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对新闻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应对媒体应遵循的四个原则1、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也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领导干部如果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把握,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绝不可以说假话,不可以胡编滥造。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回避,不隐瞒。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一旦被媒体识破,经媒体曝光,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2、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完整的了解,经过成熟的思考,作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对所陈述的特定事件的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的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
3、遵循主动的原则。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
4、遵循“度”的原则。一要掌握说话的“度”。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突发的事件,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就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二是把握职责的“度”。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三是掌握时间和内容的“度”。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局的需要认真思考,掌握合适的“度”。四是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作为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过于疏远。
二、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应把握的四个原则
及时原则,即领导机关或领导干部向媒体与记者传递的信息应是最新的,否则会失去时效性;真实原则,即领导机关或领导干部向媒体与记者传递的信息是事实清楚的,不能胡编乱造虚假信息;效果原则,即党政领导机关的信息发布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就应以公众利益优先;合法原则,即党政领导机关的信息发布流程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走不正当的途径。
三、应对媒体的“七个应该”和“七个不应该”
“七个应该”即明白目的,制定议程;加工并确定关键信息;预测媒体问题,制定应答口径;始终控制采访局面,答问与引导相结合;做回自己,切忌表演;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善于概括。
“七个不应该”即绝对不能与记者私下交谈;绝对不要说无可奉告;绝对不要与记者争执;不要过多使用和单纯依赖数字;不要提供你不能够确定的信息;不要试图阻挡记者拍照;不要忘记你的回答针对普通读者。
四、回应媒体负面报道的具体办法
一是片面不实的信息,对此要快速回应,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信息。二是攻击污蔑的信息,对此可视受关注度的大小来应对,如果受到普遍关注,就要及时广泛地予以澄清驳斥;如果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关注,就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回应,不扩大,以防止跟进炒热;如果只是受个别媒体关注,可一对一地做其工作。三是客观监督的信息,经查核后,确实属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就要采取闻过则喜、有过则改的正确态度,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做到以舆论为镜,及时去调查处理,及时向媒体通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形成媒体监督与自身工作的同向效应。
五、应对敏感问题时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1)自己是在代表政府立场、反映政府意志、表达政府观点、说明政府行为、维护政府荣誉。自己不是个人,不跳出制度框架发表个人意见;不是演员,不过于作个人魅力展示;不是上级,不对媒体指手画脚、居高临下;不是学者,不追求百家争鸣,保持信息统一。(2)不要替别人回答问题,只讲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如记者问及别的部门和地方的事,可请其向有关部门和地方作了解。(3)按既定口径表态。要围绕发布重点始终把握住局面;对于记者提问时的追问、发难等,要冷静沉着应对,不污辱、指责、蔑视记者,不要使记者成为当事人。
国内专家对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有关看法与建议
董关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1、保证主流渠道的疏通,让小道消息没有根源。
2、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公关目标要频繁接触。即功夫下在事外、下在平时,比如卫生部门应该知道跑卫生口的记者都是谁,城建部门也应该知道跑城建的记者都是谁。平时多请他们来坐一坐,看一看,了解一下,把相关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年底年初寄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平时你都在做什么。
3、用来跟媒体打交道的八个最基本原则。
