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一体化研究报告
铜陵实施“产城一体化”研究报告一、铜陵实现“产城一体化”的意义
“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人民增收富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土地、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形成企业集聚、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能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
产城一体化的首要因素就是土地,企业需要土地来建造园区,产业需要土地来发展。对于我老秘网市这个中小城市来说,大部分的土地来自于郊区和农村。产城一体化所带来的产业集聚将引导农民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转向从事非农产业。通过企业对土地的扭转承包,使土地集中经营,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壮大了新的经济组织。一方面,产业化带来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小农经济体系,土地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给本地农民带来大幅度的增收,最终建立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另一方面,“产城一体化”所兴建起来的新型产业园区将拥有城市的母体功能,这使得我们通过土地流转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能够快速享受到城市功能所带来的便捷,也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
二是能有效促进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要有大规模产业的支撑。产业发展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不仅发挥不了城市的应有作用,而且还会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于,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相当实力产业链的支撑,仅停留在建制城市化和城市规模扩张化是不能实现城市化的宗旨的。“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撑。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拉动城市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能够使生产要素由分散无序状态向规模集约型转变。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约经济效应,构建并形成区域发展的支点,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空间依托,创造市场需求,支撑产业发展。
三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具优势
“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产业园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中优势更加明显。“产城一体化”方式下的产业园区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减少相互物资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是平均成本明显下降。低廉的成本、完备的产业配套、完善的服务功能、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优势有力于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是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慢、比例严重偏低,任然呈现“二三一”格局。“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产城一体化”为指导发展的产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有根本区别,其中产业不仅仅限于工业,可以是农业、服务业或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工业发展带动与工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通过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带动商业、住房、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铜陵实现“产城一体化”要处理好几大关系
“产城一体化”的模式要求在产业园区建设时,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产业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推进。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又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要完善学校、医院、住宅、金融等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将打造为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区。重点搞好铜陵产业集中区、铜陵经济开发区、铜陵金桥开发区、铜陵大桥开发区、铜陵狮子山开发区的建设。 铜陵江北产业园区是铜陵市委、市政府联合安徽省农垦集团共同设立的新型经济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5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金桥工业园是铜陵县委县政府组建、市政府批准、省政府审定设立的重点工业园区。铜陵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位于铜陵市南部城区,合铜黄高速公路、已经启动建设的沿江高速与铜九铁路、S103和S132省道以及长江黄金水道使得开发区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狮子山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审核认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要使这五个产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的密集区和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必须在“产城一体化”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是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
坚持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使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更多将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吸纳就业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规划时,不能就产业论产业,要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结合,将推进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把产业发展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使产业群和城镇群的发展有机统一。各地方政府和园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根据已有产业优势和基础,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明确产业定位,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园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同时注重相关规划的衔接,突出整体性,把产业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能源、交通、水、电、通信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有机统一起来,使各个专项规划相互配套,具有可执行性。
二是延生产业链条与产业配套相结合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影响招商引资及企业集聚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与廉价的自然资源供给,而是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和产业本身的配套性。任何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性的区域性产业都不能孤立发展。在发达的优势产业背后必定有发达完善的配套体系来支撑。同质企业集聚仅仅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为实现集聚区的产业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入驻企业必须分工合作,专业化经营,形成产业链条。一方面,以主导产业为支撑发展上下游企业,向前生产零配件、配套件,向后生产深加工产品,延生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鼓励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入驻,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
三是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配合
实现“产城一体化”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发挥不同的作用,做到进退有度,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在园区发展前期,政府要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政府应出台种种政策吸引企业集聚。在园区发展壮大时期,同质企业的集中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此时,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企业进行战略重组上,使其合理分工、专业化经营,实现从低层次企业集中到高层次产业集聚的转变,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在园区的成熟时期,主要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重点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是创新硬环境和提升软实力相融合
“产城一体化”需要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为载体,为吸引投资者在园区内投资,首先要积极创新硬环境,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作为推动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致力于优化和提升现有的投资环境,改善和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吸引投资的不仅是硬环境,更重要的是当地的软实力,而且提升软实力要比创新硬环境更为复杂艰巨。为此要创新体制,搞活机制,理顺市县两级政府对园区的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限和管理职能;不断优化政务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创建一个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园区的软实力。
五是产业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协调
“产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辅相融、协同发展。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园区内产业功能与居住服务功能的关系。在进行功能区分时,不仅要重视园区的产业功能,充分考虑生产环节需求,更要注重园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特别是学校、医疗点、住宅和服务网点等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使产业园区在空间上、功能上形成对城市的有力支撑,实现人口的集聚。在产业融合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大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着力解决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
