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端喜 发表于 2013-8-22 20:00:04

珍惜人生第二春——为迎接全国第一个法定老人节而作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人的队伍。

      如果把人从出生到回归自然分为7个时期,即3岁前为婴儿期,4-6岁为幼儿期,7-15岁为少年期,16-29岁为青年期,30-45岁为壮年期,46-59为中年期,60岁以后为老年期,那么根据人的生活状况特别是自由度、主宰度的高低,又可把青年期、老年期看作人生的两个黄金期,也可以叫生命的两个春天期。

    对于生命的第一个春天期即青年期,人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在青年期中,人们年轻漂亮,激情澎湃,充满着活力和幻想,因此生活质量是很高的,是值得人们羡慕和加倍珍惜的。很多名人伟人都把灼热的眼光投向青年、赞美青年。近代以来最有名的就是李大钊写的文章《论青年》和办的刊物《新青年》,王蒙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及毛泽东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青春寄语等等。而对于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即老年期,人们似乎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即使老年人自己,对于老年期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也还感受不深,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这个问题上进行一番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增进共识,更好造福老年人这一巨大的社会群体。

   辩证看待第二春

   为什么说老年期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想,主要是由老年期特殊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这种特殊生存环境主要表现在“四有”、“三无”、“三不怕”上。“四有”是:有经验、有条件、有时间、有自由。所谓有经验,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说得很明白。这个随心所欲不逾钜就是建立在人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基础上。正是因为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所以人们常说“家有一老,百事都好”,把老人看成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运用得好,对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安定、促进家庭和睦,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有条件,就是老年人经过一生的奋斗,大多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居所、老本,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与青壮年时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窘迫的困境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有时间,就是老年人一般都已退出了工作岗位,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也不用匆匆忙忙,被工作和有关事务所迫,身不由己;有自由,就是老年人一般再也不属人管辖,言语行动相对自由,只要不违法乱纪,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相对人生而言,没有什么比人生自由更宝贵的了。“三无”,就是无工作压力,因为没有在工作岗位上,再也不用为工作难题而寝食不安、焦头烂额了。当然也不用再加班加点了;无经济压力,因为老年人都有多少不一的退休金和一定积蓄,生活上有了保障,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再是人生难题了;无子女压力,子女都长大了,一般也成家立业了,有的甚至比自己还有出息,不会再象以前那样不停地找老人的麻烦、对老人们提出一些让人为难的要求了。“三不怕”,就是再也不用怕领导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而受到批评了,再也不用怕同事同僚误解自己而闹隔阂了,再也不怕生活工作中会桶出什么漏子而出什么差错了。人无工作一身轻,人无职务一身轻,人无压力一身轻,因此,只要心态好,老年人都会感到老年时期的可贵,都会认识到“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做一个老年人真好。

