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尘小屋 发表于 2013-6-8 21:22:22

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全市上下以为此契机,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取得良好成效:节能减排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关键领域改革逐步深入,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被国家发改委誉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模式”。
  【两型聚焦】
  改革带来嬗变。长沙坚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将“两型”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通过近五年的努力,长沙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两型发展模式基本确立,绿色低碳成为引领生活的新风尚。
  “两型社会”建设是全方位的深刻变革。“长沙模式”的内在实质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行先试,大胆改革,促进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思想观念的变革:解放思想、创业富民氛围全面形成。“两型社会”建设既是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也是对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的巨大挑战。长沙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二次创业”的重大契机,以思想的大解放助推改革的大突破、方式的大转变,谋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2008年3月,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解放思想、创业富民”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树立不进则退、无功就是过的思想,树立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形成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重、以创业为责的氛围,建成重点创业基地10个;全市新办私营企业数增加到16371户,私营企业投资者增加到36963人,个体工商户增加到42080户,分别比2008年增长1.3倍、1.5倍和21.1%。
  ——发展理念的变革: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成为行动指针。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近些年来,长沙始终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壮大“两型”产业为主要任务,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动力,全面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经济和环境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建设,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全球“十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发展模式的变革:两型发展、绿色发展模式基本确立。长沙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衔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和13个专项改革方案,制订大河西先导区等4个示范片区改革建设方案,绘制“两型”发展路线图,将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两型社会建设全过程,坚持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大力探索集约式发展道路,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十一五”全市单位GDP能耗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最低(图表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4%,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生活方式的变革:低碳生活、生态环保成为社会共识。为调动全社会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先后组织长沙环保世纪行、节约宣传周、环境质量月报、环境保护三年行动等大型活动,制作长沙环境现状警示片,在《长沙晚报》开辟“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专栏,策划“绿色家园全球巡礼”环保公众电视栏目,支持成立各种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民间组织,在各级党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市民学校开设讲座,传播、普及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践行两型理念,两型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同时,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比如,对购买列入国家节能减排目录的小车,给予3000元补贴,对购买节能灯给予价格一半的补贴,推出限制过度包装、居民阶梯电价等措施,“两型社会”建设从口号宣传变成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行动。
  【两型聚焦】
  节约也是生产力。长沙坚持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2009年7月1日起在宾馆老秘网招待所等场所禁止免费提供“七小件”,先后实行阶梯水价、阶梯电价,发展绿色建筑,探索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新方法,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亮点。
  两型社会建设最有效的是从节约资源做起。“长沙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行节能综合措施。一是创新综合管理机制。率先全国省会城市设立能源综合管理和执法机构——市能源局和市能源执法支队,建立能源管理专家委员会,健全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企业三级节能管理网络,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落实节能考核一票否决制;在全国首创“节能120”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二是强化财政投入引导。市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重点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争取国家节能专项资金支持“百家企业(机关)电机和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工程”项目。三是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在全市党政机关全面推行节能措施,以公共机构节能带动社会节能。市行政中心水电气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5%,每年节电110余万度,节水50余万吨,节气20余万方,节约直接开支250余万元。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9.76%,由2006年的0.99吨标准煤下降到0.64吨标准煤,为中部省会城市最低(图表二)。
  ——创新高效节地模式。一是探索推广多种节地模式。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有效用地、统筹用地”,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农民安置、旧城改造、新城建设、道路建设、园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六种节地模式,以新河三角洲、黎托新区为代表的城市建设节地模式被国土资源部推广。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出台主要地类控制指标体系,研究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推动全市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二是推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行试点示范,重点在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望城县白箬铺镇光明村、岳麓区莲花镇立马村等6个片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2010年6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正式启动,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在市级平台集中拍卖交易的突破。四是创新征地补偿机制。探索“两转变一纳入”(转变土地性质和转变农民身份,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两退出两获得一保留”(农民退出宅基地,获得城市住宅;退出承包地,获得社会保障;保留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权)和“先征后转、只征不转”等征地制度,提高了用地审批速度,保护了农民土地权益。
