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朋友谈读书---让读书成为人生的爱好
人生活在社会上,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有的人爱写字,有的人爱绘画,有的人爱养花,有的人爱钓鱼,有的人爱打牌,有的人爱下棋,有的人爱唱歌,有的人爱跳舞,有的人爱旅游,有的人爱登山……有的人有一种爱好,有的人有几种爱好。只要这些爱好是健康的,有益的,就不仅应当允许,还应当提倡。因为有益的健康的爱好是人生的调味品,使人的生活有滋有味;是人生的加油站,使人充满情趣和活力。然而在这众多爱好中,有一种爱好是管总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对人生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大力提倡,这种爱好便是读书。这里所说的读书,不是指在学校里脱产读的规定的教科书,而是指走出学校以后业余的、自主选择的、与教科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读书。提倡把读书当爱好,这是因为:读书是一种优良传统,应当努力继承。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读书传家”的古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朱熹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王安石曰:“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黄庭坚曰:“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是常阅读者、大阅读者。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嗜书如命,规定每日读史十页,至死不歇。道光十六年,他“南归过金陵”,“贷百金”“尽以购书”。从古至今,贷款买书者,可能就此一人。归家后,他“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者几凡一年”。他说:“余平生有四耻:学问各途,皆略知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他读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而且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对于下一代读书,他要求也十分严格,“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的读书心得“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更深刻地体现了人文关怀。曾国藩一生,精心地购书择书读书,读出了自己的发现,乃至对生活的感悟,并以此浸润和融入人生,因而成就了人生大业。青年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历史伟人、时代巨人,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爱读书。特别是青少年时代,阅读使他长见识,明事理,是他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私塾时,他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和《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还读了私塾先生不教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闲书,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就读,他改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壮诗篇。在东山小学,他读了许多中外历史和地理书刊,特别是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中华盛顿、林肯、拿破伦、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后,他曾对同学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18岁,毛泽东到长沙,逐步形成了一生读书读报的习惯。在省立图书馆,他坚持自己的读书计划,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馆门一开,他第一个进去,晚上关门,他最后一个出来,中午到街上买两块米糕充饥。在他戎马倥偬、纵横牌阖的一生中,无论多忙,读书从来没有间断过。到了晚年八十多岁,他双目失明了,看不见字了,仍然以书相伴,要旁边的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像这样爱书、读书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作为年青一代,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更加爱书,读书。
读书是一种世界潮流,应当快步跟上。纵观当今世界,凡是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强势国家和先进民族,都是重视读书、热爱读书的国家和民族。一个社会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文人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使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10月曾签署《阅读卓越法案》,规定儿童每天必须有一小时在阅览室度过。不仅是学生,整个美国社会有一股深厚的读书风气。美国图书馆的持卡人数多达1.4亿,即每2个美国人就有1个人执有读者证。美国人去图书馆的人数是观看足球、篮球、棒球、曲棍球总人数的5倍多。人口只有上海市一半的纽约市,有图书馆1279个。图书馆设备齐全,环境舒适,还有专为孩子和父母共设的阅读场所。任何人只要出示写有当地地址姓名的信封就可以得到免费的借书证,一次可借10本之多。日本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000个,东京几乎每个住宅区走路5-1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个图书馆。日本的公共图书馆全年都是免费开放的。只要你是这个区的居民,就可以免费办一张图书卡,随时可以借阅。1亿人口的日本,相当于我们《人民日报》的《朝日新闻》发行量高达1千万份。犹太人是一个人才辈出、生命力旺盛的民族。领导近代三次科学革命的伟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这与犹太人重视教育和读书不无关系。相传犹太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蜂蜜滴在《圣经》上,然后让孩子用小手翻书,孩子不经意把手放进嘴里,会尝到书上的甜味,这样在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对书本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只有几百万人口的以色列,人平每年订购书报的钱都在1千美元以上。在俄罗斯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简直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而且,俄罗斯人大多数都喜欢和重视阅读文学名著。据介绍,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在俄罗斯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巴尔扎克的作品,总发行量也在1000万套以上。我们今天面向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参与全球化,不能不向这些国家和民族学习,重视和热爱读书。中国人是否读书,将决定世界跟着我们走,还是我们跟着世界走。