   老年期到底是不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认识,他们认为,人老了,退休了,无官无职一身轻。自己的真正的生活从60岁开始。人到了这个时节,就从整体上获得了身心自由,做了自己的主人,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的解放和新生,是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开始。因此,他们不仅不以人到老年而郁闷、而苦恼,而是充满了自信、乐观。有一个叫陈德生的人写了一首《老年赋》,就曾这样具体地描述了老年人的乐观心态:“日月穿梭,春秋代序。青春倏忽即逝,老年转瞬来临。天行有常,纵谁能与逆转?人生无愧,虽老主亦可安然。是故花开莫喜,花落莫悲。告别相戕,回归府第。抛虚名似破帽,弃利欲如敝屣。岂清福之弗享,却天年而不颐?一身轻松,万机拒理。开卷览古,知世事盛衰兴替;挥笔疾书,写人间哀乐怒喜。养花卉扮靓四季,豢宠物乐煞双耆。把酒临风,一人自斟自饮;海阔天空,众友各抒胸臆。厮杀于楚河汉界,仿黄石公隐居之风;垂钓在水滨湖畔,笑姜子牙入世之欲。唱遍三皇五帝、才子佳人;弹出七弦八管、黄钟大吕。云峰霞岭,尽情攀缘,看身轻体健,意得志满;松间竹径,放怀高歌,听空谷足音,心旷神怡。着时装款款亮相,群媪展爱美之心;寻佳偶双双出入,鳏翁达求异之情。得失嘱子,共议前车之鉴;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电脑网络,虽晚辈之去捭阖;高新科技,看老夫亦来纵横;身居斗室,世界无不通晓;思接万里,天下尽在掌中。一日三餐,五谷八蔬。饭应柔软,菜必新鲜。少膏粱与厚味,亲粗茶和淡饭。酒虽美而限量,烟却毒故绝缘。食无求饱,居只冀安。迎旭日,舞龙泉于公园;送晚霞,演太极于庭院。采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春花秋月,赏自然之风光;夏雨冬雪,观世间之景色。帮老妻择菜洗碗,为苍翁缝袄织衣。月光银发交相辉映;日色金婚肝胆相照。老伴常絮,岂非情深而关爱?子孙偶忤,却是成熟亦卓见。抑郁与孤寂齐飞,风度共情怀一色。无心理之荒漠,有精神之绿洲。心舒意畅,寿自无涯。体健思晰,福即有依。虽鹤发而童颜,更仙风与道骨。大德颐寿,非千古之懿训?小恶损阴,叹一念之误行。君子之意常存,小人之心毋有。推己及人,念他人设身处地;爱人如己,扪自心可对苍天。大喜大怒,于谁有益?小贪小占,与我无缘。充耳不闻,闲言碎语理甚;转头皆空,是非对错何谈!六亲无嗔无怨,四邻有礼有情。欠账必还,哪怕一针一线;施恩宜忘,纵使如山如海。献爱心岂不倾力,耄耋弗让弱冠;助公益自当热衷,翁妪犹是先驱。休问人情冷暖,操守独处;管他世态炎凉,浩气自存。有始有终,立天地而伟岸;无愧无悔,憩寝榻亦坦然。故曰:‘老亦当歌’!”你看,这哪里只是一篇老人赋,简直就是一篇引导老人欢度晚年的座右铭。

   而另一种想法则是悲观的、抑郁的、恐怖的。他们认为“人到老年万事休”,退休了,回家了,一切都空了,只能等死了,哪里还有什么第二个春天?由此心灰意冷、垂头丧气、懒心懒意。有人说:“今朝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生命无常,当今尤是,还有什么搞头呢?有人则对老年人学点东西不以为然摇头摆脑,否定不迭:“八十岁学郎中,诊鬼?”清人梁章钜的《浪迹丛续》随笔集中,有一篇题为《十反》的短文,谈到人老了以后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世俗相传老年人有‘十反’,谓记不得近事偏记得远事;不能近视而远视转清;哭无泪而笑反而有泪;夜多不睡而日中每耽睡;不肯久坐而好多行;不爱食软而喜嚼硬;暖不出寒即出;少饮酒多饮茶;儿子不惜而惜孙子;大事不问而絮碎事”,并说自己“七十有四,以病齿不能食硬、且饮酒饮茶不能偏废,只此二事稍异,余则大略相同。”则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老年人的一种无奈、窘态和悲哀。


