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志 发表于 2013-6-30 08:32:10

吸乡村泥土气息 解基层民情民意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处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4月24-26日,徐宁副厅长带领行政政法处有关同志一行三人来到泗阳县穿城镇驻点调研。    调研组通过深入村组、基层政法部门,走访慰问农户、基层民警,参加劳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贴进基层群众,感受乡村气息,听取真情实话,了解民情民意,所见所闻,收获颇多。    一、驻点调研基本情况    (一)了解乡镇发展情况。24日,调研组来到位于泗阳县西北部的穿城镇。穿城镇面积53.1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4.1万,耕地面积4.53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2011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亿元,完成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46.8万元,500万以上固定投产2.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农民人均纯收入8321元。据该镇党委书记倪海霞介绍,虽然去年一般预算收入达2200多万元,但实际财力才1000多万元,经详细了解得知,2200多万元的一般预算收入包括了以该镇名义招商引资落户在县开发区企业产生的税费,该镇本身财力1072万元,其中:镇本级收入400万元,省级转移支付资金38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292万元。1072万元的财力支出,大部分是公教人员工资、村级经费等刚性支出,镇里用于建设的机动财力仅200多万元。虽然财力并不宽裕,但该镇在招商引资、镇村一体化建设、高效农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努力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深入村组了解情况。静波村是调研组的村级驻点,该村历史悠久,村名以解放战争时期在此牺牲的革命烈士丁静波而命名。该村田清水秀,户净村美,面积9平方公里,共有19个村民小组,780户,3600口人,村内现有党员120名。主产优质水稻,是穿城镇第一产粮大户,村内有两个养猪场,两个水泥制品厂。为盘活农村两大资源,从08年起,该村先后从村民手中流转出30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反季节蔬菜、繁育稻麦良种等高效农业,解决了全村1500名劳动力的收入问题,仅此一项,该村人均增收1000元。通过与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们座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得到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大家对近些年来村容村貌的变化、增收渠道的拓宽也十分满意。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基础配套仍显不足,农桥、涵洞、泵闸、水渠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了农田灌溉;“一事一议”筹资困难,村干部经常垫付资金;村级没有集体经济,村级事业发展受阻,等等。对照相关政策,我们一一作了解释,也表示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向有关部门积极反映。    (三)走访慰问农户。驻村期间,我们专门安排时间走访慰问了老党员和困难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存在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老党员徐知林是该村的老主任,一家5口人,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老伴前年得了肺癌一直在治疗。当询问到治疗费用时,老主任欣慰地说:“幸亏有了医保,自己掏得有限”。虽然离开主任岗位十几年了,但对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还依然很关心,经常主动出谋划策,发挥余热。在交谈中,老主任提出:“现在的村支书史书记是镇政府派下来的,一心想为村里多办实事,但苦于村级经济薄弱,无法施展,听说你们是财政厅来的,是否有政策解决点资金,给咱村里也上个小项目,壮大点村级经济”。我们被老主任这份关心静波村发展的情怀而感动,给他解释了现行的相关政策,鼓励他继续关心村集体的发展。此外,我们还慰问了赵家齐、李维龙、史书兵三家困难户,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鼓励他们在村委的关心帮助下,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安心生活。    (四)走访大学生村官。驻村期间,我们还特意看望了大学生村官王飞。据王飞介绍,他到静波村任主任助理快两年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生活环境与个人身份的转变,让他对农村、农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对党中央号召大学生村扎根基层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除帮助村委打理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外,王飞投入了近10万元搞大棚蔬菜种植,通过自己的试验,将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与当地村民分享,发挥示范效应。近两年的村官体验,让王飞对支持基层发展所需政策显得格外迫切:“能否对当地的木材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出台扶持政策、对高效农业的设施设备能否给予补贴、大学生创业贷款利率能否更低”,我们把他的想法和愿望一一记录下来,勉励他:“水往低处流积少成多,到基层锻炼大有可为”,希望他一定要倍加珍惜村官经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创业、历练,更快成长。    (五)参加劳动。在参观村容村貌、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我们拿起工具,在烈日下与村民一起植树,积极参与静波村“三星级”美好乡村的建设。在劳动过程中,当了解到栽的树苗每棵在100多元时,调研组深感基层在各项创建活动中的投入压力,也充分理解了他们急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欲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我们随即向陪同劳动的一位乡镇干部提出建议:“类似的共性投入可以考虑由乡镇组织集中采购,以减少村级开支。”    (六)调研基层政法部门。结合平时工作服务对象及联系部门,我们来到了穿城镇派出所,了解派出所人员、业务装备、办案(业务)经费保障情况以及警务室建设情况。当了解到该所因即将搬迁可能会有点经费困难时,我们提议该所所长向上级部门积极反映,我们也争取在政策可能的范围内给予适当支持。离开穿城派出所,我们还调研了县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信访接待中心(群众工作部),实地调研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接访、科技强警等工作情况,召开了政法部门经费保障工作座谈会,听取基层政法部门的建议,围绕政法经费保障、装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化解等工作提出了我们的意见。    二、几点体会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随处可见,伴随着的正是群众思变、干部求进这种精神面貌的改变。所谓看得见是变化,看不见的是变化背后的实干精神。苏北地区自身条件先天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这些不利因素曾长期困扰苏北发展,但近年来,苏北干部群众不再怨天尤人、消极等靠,而是换脑子,找路子。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北干部群众重新审视自身,不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而是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正如省委罗书记所说:“要说变化,干部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是苏北最大的变化;要说希望,这么一股子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是苏北振兴的最大希望。”如今的苏北,正从劳动力、土地投入为主向资本、技术投入为主转变,从生产要素流出向生产要素集聚转变,从相对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变,从经济发展洼地向创新创业新土转变,模式和路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干群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共产党好、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村支书好”,是这次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而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群众对税费不合理、用工不公平、决策不民主、账目不公开、政策不宣传等怨声不断,村干部则是怕收款、怕派工、怕冤屈、怕报复、怕"下台",干群关系一度紧张。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与农民分配关系,取消农业“四税”及“三提五统”,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村级收支机制,和谐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问题,而且解决了农民老有所依的问题,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对党的政策发自内心的赞扬和感激,对干部的工作积极认真配合。干部越来越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群众越来越理解干部、支持干部。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管理水平发生了巨大改变。2011年以98.5分的全国最高分通过“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验收的泗阳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推进“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窗口收费”运行模式。县委、县政府还整合了全省84个部门的热线电话,较早地设立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与“泗阳政务”微博,形成行政服务大厅、12345服务热线、“泗阳政务”微博三位一体的政务服务格局,“便民、规范、高效、廉洁”在此充分展现。而将人民来访接待、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法律救(援)助等中心集中安排在县城环境最好的森林公园内,让各类群体在舒适的环境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反映问题、接受服务或教育,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与此同时,群众工作部的成立,为协调各部门高效解决群众诉求,平息群众怨气,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已开始从过去强调管理控制向服务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中转变,从过去注重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综合施策转变,从过去依靠单一部门作用向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共同治理转变。    (四)“三解三促”活动将进一步推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改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就是舟和水、鱼和水的关系。距离疏远了,感情也就淡漠了。调研期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品质,感受到农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感受到农民的勤劳纯朴。可以说,没有农民的付出,也就没有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工业化、城镇化也不会迅速推进。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农民、不切实保障好农民的权益。更何况,农民群众在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破解了许多难题,为我们制定和完善政策给予重要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农民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切合实际。“三解三促”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充分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利益诉求,必将增进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改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    三、有关建议    (一)注重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工作,解决了束缚农村发展的很多问题,农民不仅减负而且还有种粮补贴,村级收入不仅有了保障而且债务得到了化解,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这些成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决贯彻落实改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的结果。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难度,建议从财政发给农民的种粮补贴中直接扣减,村委直接用于本村的公益事业;有的认为粮种补贴分散发放给每户农民发挥不出效益,建议由村集体集中使用;有的认为村级收入太少,以集体名义贷款开发项目。这些建议出发点都是为集体,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恰恰违反了现阶段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粮食直补资金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权利的尊重。“一事一议”通过村民代表表决,是党和政府对村民自治、民主决策的高度支持。化解村级债务、坚决制止新举债务,是确保村级正常运转、干部安心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进步加强对农村政策的宣传,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二)注重培育农村潜在创业群体。农村劳动力的输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似乎已成为其唯一的就业渠道,也成为其致富的唯一保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劳动力价格的区域化差别呈逐步缩小趋势,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区域半径也相应收窄。农民就近打工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回归故里自主创业的寥寥无几。土地流转可以帮助农业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但不利于自主创业。在外打工技术与财富的积累,也未能触动一些打工者回家创业。各级政府在狠抓招商引资的同时,不可忽视这一眼前潜在的创业群体,要主动引导和挖掘一些在外打工者,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利用多年的打工积累,将他们掌握的技术、产品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把他们逐步培育成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并发挥传递效应.这不仅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而且可能会对整个“三农”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注重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内涵。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十分突出。苏北的县城建设由于规划较新,加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保持的优质环境,使其城市面貌完全不亚于苏南。但苏北农村的面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似乎与县城的发展速度极不对称。打破这一不合理的结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战略层面更加突出统筹,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本质内涵,即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是空间上的一体规划,还要特别注重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的结合。    (四)注重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一项长远的重大战略,要充分认识它的深远意义。大学生村官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只有熟悉基层,才能了解社会;只有熟悉农民,才能读懂中国。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了解了国情、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基层、了解了社会,人生得到了历炼,感情得到了升华,今后不管到什么地方,这段经历都会令他们受益无穷。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教会他们融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方法和引领群众、帮助群众的能力,帮助他们创新观念、创新工作、创业创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经济待遇、生活条件保障方面给予关心,在创业富民资金项目上给予适当支持,在今后的岗位分流与上升发展通道方面创造优先条件。    (五)注重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与政法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着眼长远和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一些地区在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确保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均衡发展,各地要围绕省委政法委提出的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从省委政法委社会管理创新确定的具体项目任务中,每年确定一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建立以地方财政部门投入为主、省财政给予“以奖代补”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全省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政法部门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大责任,可以说政法经费其实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经费,它的投入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以来,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入下,基层政法部门的办案条件与业务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为“平安江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一些地区在中央和省转移支付支持下,本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开始削弱,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政法部门的业务装备经费完全依靠转移支付资金投入的情况,这些做法有背于改革初衷,也直接影响了政法部门职能的履行。各地应高度重视政法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对业务办案经费各地要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对业务装备的配备,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对政法机关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彻底化解”的原则,按规定在2014年底前化解到位。    (六)注重发挥财政部门在振兴苏北中的积极作用。为加快苏北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南北合作共建、民生幸福工程及新一轮扶贫开发“六大行动”,并在扶持政策、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为此,在以往支持苏北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基础上,今年又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前出台的一些即将到期的扶持政策将继续沿用至2015年,而一些省级专项资金将对苏北实行差别化管理、定比例安排。多年来,苏北各级财政部门充分体会到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苏北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面对当前我省乃至全国都处于一个比较特别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加大,财权与事权、上下级财力等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苏北财政部门应更加重视现行财政体制与本级财力安排的关系,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可用财力口径,研究可用财力科学合理的增长幅度。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同时,研究包括支持招商引资在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总之,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振兴苏北中的引导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吸乡村泥土气息 解基层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