读书是一种新的趋势,应当积极参与。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此以后,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在我们的国家,党和政府对动员全民读书也十分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好读书、读好书。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在线与网友交流时说,“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有网友“天天向上”问总理:“总理,您好。我觉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真是重视不够,能不能设立全国读书节,提倡全民读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温总理回答:“我赞成你的意见。方才我讲,我们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吸收和借鉴世界的先进文化。如果连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都没有能够学好,就很难加强对世界的了解”。“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温家宝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月14日,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近2个小时的答问中,他3次引用中外诗句、古语,让大家见识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为了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扩大全民阅读活动,并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读书高潮。很多地方、很多部门的领导,也想了很多办法,推动本地区、本单位的读书。沈阳市3月份全民读书月刚刚落下帷幕,最近在山城重庆,一本口袋书又已成为新的风尚。这本名为《经典口袋书》的小册子每月一辑。包含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由于开本小巧,携带方便,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市许多党政干部和中小学生的随身携带。截至3月12日,已发行16万册。6000多名市管干部和2万多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书中“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原则和“日清、日慎、日勤”的为官箴言,“和而不同”的共生思维,“厚德载物”的和谐理念在山城广为传诵。市委书记******在“序言”中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巧妙地把“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片,亦可养身。由此看来,全民读书、读好书已成为中化民族一种新的趋势。可望不久的将来,必将在古老的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年轻朋友是最敏感、最开拓、最积极的社会群体,应该积极参与这一极有意义的活动,并成为其中的骨干。
读书是人生的基本需求,应当尽力满足。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在人生的多种需求中,发展是最高需求。而要实现人的发展,多读书、读好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生理学家和健康学家看来,人在呱呱落地以后,其天赋的差别是十分小的,而人后天的状况却有巨大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学习和实践的不同。有的人从小就培养了读书的兴趣,终生与书为伴、与书为友,是终生读书、用书造就了他辉煌的人生。百岁老人、经济学教授、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出生在晚清,小时候接触的是《三字经》之类的书。一本《西游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得几个字以后,就看《西游记》,看了两遍才看懂。1923年,他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不仅看中文书,也看英文书。当时《资本论》没有中文的,他就埋头苦读英文版。有时看不懂,他就反复看。他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往往跳跃在第一遍的不懂和第二遍的懂之间。1956年,周有光从上海调北京,5人三代共有2间半房,其中的半间就是他的书房、客室和餐厅。他在《新陋室铭》中写道:“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厨兼做菜厨,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光临。”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在这间狭小的房子里,周有光看了很多的书。特别是一本《不列颠百科全书》,他记得滚瓜烂熟,从而终生受益。以至在改革开放后,他成了翻译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大编委之一。现在,周有光103岁了,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看报、喝茶,每月还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上。由此看来,读书是对人的精神生命的能量补充。读书实际上是在丰富一个人有限的人生,不仅改变了人生的长度,还拓展了人生的宽度。一本好书,就象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海洋,延伸生活的有限疆域。有的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还有的人说,“读书可以治愚,读书可以长才,读书可以厚德,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添寿”,这些话一点不假。据生物学家研究,人的大脑数十万亿个细胞中,开发得最好的人也只有10-15%,80-85%的是闲置着,浪费掉了,因此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青年学者王小平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本领高强的人的。“今天你没有学会的东西,不等于明天学不会;今天你做不到的东西,不等于明天做不到。”要挖掘自己的才能,要发展提高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读书,就是实践,磨炼。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人多地少,经济条件十分不好;我母亲怀我时瘫痪在床,没有饭吃,以蚕豆充饥,我生下来后身体十分瘦弱,大人都耽心养不活,身体条件十分不好;我上学以后,又碰上过苦日子和文化大革命,学习条件十分不好,但我回顾一生,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走得仍比较顺畅,应该说与我长期爱读书有很大关系。我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听大人讲古,喜欢看连环画、读杂书,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上初中后到处找书看,把一本别人丢弃的散了架的《毛泽东选集》拼起来读,加上喜欢看报,写的作文比较出色,经常得奖和受到老师表扬,激励了我对写作的热爱;参加工作后,尽管经济仍比较困难,但我到处买书、找书和坚持读书,充实了自己的思想,增强了自己的写作和生存能力。现在我退休了,对书仍然痴情未改,每天不看看书心里便空荡荡的。我深深感到,在我的一生中,读书对我至关重要。正像有人所说的:“书卷像慈母,滋养我知识的生命,为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婴注入精神的养料,输入精神的血液。当我受到委屈时,她给我安慰;当我受到伤害时,她为我呵护;当我成功时,她教我冷静;当我失败时,她给我鼓励。书卷如严父,给我人生教诲,微言大义,润物无声。他告诉我匡衡凿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苏秦刺股、孙敬悬梁的故事,勤学苦读,必成大儒大才,终为旷世英雄;书卷似益友,与我生命同行,对话人生,探究天理,倾听天地之音,涤荡历史之光,品巴金之随想、秋雨之苦旅,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其共欢喜,与其同悲戚。书卷是爱人,同处一室,共筑一家,朝夕相处,永生相随。初恋时,悱恻缠绵,激情澎湃;结婚后,相濡以沫,平淡是真;白头时,互敬如宾,从容淡定。”这段话,真的写出了我的心声!