    而我则认为,对人生第二春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不对的,都有失偏颇。一方面要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的衰老,人的免疫力、生命力都会逐步下降,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避免不了。因此,人老要服老,不能一味逞强好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存期,在这个生存期,除了身体的衰老无法逆转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生存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对这种优劣,荣辱祸福,必须全面分析,辩证对待,以清醒头脑,扬长避短,从容应对,使自己的第二春过得更加称心,更加优雅,更加精彩。
当代老人正逢时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老敬老的民族。几千年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百善孝为先”的遵老文化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髓之中,在这一点上甚至连封建统治者也不例外。比如在清王朝,就曾采取了四项尊老优老政策:一是旌表人瑞。自康熙帝始,对百岁以上的老人给予建坊和一定鼓励。康熙9年规定,凡妇孺民至100岁者,命给“贞瑞之门”匾额,给30两银建坊。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凡百岁老民都要建坊。雍正年间,加行物质奖励,规定逾百岁者,加银10两,达110岁者,给银60两,120岁者给银90两,更高者逐年逐加。二是“千叟宴”活动。由康熙倡导,在他60岁寿辰时,曾亲诏全国65岁以上老人赴京,名曰“千叟宴”。赴宴者均可受到恩赐,并注入史册,宴罢回籍耕种。对70岁以上妇女,诏至皇太后宫赐宴,不便赴京者,令各州县务车马护送。以后每逢此宴,康熙还赋诗祝贺,令大臣互答。仅1712年一次宴会就有1846人参加,其中90岁以上的33人。三是优待老臣。如康熙六年,对80岁的光禄寺署正虞世璎,念其先朝旧臣,提拔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御史说其老病,不能胜任,康熙令其职给全禄。康熙二十一年,云南平定,虞世璎是云南昆明人,要求回原籍居住,康熙派人护送,结果返至贵州时病故。四是推恩寿父寿母。如雍正时,浙江海宁老人陈讦,对守护海塘有功,当他80岁高龄其子以河南按察史身份朝见皇帝时,雍正询问他家庭情况,特御书“松柏室”匾额,偿人参、貂皮、宇绸诸品,并说“尔父有德有寿,给他老人家欢喜。”此后,陈讦便得“欢喜老人”的雅号。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由于战争不断,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生产力低下,阶级矛盾尖锐,广大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生死线上挣扎,很多人性命不保,更多的人得不到温饱。生存条件如此恶劣,大多数人不到四、五十岁即已夭亡,根本活不到六、七十岁,因此“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最恰当的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早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脱离人民,作出了“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领导人名字命名地名、中国同志不与马列并列”的六项规定,但毛泽东为了尊老,毅然打破这个规定,给年届六十的老革命家徐特立写信贺寿。近几十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都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包袱,要十分重视对老年人的关爱,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老年人工作,改善老年人待遇。比如层层成立老龄委,切实加强对老年人工作;建立健全老年养老、治病等制度;确保城乡老年人都能按月领到一定的养老金;普遍设立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等,使鳏寡孤独老人都有基本的生活场所;不断探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途径,如允许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进入,建立养老保健中心;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水平,为老年人治病养病提供更加优良的条件等等。现在中国2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不少老同志还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我们岳阳市,老年工作更做得有声有色:创办了充满活力的老年大学,成立了经常开展活动的老年科协、老年书协、老年画协、老年门协、老年文学协会、老年诗词协会、老年楹联协会、老年钓鱼协会、老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年保健养生协会等等,老年人的各种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健康活动空前活跃。广大老年人深深感到,生活在当今时代的老年人,是最幸福的一代老年人,这代老年人真正赶上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由于老年人生存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了我国人平寿命的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解放前,我国4.5亿人口,人均寿命为35岁;1953年,全国5.67亿人口,60岁以上老人为4153万,占人口比例为7.3%,人均寿命为57岁;1982年,全国10.03亿人口,60多以上老人为7665万,占人口比例为7.64%,人均寿命为67.8岁;2010年,全国12.66亿人口,60岁以上老人为1.82亿,占人口比例为13.26%,人均寿命为73岁。

   由于老年人生存条件和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我国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老年人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意气风气,积极乐观,走出家门,投身社会,爱自己所爱,喜自己所喜,干自己所长,得自己所得,真个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此豪放兴致,如此洒脱人生,好不令人羡慕!

    但是,目前也有少部分老年人思想仍不够解放,观念仍比较陈旧,老是战战競競,惶惶恐恐,畏畏琐琐,舍不下,忘不掉,放不开。舍不下,就是有的舍不下原有的权势名利,忘不掉就是有的忘不掉往日的风光,放不下就是放不下心中的牵挂。这些集中表现为“六自”上,即自傲,有的自我估计过高,过于自信,认为只有自己有本事,了不起,别人都是“小儿科”。仍然喜欢指责批评别人;自躁,就是脾气急躁,易动肝火,常发脾气;自卑,就是总认为自己不行,什么都比不上人家,整天垂头丧气,无精打彩,情绪低落;自闭,就是常把自己关在家里,足不出户,不愿参加公益活动,不想与外界打交道;自贪,就是虽然条件好了,什么都有了,但总是不满足,还想千方百计多赚一点,多得一点;自疑,总是怀疑自己身体不好,有什么毛病,结果整天提心吊胆,惊惧不安,小病疑成大病,大病疑成绝症,绝症加速死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等等。因此,“六自”是老年人自己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六自”不除,要珍惜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就是一句空话,即使天天锦衣玉食,逍遥自在,也会苦不堪言。
条条大道通罗马

