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如何防治
与中小城镇和乡村相比,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多的投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先选择向大城市快速集聚。在此过程中,如果相应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就难免会产生“大城市病”。防治“大城市病”,大城市政府必须确立统筹区域发展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等要素向中小城镇疏散,使各种资源在不同等级城镇和城乡之间均衡分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缓解目前各种要素过于向大城市单向快速集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以系统长远的眼光做好城市建设规划,确保城市功能协调
由于经济增长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中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大城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一种追求GDP的强烈冲动,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人力、财力、物力用于经济发展,把上项目、搞产业放在优于一切的地位,同时又缺乏对城市功能布局的通盘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的建设则常常被忽视。诚然,经济发展是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当一个城市的功能被简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功能时,其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就会逐渐丧失,城市的正常运行机制就会遭到破坏而难以为继。城市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城市的各种功能也并非越大越全就越好,但无论任何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生态等基本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城市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建设,就会成为一个畸形的城市。城市是一个是由生产、商贸、交通能源运输和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科技研发、文教卫生、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生态循环、管理等多种功能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是一个由上述各种要素、功能构成的复杂“生命体有机体”。这些要素和功能在城市的成长发育和正常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要素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城市空间,不可互相替代。如果由于某种或某些空间的无节制地过度扩展而导致其他空间(特别是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压或缺失,就会造成城市生命空间形态的扭曲变形,影响整个城市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治理“大城市病”就应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通盘考虑,对城市的各种功能区进行科学布局、有机组合。每个城市都要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状况、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技术优势、主导产业等,科学确定自己的近、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做好发展规划,对城市的商业贸易区、工业加工园区、科技园区、金融保险服务区、教育区、住宅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要划定城市的紫线、绿线、蓝线和黄线,并严格执行。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因城市主要领导人的更替而对城市规划频繁调整,发挥好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制约、引导和调控作用,确保城市建设遵循客观规律健康有序进行。
优化空间结构,使大城市由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
第一,优化大城市城区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提高大城市自身的承载力。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形成历史较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考和长远规划,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居民工作生活成本和整个城市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城市不堪重负,这也是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主张抑制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原因。大城市承载力下降的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但如果我们按照新的思路进行城市建设,这一状况可以逐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彻底改变。这个新思路就是:要努力使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在大城市今后的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要依据“职住平衡、居民工作生活必需要素均衡分布、生态平衡”的原则,在城市的不同片区(可以跨不同城区),注意经济活动区、住宅区、购物休闲娱乐区、医院、学校、生态保护区等的合理布局和有机组合,使该片区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单元,从而使整个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居民的通勤、工作、生活成本和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这一思路或原则适应于所有不同等级的城镇,因为在适宜的条件下某些中小城市或小城镇都有可能成长为大城市,如果在其发展中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就难免重走老路。
第二,要充分发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发展,推进城市群建设。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辩证统一的过程,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凭借其雄厚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将会继续吸引更多的要素向城区聚集,但与此同时,其“扩散效应”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向周边地区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提升,这正是城市群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各国走过的城镇化道路看,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成长为各方面综合实力和功能都很强大的城市群是普遍趋势。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重点是要加强城市政府之间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消除行政管理、市场壁垒等障碍,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运行、协调机制,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中等城市已经集聚了较强的商气和人气,地价比大城市低得多,新城区建设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要以扩容为重点积极促进中等城市的发展,为特大城市设置保护带,并培育其逐步成长为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应确立依托大城市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要注意对大城市辐射的承接,避免在专业分工上与大城市的雷同,走特色发展之路。针对小城镇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遍地开花,过于粗放,功能不强的问题,实践中一定要坚持注重实效、择优发展的原则。应把县域中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作为发展重点,并通过相邻建制镇的组团发展,增强其集聚辐射功能。这种在大城市主导和拉动下形成的不同等级城镇协调发展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各种要素在更广大地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将大大增强整个区域的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作者:陈玉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