总之,读书好处多多,而不爱读书的人生则是残缺的人生。每个公民,特别是年轻人要早下决心、下大决心爱书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人生的爱好。
深化认识,冲破误区,自觉读书
学者张元济先生说过:“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好事?归本溯源,我们可以从盘古开天地说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智慧。随着人类的发展,这种智慧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而禽兽则没有这种本领。一只猪一万年前愚蠢,到现在仍然愚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而人则不然,不但能增加智慧,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则已达到知识爆炸的水平。18世纪以前,人类知识总量80-90年增加一倍;到了19世纪,人类知识总量50年增加一倍;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知识总量是30年增加一倍;而如今,人类知识总量3年增加一倍。人类大量的知识、智慧要保存并传播下去,一靠实物,比如长城、故宫;二靠书籍。当然这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书籍便成了贮存人类知识并代代相传的宝库。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作。这好比是接力棒,通过它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并发展。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汉代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当代作家吴伯萧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用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弥尔顿说:“好书是伟大心灵的高贵血脉”。苏东坡干脆说:“读书万卷始通神”。所以我们爱读书首先应该深刻认识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
然而,当前在爱好读书的问题上,有三大误区需要冲破,要树立三大观点:
一是网络化的发展不能代替读书。今天的中国,已是互联网的第一大国。互联网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日用品。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的多个角落。由于互联网传播快捷、容量巨大、无所不包,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后的第五大媒体。有超过九成的网民表示,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是到互联网上寻找;有76.3%的网民承认,重大新闻首先是从互联网上看到的。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新闻源。从传播文化到沟通交流,从反映心声到参政议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互联网的身影。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一个时代。作为领导13亿人民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能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作为未来的人类代表,广大青年不能不掌握和运用互联网。但是,阅读网络与阅读书本还是不一样的。当你拿着一本书看的时候,你会把它当作一种道理、一种经验、一种智慧,需要更多地唤起你去消化。用一句形象的语言去形容,就是“互证”。产生一种跟它掰扯的愿望,这是网络上所没有的。比如你看书时,你可以对你在书中的发现和思考打记、批注、摘录、存档,并不时拿出来反复比较、记忆、运用,而在网络上则作不到。因此网络化不能代替读书。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为有了网络就不去买书;同样,一个爱浏览网络的人,如果他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知识的基础,他也照样会去买书。特别是在你落难时、在你条件比较差时,书仍然是你日常生活最好的伴侣。因为书与电脑比,成本更为低廉,保存更为长久,不必受制于电力缺乏和停电,也不怕撞击。
二是有了高学历不能停止读书。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高。现在,专科生、本科生相当普遍,硕士生、博士生大批涌现。有了高学历,是不是读书就已经到了顶呢?我看还不能这么说。在农耕经济时代,人们读三、五年至多十年书,就可以管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读十多年不到二十年书,也可管一辈子。在信息时代,人们则必须终生读书,这是因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学校中学的东西出校门不久就过时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此外,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是一个相当高的目标。人们要在当代社会立足,赢得主动权,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进步,让自己能够不断升值而不是贬值。如果说,在解放初期,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还带有某种谦虚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无论你学历多高,文凭多硬,如果你不读书、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那种自认为学历高、有文化,不读书、不学习也能照样干,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实际是吃老本,时间长了,思想就会缺少灵气,讲话就会缺少底气,行动就会缺少朝气,工作就会缺少锐气。正如一位领导干部所言,坚持看书学习,“学理论,方知人格之圣洁,正气之凛然,坚守之崇高,创新之伟大;学历史,方知沧桑之悠久,社会之繁杂,责任之沉重,事业之重大;学法律,方知规矩之方圆,法典之严密,公正之可贵,廉洁之重要;学科学,方知宇宙之浩瀚,天地之壮阔,气象之万千,探索之艰难;学文艺,方知自然之美妙,生活之多彩,情感之细腻,技艺之雄奇。”
三是有了高官、大富、铁饭碗,不能放弃读书。有的人仕途通达,不知不觉中当上了大官,于是神气十足,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可以不读书了,整天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有的人凭着胆量和非法途径致富,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也认为人生不过如此,可以不读书了;还有的人凭着某种关系和机遇端上了铁饭碗,吃穿不愁,高枕无忧,也以为可以不读书了。其实,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不对。官当大了,你还是你,不等于水平提高了,更不等于可以放弃读书和学习了;财富多了,如果修养知识跟不上,穷得只剩下钱,那么不仅财富保不住,升不了值,甚至还会走向反面;至于端了铁饭碗,丢了上进心,更是得不偿失。在这方面,有的高官忽视读书,思想退坡,贪欲膨胀,最终犯下大罪,有的甚至性命不保;有的“大腕”,横财壮胆,嫖赌逍遥,弄得身败名裂,妻离子散;有的“铁饭碗”自毁志气,裹足不前,庸庸碌碌,一事无成,都是教训。“富不读书暂时富,穷不读书永远穷。”
