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船舶制造业 推动铜陵城市转型
□徐胜强船舶工业是发展航运产业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密集型现代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外向度高。发展船舶制造业有利于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动铜陵资源型城市转型,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扩展,特别是船舶市场和航运市场的发展。
一、铜陵发展船舶工业的优势
铜陵位于长江下游右岸,为安徽省五大港口之一。铜陵发展船舶工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岸线资源。铜陵长江岸线从郊区青通河口至铜陵县西联乡复兴圩,总长59公里,岸坡稳定,沿江开发发展空间大,水陆建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包括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是长江流域最后一个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港口。二是体制机制。我老秘网市将设立保税区,可依托保税区功能和政策优势,在修造船设备展示、展销和国际采购方面加快发展。三是区位优势。铜陵毗邻“长三角”,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是安徽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前沿,适合沿海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的梯度转移。四是配套能力。长江沿岸钢铁工业十分发达,分布着宝钢、武钢、马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同时,零部件生产企业众多,如船用柴油机、仪器、仪表等。五是成本优势。铜陵工业基础实力雄厚,其主导产业除有大型企业铜陵有色外,还有化工、电子、电线电缆、电工器材和机械行业,还有工业设计研究院二所,水陆域交通便捷,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
二、船舶工业的选址方案比较
1、郊区和悦洲选址方案。该选址位于南部城区大通镇和悦洲,四面紧邻长江,有岸线14.5公里,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目前大通镇已建有大通造船厂,按港口规划远期需要搬迁,可搬迁到和悦洲。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主航道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20米以上,水域开阔,航道顺直,船舶进出便捷,可以造5万吨左右的船舶,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实行圈区管理。缺点是该地有国家级淡水豚保护区,陆域道路不通。
2、铜陵县老洲选址方案。该选址位于主城区西侧老洲乡,紧邻主城区,四面紧邻长江,有岸线37.3公里,土地面积为31平方公里。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缺点是航道水域狭小,陆域道路不通,离主城区近,噪音干扰大。
3、铜陵县西联乡选址方案。该选址位于主城区的北侧西联乡,一面长江,有岸线19公里,土地面积为90平方公里。可规划建设船舶工业园区。陆域条件好,道路畅通,基础设施条件好。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缺点是处在汊道内,枯水期航道十分狭窄,可作为小型修造船项目发展预留岸线。
4、铜陵县胥坝乡选址方案。该选址位于我老秘网市主城区北侧17公里的江心洲上,土地总面积为111.57平方公里,其中江域面积25.0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86.50平方公里。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选址用地位置相对独立,且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用地较为充足,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一般,现状道路、水、电、气等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三、对策与建议
蓝色经济是本世纪的重要标志,开发海洋、维护权益将成为当前我国战略重要内容,能否抓住机遇,为我老秘网市船舶工业寻找市场蓝海,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成立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将造船工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在《铜陵港口总体规划》中规划预留深水岸线,用于发展万吨级以上船舶制造园区;组织编制铜陵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我老秘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产品和配套产品。二是立足于我老秘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实际,并与相关规划作好衔接,合理确定船舶工业发展途径,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铜陵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或营销基地,将其培育成为我老秘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的船舶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与船舶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船舶配套工业、营销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将船舶工业列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利用外资新形式,加快引进外资研发机构、高端船舶制造项目;出台政策指导意见,在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方面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推进部门协同合作。四是加强配套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涉船服务业,拉长船舶产业链;重点培育造船材料配送中心,建立船舶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船舶维修、改装服务,发展绿色拆船业。建设企业经营信息化系统,支持船舶修造企业探索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和智能化营销。五是加大资金扶持,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船舶工业基地建设,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化税收政策清理与创新,支持船舶出口;强化金融支撑,完善融资环境,大力促进融资模式创新。六是强化人才建设,依托现有二所设计研究院加大船舶工业的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支持企业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重点,大规模开发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七是建立行业管理,实行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及管理,进一步关注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趋势性问题,并利用行业内各种信息渠道,及时通报国际航运及船舶市场动态;加强行业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推进船舶工业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