   什么是人生第二春的理想状态?我的理解是,要争取“两个健康”,做硬“两大翅膀”,拓展“三维空间”,实现“为霞满天”。

   争取“两个健康”。即身体健康,要少生病,无大病,有活力。身体健康是第二春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过去身体基础好的,一定不能松劲;过去基础不太好或很差的,要采取措施弥补,转弱为强,转败为胜。心态健康,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身体健康更重要。要做到心态健康,就要阳光、灵慧、坚韧,放下包袱,消除疑虑,充满激情和好奇心,心中常喜,笑口常开,幽默常伴,定力常存。

   做硬“两大翅膀”,一是自由的翅膀。对于人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宝贵的了,老年人尤其如此。老年人现在有了自由要十分珍惜自由,不要自造枷锁,行为心役。特别是不要为名利所驱,自投罗网。如果是有益社会、有益他人、有益身心的公共活动,则又另当别论。二是适度的翅膀。无论学习、锻炼还是娱乐,都要适宜有节,其标准是听从身体和内心的呼唤,胜任愉快,没有后遗症,保持可持续性。这里特别忌讳一个“拼”字,不顾自身条件,拼脑力、拼体力、拼时间、拼钱财、拼来拼去,老本拼尽,得不偿失,后悔晚矣!

    扩展“三维空间”,一是长度,不迷信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鬼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根据人的生长期、性成熟期和细胞分裂三方面规律分析,人的自然寿命都在120岁以上。即使患有某些疾病,也可以带病长寿,如国学大师季羡林,60多岁患有癌症,也活到了98岁。因此,你也许九十、也许过百、也许更长,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自设屏障,等候末日。二是宽度,生存一日,努力一日,学点、想点、干点,日有所出,日有所得,让思想更丰满,让身体更强实,让日子更鲜活。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这个得不是孔子所讲的应戒的得。孔子讲的应戒的得应该指的是自不量力、孜孜以求、追名逐利。我们所讲的得则是知识之得,灵魂之得,善举之得。三是高度,古人讲的立功、立德、立言,常人很难全面企及。但内心的坦荡、道德的完善则可人人向往。垒土成山,不求其高,但求其恒;不求其果,但求其志。


   实现“为霞满天”,就是要活得自由,活得坦然,活得痛快。要笑对生命,笑对生活,笑对衰老,笑对疾病,笑对死亡。当其告别这个世界时,他会平静地说:“呜呼,人生美好,哂家不虚此行!”具体运作上,要坚持“四个导向”:

      1、坚持以快乐为导向。快乐目标是每一个老年人的追求。快乐即需要的满足,而需要是有层次的,因此人的快乐也会有层次。对于老年人来说,追求快乐要坚持以追求精神快乐、高雅快乐,持久快乐为主。对于物质快乐、感官快乐、瞬时快乐不是不可以追求,但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精神快乐、高雅快乐、持久快乐呢?我想,这三项快乐总的要求是要具有向上性、利他性、纯洁性的特点。著名学者周国平曾经说过,快乐就是身体无疾病、灵魂无困扰。清代画家高桐轩及其后人一起总结了人生二十乐,即读书之乐,绘画之乐,书法之乐,唱歌之乐,知足之乐,助人之乐,天伦之乐,教子之乐,想象之乐,平静之乐,宽容之乐,忍让之乐,劳动之乐,忘年之乐,步行之乐,聊天之乐,运动之乐,安居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大多就具有上面提到的“向上性、利他性、纯洁性”的特点。画家黄永玉,则提出了快乐“十三点”,即咀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讲话轻一点,肚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看得远一点,脑子活一点,行动快一点,手脚勤一点,良心好一点,毛病少一点,钞票有一点,运道好一点,把心志和行动结合起来,则更增加了快乐的导向性和实在性。

