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则肥之 发表于 2013-6-16 17:31:56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美好合肥

2013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快,开拓创新,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实现“新跨越、进十强” ,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2013年完成投资4600亿元。围绕环巢湖综合治理、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破解投资增长的瓶颈约束,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供给问题,推进银企对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商务模式,加快形成更多新的消费热点,挖掘市场消费潜力。设立支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支持出口型生产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发挥外贸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高端产业,聚焦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支撑,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力推动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在路径上,一手抓引进,把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作为大项目招商的主攻点,实现“招大引强”新突破;一手抓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挥科教优势,建设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充分挖掘环巢湖山水、人文资源,做好环巢湖旅游文章,加快推进万达文化旅游城、国际帆船俱乐部、半汤和汤池温泉养生旅游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城区工业园区转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都市产业。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以“1331”的市域空间布局为引领,优化提升主城区,积极发展副中心城市和新产业基地,分类建设特色小城镇,实现城镇形态现代化。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系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智慧合肥”,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坚持产城一体,加快市区都市产业园建设,集聚一批高端服务业,有序推进市区工业向县域转移,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形成城镇业态梯度化。加快推进户籍、土地等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稳妥推进80万长期在肥农民工转为市民,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
      打造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是从根本上解决巢湖污染问题,实现环巢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环巢湖生态保护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顶层设计,统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城湖共生”的理念,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环境承载力和功能互补的原则,通过除弊与兴利并举、保护与治理并重,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态型产业发展之路,推进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力争把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实现大湖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巩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成果,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建成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保障标准。统筹布局和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进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投资,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继续深化投融资、财税、医疗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合肥经济圈城市的合作交流,增强开放型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作 者: 宋道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美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