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亭 发表于 2013-6-16 12:34:49

突出“六个着力” 加快跨越发展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既是合肥的发展方向,也是合肥的资源禀赋和潜力所在。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新跨越、实现新突破。从分管的工作来说,要着力推进六个方面工作。

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近几年,合肥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但总体来说,大项目不多,新型业态不够。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首先要打造产业高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增长源工程”,坚持项目建设和示范应用两手抓,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制定分行业的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和品牌培育路线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新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若干个千亿元以上“增长源”,确保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增长20%以上。实施创新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突破这一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科教和人才优势,紧紧抓住股权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政策机遇,加快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努力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新型业态。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型业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和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发展。抓住“营改增”政策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着力扩大有效投入。现阶段,投资仍是合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强化招商引资。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目标群,面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100强,强化定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探索合作招商新模式,不断提升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民间投资。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进一步落实民间投资各项政策,围绕市政设施、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金进入。狠抓调度服务。重点抓好定期调度和快捷服务。加强项目谋划。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环巢湖综合治理、文化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谋划和储备一批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确保新谋划储备重大项目不少于1万亿元。

着力加快投融资及金融创新。过去几年,合肥大建设、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金融、投融资工作功不可没。必须继续坚持金融创新,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资金保障。创新融资平台。构建股权交易融资平台,大力推进高新区进入“新三板”试点;积极参与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全省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融资以及交易平台。创新融资担保平台,加快启动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整治中心、交通投资公司、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新融资平台建设。借助外力打造专业化县(市)级政府融资平台,打通县(市)融资渠道。打造资本项目对接平台,建立项目投融资需求库、资本与投融资机构库,深化与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等战略合作,开展与商业银行“投贷债证租”综合金融服务对接、与社保资金直接投资对接。创新金融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各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加速推进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加快肥东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工作,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全覆盖。创新金融业态。引导整合一大批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中科大先研院、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业态发展,引进产业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发展。加强投融资管理工作。强化风险防控,扩大融资规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着力加强财税工作。财税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基础,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还是促改革、惠民生,都离不开财税的调控和保障。今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财税形势比较严竣。组织收入上,“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明显,增收压力较大。财政支出上,保民生、保运转、促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支出压力增加。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抓好增收节支,以实力实效展现“名城”风采。强化目标管理。各级各征管部门要对照收入目标,抓紧分解落实,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完成。加强财税征管。大力培植税源,严格依法征收,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确保收入质量。尤其从年初开始就要加强收入调度,做到均衡入库,确保序时进度。积极争取支持。对需要国家、省帮助、支持、解决的事项,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主动对接,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深化财税改革。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构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共享和公开机制。做好“营改增”评估监测工作,放大试点政策效应。厉行节支节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严控“三公”经费,适时推行预决算、三公经费公开。

着力推进社会建设。近几年,我老秘网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建设与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还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快、发展不均衡和机制不活等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合肥在全国率先编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要求,就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需求导向。注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公共服务民定民享。坚持多元供给。依托财政投入主渠道,但也要改变政府包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的作用。坚持市场机制。在政府保基本的前提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目前,我们正在参照“四大产业政策”模式,在培育社会组织、强化平台建设、政府购买服务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制订出台社会服务“四大政策”,进一步支持和推动社区民主管理、自我服务。

着力强化政策支撑。近期,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连续10年关注“三农”,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在企业帮扶、扩大投入、结构调整、市场消费、扩大进出口、招商引资、金融服务等方面也推出了30条含金量很高、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我们应加大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放大政策效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储备和谋划工作,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取向,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变化,因时因势,不断推出一批实打实、“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保证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系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魏晓明2月19日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突出“六个着力” 加快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