    2、要坚持以顺时为导向。顺时,就是应顺自然。自然大宇宙,个人小宇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年人要过好自己的第二春,应顺自然、一切随缘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而不能违背规律,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以养生为例,**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根据四季特点,顺应阴阳变化。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应顺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祖国**巨典《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1)春天。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养肝为主。要晚睡早起,从容行走,使志气生发。(2)夏天。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时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晚睡早起,不怕流汗,心情愉快。(3)秋天。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以养阴为主,早睡早起,收敛神气。(4)冬天。冬天大地收获,万物皆伏,肾气应主藏,养生要以养肾为主,保暖、少出汗,多晒阳光。四季养生,顺之者昌,逆之者衰。

    3、要坚持以兴趣为导向。兴趣就是爱好,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如果没有一项或多项兴趣爱好,生活便会寂寞难耐,索然无味。只有发展兴趣培养爱好,才能使退休后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同时,强烈的爱好也是不愉快的消释剂。天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一个人有快乐的时候,也总有不快乐甚至痛苦的时候。消释不快乐与痛苦,无非两种办法,一种外泄,把不快与痛苦通过发脾气、找人倾诉等方法发泄掉;一种是内消,也就是把不快与痛苦自我消化掉。而兴趣爱好则可以起到内消的作用。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为了您的身心健康,请培养至少一项爱好”。


   兴趣爱好就其投向来说,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职的。即对本职工作的兴趣爱好;另一类是业余的。老年人退休以后,可以延伸自己的本职兴趣爱好,比如作家、歌唱家、理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可以把对原来单位工作岗位上本职工作的爱好移到家庭中来,让兴趣爱好继续,但对一般的老年人来说,则是要培养、发展新的业余兴趣爱好。这种新的业余兴趣爱好大体可分为五类,即求知爱好,主要是读书学习,让书籍成为自己的营养品;二是艺术爱好,如听音乐、绘画、练琴等;三是实用爱好,如钻研缝纫、烹调、木工及至种菜、种果、养鱼一类,以改善生活;四是娱乐爱好,如喜欢看电影、电视、上网、集邮、古玩、旅游、打门球、唱歌、跳舞、钓 鱼等等。五是刺激 性 爱好,寻找刺激消遣,如打牌、打麻将、炒 股、博 彩乃至抽烟、喝酒等。上述五种业余爱好,前四种都是健康的,有益的,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由发展,后一种则需要加以适当限制,有的还要加以反对,对此必须明确。

    4、要坚持以宽容为导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年宽容,受人尊敬。因为老年人饱经苍桑,见多识广,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经历过,什么都能容纳得下。老年人应该发扬这一长处,胸怀开阔,善于容人容事。要知道,世界因为宽容而存在,万物因为宽容而繁荣,人类也因为宽容而进步。老年人的宽容,首先要建立在“心善渊”的基础上。老子说:“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流,事善能,动善时”。有了善,就能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象水那样深沉宁静,透彻明静,不贪图,不强求,应顺自然,保持心胸怀宽广,眼光深远;其次要有宽厚博爱之心。博爱,就是爱所有的人,第一是要爱身边的人,那怕是陌生人,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身边人,甚至是陌生人,用微薄的力量为他人带去一种温暖,才能体会到包容的真正内涵。再次,要不择细流。尺比寸长,但十寸就等于一寸,再继续累加的话,寸也可以增尺。高就是因为能容纳很多矮,大就是因为能容纳很多小,长就是因为能容纳很多短。古人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老年人也正是在这包容一切,纳小纳矮纳细的接纳中,才能不断成就自己的大德大量,谱成一首德高望重的欢歌。
让我们高举双手,热情迎接和愉快度过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后记:今年十月十三日,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全国人大2012年12月28日通过的法定的第一个老人节,这不仅是全国2亿老年人的大事,也是全国13亿人民的大事,特作此文,以资纪念。(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原副秘书长张 端 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珍惜人生第二春——为迎接全国第一个法定老人节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