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夯实“中国梦”的基石
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和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基石。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是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和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基石。
尊重自然规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我们中华文明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比如儒家的“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等等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固定规律的,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适应,在大的原则方面无可违背。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以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这种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智慧,对于人类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态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做了最好的诠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其固有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在追寻五彩斑斓的中国梦历程中,要忆古思今、惩前毖后,更要清醒地意识到:离开了尊重自然规律这个前提,梦想再美好也只是空中楼阁,苍白无力。
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支撑。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资源需求刚性增长,但支撑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如淡水、耕地、石油和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明显偏低,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且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不断凸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制约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即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实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构筑以循环型工业为载体,农业、服务业全面参与的循环经济产业圈;以绿色环保为方向,鼓励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组织实施好绿色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安全生产等重点项目;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发展生态服务业,提高商用“三废”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水平,建立与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由此,最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
培育生态公民,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良好习惯和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文明的本质,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文明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则取决于文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儿童到老人,从文盲到知识分子,全社会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要列入接受教育的对象范围。而从娃娃抓起,培根固蒂,帮助他们从小学会判断与自然关系的是非、善恶,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更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其次,确立公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公民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不断提高公民履行生态文明准则和规范的本领,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达到“慎独”、“自省”、“自讼”、“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再次,勇挑生态文明建设重担。俗话说得好: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重担在肩的使命意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13亿人民都厉行节约,注意环保,它所汇集的合力,定能有力地支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王继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