总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读书的认识深了,误区消除了,就会自觉把读书当爱好,积极主动读书。
联系实际,淡化功利,快乐读书
读书作为天下第一好事,本来是充满快乐的。湖南理工学院副书记、教授余三定在《我的快乐读书观》中曾以两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读书的快乐:第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父母都在吃饭,小孩子则在房子外面,趴在地上看书,父母要小孩子吃饭,小孩子不予理睬,于是,父亲去喊小孩,结果把小孩喊去吃饭了,父亲自己却趴在地上看书了,你看书的吸引力有多大!第二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在洗脚,边看书边洗,但他是怎么洗的呢?他把椅子的两只脚放在脚盆里,自己的两只脚放在脚盆外,你看他看书到了何等入迷的程度!余教授说,他们都是在享受读书过程的快乐。真正爱读书的人都是享受的这种读书过程的快乐。我自己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不打球,不钓鱼,唯独爱读书,时时念念之,孜孜求之,陶陶乐之,终生伴之,痴迷读书,也是体会到了一种读书的快乐。我感到读书乐,乐在思想得到升华。一册好书,字里行间,闪着灵光,透着哲理。你从中能领悟到大师们充满睿智的思想,慧眼顿开。观察世界,思考问题,便多了一种境界。读书乐,乐在情操得到陶冶。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遨游,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精神与灵魂得到一次洗礼,工作和生活中的烦心琐事立时消于无形。金钱、权力、名位、委屈、不满、怨言等等,全部被心灵的安宁一扫而光;读书乐,乐在视野得到开阔。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自己的视野也不断开阔起来,尤其是通过《历史并不如烟》、话说湖湘文化系列读本等书,日益领略到中国文明悠久,人杰地灵;领略到湖湘文化熏陶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心中顿起一股自信、自豪的英气、正气、大气。读书乐,乐在知识得到更新,无论是哲理的书还是自然百科的书,或者是历史类、文学类的书,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便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然而,也有不少人厌恶读书,以读书为痛苦。因此,关于读书,历来的说法是苦读而不是乐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是对苦读的形象概括。苦读而不是乐读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分析了一下,可能出在教育上,可能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得法所致,其表现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书的目的功利性太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古人读书,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学而优则仕”就是为了当官,当不了官便是读书不成功,因此心理压力大。二是读书内容选择性太少,缺乏自主。吃肉吃久了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何况有些读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东西。君不见时至今日,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教材仍是整齐划一,多少年一贯制,有用也罢,无用也罢;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门门功课都是要学的,不学就不过关,长以此往,不产生厌学症才怪;三是读书的方法灵活性太少,过于呆板。上课“满堂灌”,下课死记呆背,结果生吞活剥了不少无用的知识,窒息了创造性思维,神经变得麻木,一拿起书本就感到头痛。改变这种状况,变苦读为乐读,首先要自主选择读书内容,爱什么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其次要淡化功利性,增加趣味性。这里的趣味性,不是指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与个人兴趣相投,能引起共鸣的东西。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人的读书兴趣和爱好肯定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视为枯燥无味、形同嚼腊的理论,但对有些人却是爱不释手,甘之如饴;有的人认为不屑一顾、低级通俗的东西,有的人却认为恰到好处,正中下怀。鲁迅先生在广州知用中学的一次讲演中,曾经讲过,“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书,一种嗜好的书。所谓职业的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有的不喜欢数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就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对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却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于饭碗有碍”。“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嗜好的读书,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要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是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读书对我而言,可为兴而读,可为用而读,可为闲而读。有兴之书,必是魂牵梦萦,摄人心魄,必定能点到痛处,搔到痒处,不读不快,一读为快。有用之书,必定治学严谨,准确精当,必是药到病除,久旱甘霖。闲散之书,必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必定风花雪月,必博一哂。有了这样的感觉,书便成为至交,离不开,甩不脱,长相悦,互相守。
营造氛围,形成习惯,终生读书
爱好读书虽然是个人行为,但与周围的环境、氛围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周围的环境、氛围好,读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坚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反之,就会昙花一现,难以坚持。