(1)差异原则。要区别对待媒体,不要对不同级别媒体用同一个版本的话题讲话,要让每一个媒体能够登出符合你要求的文章,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影响他们。
(2)情感原则。要把记者当成人,不要把他当成不是人的东西,以为给他一些材料就可打发他走了。一定要多跟记者打交道,才能够了解记者的想法。
(3)简洁原则。言多必失,能够一句话讲清楚的事儿一定不要讲很多。
(4)准备原则。一定要在记者采访前做精心的准备:着装的准备、内容的准备、发布口径的准备,适当的模拟环节等。
(5)重复原则。不要认为记者是你的下属,你的下属会揣摩你讲话的重点,你讲一遍他就记住了。你对记者就应该当一下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不时的念念紧箍咒,哪怕他是孙悟空也逃不出你的手掌心,逃不出你的紧箍咒,所以要适当的重复你的重点。
(6)时机原则。没有最好的时机,最多是有比较好的时机,所以大家要善于应变,相视而动,差不多的时机该发布就发布。
(7)自我原则。大家不要封闭起来,比如说我是教育局的一位领导,我开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应该同时与我们宣传部、新闻办的领导打成一片,了解这次记者想知道的一些情况,应该有意地主动去出击、策划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你不主动,媒体主动,那你就倒霉了。
(8)喜忧兼报原则。你的问题最好由你讲出来,即对任何一个机构的报道应该是好的也有,坏的也有,这是最好的。不能只有好的,全都说我们好也不是件好事。
祝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
1、针对某些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一旦调查属实,建议政府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包括中央和地方切割,地方与基层切割,政府和无良官员切割。避免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政府为个别无良官员的不作为和其他问题“背书”,不要被他们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忽悠。
2、在网络舆情中,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勇于“抢旗帜”。就是要高扬社会公正、司法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旗帜,积极排查和解决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要因为种种顾忌,把这样的旗帜送给网上“意见领袖”,而让广大网民对政府失望。
3、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应该具有权威性。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4、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在网络社区(BBS、微博客、QQ群等载体)和“公民报道者”和“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阙失提出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
假记者的特点、敲诈手段和应对办法
一、假记者的几个共同特点
1、采访时不肯出示记者证,或出示的记者证是假的。你请他出示证件,他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拒不出示。
2、假记者的口气都比较大。假记者一般都说自己的来头大,比如称自己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假记者一般都说自己职务高,是主任记者、主编、副主编等等;假记者一般都说与被采访对象所在地的头面人物相熟,有的确实认识当地的个别领导。
3、假记者和真记者混在一起。过去是真记者但单位被撤了、整顿掉了、注销了,但过去建立的关系还在,还有一帮新闻界的朋友,有打记者旗号的资本和条件;粘附在新闻单位的人,比如临时或长期聘用的、借调的、帮忙的人,经常和新闻单位记者混在一起,下去采访,与一些领导相识,便打着所在单位记者的旗号下去采访。
4、真单位假记者。一般是新闻单位的广告经营人员、发行人员,且多数是聘用身份的这类人员,以开展工作方便为借口,打着记者的牌子,或是被接待单位为了迎合其心理、抬高其身价,有意给其安上记者的高帽子。
5、打着香港、澳门等地新闻单位的旗号。一些期刊杂志在香港、澳门等地注册,在内地设立记者站。这种现象近几年特别多。原因是内地注册管理严格、比较规范,而港、澳等地注册比较容易。
6、假记者真捞钱的目的很明显。通常以抓问题、公开曝光、写内参来要挟,被采访单位或个人在消财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往往采取拿钱打发的方式来解决。
二、假记者的一些敲诈手段
1、以采访问题相要挟。听到某地出现问题如煤矿发生安全事故,某人行贿受贿等,打电话或直接找上门,要求采访。
2、以曝光相要挟。他们预先掌握到一些情况,随后向当事人发出曝光的要挟。
3、以向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相要挟。他们预先了解你的不正当行为之后,便以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进行要挟。
4、以帮助解决问题为手段。打着帮助你伸冤、贷款、升学、晋升、疏通关系等旗号。
5、与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合谋,以执法、检查等名义敲诈。
6、授予某种称号、发给某个牌匾,收取钱财。
三、对付假记者的一些办法
**** Hidden Message ***** 假记者太多了,真是让人头疼 以帮助解决问题为手段。打着帮助你伸冤、贷款、升学、晋升、疏通关系等旗号。 现在有些记者确实有些行为偏颇,但绝大多数还是好的 应对记者特别是假记者,确定是地方政府领导特别是宣传部门领导感到头痛的事。 总有一种总结叫精辟,收藏了,以后用! 与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合谋,以执法、检查等名义敲诈。 6、授予某种称号、发给某个牌匾,收取钱财 认真学习,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沟通交流的本领 一篇很切合实际的文章,学习一下! 学习
现在有些记者确实有些行为偏颇,但绝大多数还是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