三、铜陵实现“产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铜陵市在“产城一体化”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促进产业与城市互动协调发展,建立起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产城一体化的,具有培育支柱产业,吸纳集聚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功能的复合型新区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建议如下。
一是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实现“产城一体化”
产业聚集区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结合点,要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把产业聚集区作为城市的优先开发区域,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企业集聚、项目集中、土地集约,推动优势产业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使其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扩散源、工业经济的“隆起带”。与之相呼应,应加强重点城区、园区的服务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业及文化产业,形成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服务业聚集区,提高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提升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1)发展产业集聚区应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部分产业园区在行政区划的边缘地带,横跨两个行政区域,如果人为的按照行政区划割断其之间的联系,必然会使园区的实力大打折扣。所以要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对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强强联合,快速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二是要加快审批时间。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审批周期较长,在拿不到批文的情况下,企业难以融资,产生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延误发展机遇。三是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五大产业园区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合理的评价现有的集聚区发展情况,又能充分调动未入选园区的积极性,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产业发展集聚区应强化园区服务功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其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一要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的软实力。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保证市场环境的健康和整个集群的良性竞争。二要建立中介服务机构。采取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集聚区大力发展服务型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审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健全、网络覆盖、服务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三要打造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的过程,从企业到企业家的角度看,实质上是产业集聚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企业家创业精神塑造过程。所以,打造产业集聚区文化,塑造创业精神是政府推动集聚区发展所要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精神内动力。
(3)发展产业集聚区应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铜陵已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聚,但小而全的的中小企业还大量存在。合理的分工尚未形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一是借金融危机的机遇,使企业实现适者生存。按照市场规律,淘汰落后产能,让不符合市场需求、环境污染严重、生命力不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死亡;同时,让有竞争力的企业抓住这次机遇,利用金融信贷资金支持相对充裕和原材料、设备成本较低的优势,积极上新项目,调整自身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相结合。在发展传统的产业集群方面,要整合资源,提升主导企业的综合实力,促使中小企业从小而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合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集聚区的规模优势。同时,让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活动相互促进,形成传统产业的创新集群,促使传统产业迅速发展。三是以自主创新促进集聚区内涵式发展。把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放在工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二是走集约节约的道路实现“产城一体化”
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城一体化”必须走集约发展道路。
(1)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产出效率。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规划定方向,以项目定土地,以投入定面积,坚持质量优先,实施集约开发。加快建立以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三个指标为主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密度,实现土地、产业的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培育龙头企业,积极促进产业横向集聚形成,纵向链条延伸,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提高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质量。
(2)实施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引导企业抓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程,提高产出效率和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进步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借助经济技术政策这一杠杆作用,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强化循环经济和技术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等。
(3) 大力发展紧凑复合型城市。紧凑复合型城市既注重“三化”协调,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用地,向空中地下拓展空间。紧凑复合型城市最重要的是商业生活、文化功能与居住功能的紧凑以及就业地点的相对接近。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步行者为中心的,具有人的行为尺度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营造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是“产城一体化”中城市发展的最佳形态。发展紧凑复合型城市要以产业发展为龙头,避免建设单一功能区域,减少对区域外城市功能的依赖;要推广节能的新理念,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包含在城市中,促使其走上循环经济的道路,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要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和耕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
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为实现“产城一体化”
产业功能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强化产业支撑,明确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促使潜在的资源和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的产业在城市迅速成长和集聚,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1)培育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来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形成特色,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一是要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最具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培养,尽快形成竞争优势。二是要适当集中。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必须有所取舍,集中力量,各园区或乡镇内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主导产业,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把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打造品牌。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四是要建立战略联盟和合作机制。政府应该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加快推进企业间,特别是开发区间形成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要着力推进公共平台建设,构建区域网络互联互通体系,培育软件产业基地、企业资源数据库及备份中心,鼓励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集聚不是简单地企业堆积,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一要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生产布局,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促使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专业化竞争力,此外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三要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和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推动要素集聚。加快集中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产业园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一要搭建平台、集聚资金,用好省、市政府对每个产业聚集区的补助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或资源位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本并重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融资体系。二要强化创新,集聚技术。抓好产业园区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科研院所和园区产学研联合,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三要政策支持,集聚人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机构、吸引留学人员来商创业等方面向产业园区予以重点倾斜。
分析很透彻,很有价值的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