应该说,目前我们社会的总体环境和氛围是有所改善的,是在向有利于大兴读书之风方向发展的。但是不庸置疑,由于我们的社会正由一个高度封闭的、经济落后的、体制陈旧的旧时期向一个不断开放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逐步创新的时期转变,也出现了一些与全民读书、自觉读书不合拍、不和谐的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从社会总体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茶楼牌室非常多,而书店书室不成比例;二是从家庭总体来看,无论是小康型的还是温饱型的,住房家具电器投入非常多,而书籍报刊杂志投入不成比例;三是从人群个体来看,热衷传播无聊信息、追求庸俗享受的非常多,而自觉看书学习、交流读书心得的不成比例。出现这些怪现象的原因当然比较复杂,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最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渺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进步的时代,也是一个最落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观念跟不上,出现了很多病态。一是浮躁多,淡泊少。有的想当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出名,为此常常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二是重物质利益,轻精神升华。有的人整天算计的是车子、房子、存款、享受,对看书学习、诚实奉献根本不屑一顾;三是喜感观刺激,厌灵魂熏陶。有的人整天吃喝玩乐,醉昏昏、玩昏昏、乐昏昏,不知今日何日。改变这种状况,当然靠科学发展观,靠社会的全面进步,靠大环境大氛围的改善。因此,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尽快设立全国读书节,各级成立读书会,经常开展读书交流讲座,评选表彰读书读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同时更希望人们特别是年轻朋友重视内心的修炼,塑造个人良好的读书心态。一是在困难面前要正确对待。人生在世,艰难困苦在所难免,所以有“忧患人生”之说。我们常讲祝你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这只是一种良好愿望,人生不顺利、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坎坷挫折倒是一种常态。有些不顺利、不如意也未必都是坏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过挣扎、艰难、磨炼,人就很难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古罗马塞涅卡说“没有谁比未遇到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遇到不幸,能够泰然面对,就能够渡过难关。凡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二是在成败得失面前要正确对待。人生在世,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相辅相成。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境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果求全责备,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常想不如意,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的幸运、机遇,就能渐入淡泊之境。“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得之,我幸;不得,我运”天地人生难测,命运其耐我何!三是在进退升降面前正确对待。人皆有上进之心,想当官、想升职并不都是坏事。但职务资源有限,进退升降因素多多,个人往往无法左右。能不能当官,能不能升职,有个人因素问题,也有机遇问题。机遇来了,你可以积极参与,依法依规竞争,能够上去了当然更好,上不去也不要紧;机遇没有来,好好工作,既为人民多作贡献,也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积累条件。不要一天到晚,不琢磨事,专琢磨人;不认真干工作,专门跑关系。如果不是凭本事而是凭非法手段爬上去了,工作干不好,被人指责,又有什么意思?这样的官我看不当也罢。
**** Hidden Message *****
当然,让读书成为人生爱好,还有一个读好书和学以致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耽心。“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自然会选择好书,“如蝇逐腐”、喜读坏书而自毁人生者是极个别的现象。经过书的长期浸润,思想品格和实践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爱读书而读成为书呆子的概率也会极低。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一定会成为一个书香的国度;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高度素养的民族;我们伟大的人民也一定会成为富有教养的人民。(本文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原主任张 端 喜)2008年4月2日
要有所成就离不开读书,但是读书不能成为作者在自己头脑的跑马场,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很好的经验,学习了。 老话题,新见识,常读常新!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赶考,赶考的成绩看你知识的积累,读书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好好看完他 亠字还不免 ,赶考的成绩看你知识的积累,读书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当然,让读书成为人生爱好,还有一个读好书和学以致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耽心。“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自然会选择好书,“如蝇逐腐”、喜读坏书而自毁人生者是极个别的现象。经过书的长期浸润,思想品格和实践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爱读书而读成为书呆子的概率也会极低。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一定会成为一个书香的国度;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高度素养的民族;我们伟大的人民也一定会成为富有教养的人民。(本文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原主任张 端 喜)2008年4月2日1 t. N: Z+ N; 二是在成败得失面前要正确对待。人生在世,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相辅相成。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 古罗马塞涅卡说“没有谁比未遇到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