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不可定于一尊
在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占统治地位,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在国内掀起了一场所谓“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与此相应地,是大肆宣扬“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把毛泽东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是只言片语,作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切工作的“最高指示”。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把全中国每个人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上来,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把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很荒唐的事情,然而,在当年却是一个事实!那么,为什么在已经进入到了文明时代的中国社会,竟然会产生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呢?就当时国内的原因来说,就是正在兴起的一股个人崇拜热潮,而就更深刻的历史原因来说,就是中国自古以来那种习惯于把“思想定于一尊”的传统作怪。
在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对这种“思想定于一尊”的状况,对形成中国人的落后思维方式,起了极为有害的作用。这种顽固的思维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今天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制约作用。
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经验教训都说明,思想不可定于一尊。为什么思想不可定于一尊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思想的本性决定的。什么是思想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的理论思想家和政治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不同的解释。这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个独特的解释。
詹姆士认为,人的思想有如下五个特点: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这就是说,思想总是属于个人的,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思想永远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每个思想总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思想永远都是新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思想总是连续的,因为思想就是一种意识流,这就是说,人的思想是一个过程;思想必有不以思想为转移的对象,这就是说,思想的对象是客观的、实在的;思想总是有选择性的,总是与人的利益和兴趣相关的,也就是说,思想不仅要反映客观实在,而且也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反映,它表现着人的主观意向、需求、愿望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是人的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当然,思想这种意识现象,与一般的意识现象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简单说来,所谓思想,就是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有价值的、独创的见解。可见,思想的获得是一种学习和实践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认识过程中那些有突破性的新成果。
具有指导人们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功能,这是思想的特殊价值。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以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在对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中,所提出的独特思想见解,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体现。事实证明,在独创性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形成创造性的实践。所以,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工作最主要的价值目标。
如果人们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想,那就必然会形成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人们这种个性鲜明的主体精神及其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就使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大胆接受新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就会富于创新能力,从而做出常人所不可能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正如一位政治家所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借模仿成为伟人。
充分认识思想的这一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各级干部领导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领导干部应该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自己的见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如果不勤于学习,不善于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毫无主见,只会重复“上级指示”,当“传达室”,或者照念秘书写好了的稿子,人云亦云,是不配称为政治家的。因为现实的政治生活、政治斗争是极为复杂多变而又充满风险的,所以,那些没有思想的人,或者准确些说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而且常常会成为某些政治势力的牺牲品,甚至有可能被政治风浪所吞没。
作为群众的领导者,自己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同时,又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到正确方向上去。但是,绝不要用强制的手段,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思想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除“思想定于一尊”的专制作风。作者:宋惠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