实实呆一段时间,到矛盾集中的地方走一走,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和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聊一聊。这样,“真问题”自然会浮出水面。
“真问题”是触及事物本质和核心的问题。抓住“真问题”,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辩证分析、综合施治。现实问题林林总总、纷繁复杂,许多问题并不是显性地、明确无误地摆在那里,而是隐藏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还有一些问题具有“两难”性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异和界限并不十分清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认真把情况弄准了、把材料搞全了、把关系理清了,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分析、整理、综合,概括出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问题,找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只有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才能辨别哪些是本质问题、哪些是表象问题,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事关发展全局的问题、哪些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哪些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缓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真问题”、大问题。
近日,在谈及审计、廉政等工作时,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原因有三:一是提醒我们做任何事,始终都要想到老百姓;二是告诫我们要向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三是警示我们要扎扎实实做事,不能搞形式主义。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虽然都在强调政务公开,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到位,效果不尽如人意,作用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百姓看不懂。这种“看不懂”的公开,说温和点,是我们心里没群众,作风不扎实;说严厉些,是一些人故意玩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掩盖工作中的问题。
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关键在于公开。公开,就要让百姓能看懂,看不懂的“公开”等于没公开。拨开那些有意无意笼罩在政务信息上的“雾霾”,我们的财务就会更清楚,政务就会更清正,作风就会更清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