  ——实施节约用材举措。从2009年7月1日起,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施宾馆、老秘网和招待所禁止免费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等日用品“七小件”,每年减少消耗240万套件以上,节约资金1000万元以上,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城市固体垃圾。研究制定《长沙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长沙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技术规范,逐步形成具有长沙特色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试点示范,计划未来3年投资127.3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三成新建建筑达“绿色”标准,保利麓谷林语、太阳星城2个项目被列入住建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11个项目被列入全省绿色建筑创建计划,示范面积达445万平方米。其中远大住工集团研发可持续建筑,新建建筑9度抗震、6倍节材、5倍节能、1%建筑垃圾、100%工厂化制造。
  ——大力创建节水城市。一是创新体制机制。2010年7月,长沙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成立市水务局,整合水利、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职能,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今年,又试行城市居民用水阶梯价格,以经济杠杆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二是健全法规体系。出台地方性水资源管理法规——《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相继颁布实施《长沙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浏阳河管理条例》等法规。三是以重大项目带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先后在企业、学校、医院、宾馆、社区、农业灌区和灌溉技术改造、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两型聚焦】
  21世纪最宝贵的是生态环境。长沙坚持生态优先,注重在开发建设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环境治理中谋求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沙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长沙模式”的突出亮点在于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打造宜居的城乡环境,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强化“两型”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固树立两型理念,才能真正将“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长沙坚持从建设生态文化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做起。针对全市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长沙电视台拍摄环保警示片《颤抖的家园》并在全市播放,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向全体干部赠送《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等书籍,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策划推出全国首个环保电视专栏——《绿色家园》,共104期,并成功推出交通版和学生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全市积极倡导Reduce、Reuse、Recycle的“3R”理念,即“减量”——尽量减少垃圾、“重复使用”——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废物利用,全社会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真正做到了两型理念入脑入心,心口如一、知行合一,“两型”生活习惯不断形成。
  ——保护自然山体水体。自然山体水体是大自然赐予的稀缺资源。建设两型社会,必须保护好自然山水。长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不破坏山水风貌”。强化规划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增加生态控制线规划,全市生态控制面积(含水面)达2284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46%;编制城市林业生态圈、绿线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复合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色生态规划,并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大力保护自然生态。加强城区重点水体保护,将烈士公园跃进湖20多亩水面“还湖于民”,将拟出让用作商住开发的西湖渔场打造成市民公园。完善以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为主体、人工湿地为补充的湿地系统(图表三)。对每一座山体进行严格控规,构建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城市生态体系。2011年,全市城市绿地总量达8913公顷,5年增长57.58%,保护完好的“山水洲城”自然风光成为长沙独特的生态名片。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先后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20多个。提质改造橘子洲风景区,拆除违章建筑150万平方米,迁出居民3000多人,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实施岳麓山风景区建设工程,天马山、凤凰山和桃子湖“两山一湖”景区成为新的城市“绿肺”,岳麓山风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洋湖垸湿地公园,一期5个区域于2011年6月建成开园。建设梅溪湖湿地公园,形成3000余亩水面湖泊。实施坪塘老工业基地落后产能退出、生态修复、闲置工业资源利用和高端产业替代,打造长株潭乃至全国老工业区再生改造样板工程。特别是在温家宝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国家部委及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先后投入3.8亿元实施大成桥矿采沉陷区综合治理,建成集中安置小区8.1万平方米、安置群众471户,受损道路、电网、通讯、水利设施等全面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项目建成,矿采沉陷区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普遍满意。
  ——统筹城乡环境治理。2008年起,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先后投入110多亿元,建成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项目369个。着力完善城市污水处理体系,主城区七大污水处理厂和县(市)城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日污水处理能力增加到140万吨以上。加强城市空气污染源治理,关停燃煤锅炉382台,拆掉烟囱358根,城区三环线内告别燃煤锅炉时代。实现城市渣土全程动态监管,对全市1000多个工地实行视频监控、1233台渣土车全部装上GPS。建成餐厨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2.7%、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加强河道采砂治理,打造城市出入口特色风貌。有自来水的乡镇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厂。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宁乡县建立“退户入园、退村入场”养殖新模式。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和“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理模式,全市1165个村全部建成固体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全市农村基本上见不到固体垃圾,成为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典型示范城市。今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两型聚焦】
  产业是两型化发展的关键。长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两型为导向,夯实两型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两型产业体系,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支撑。
  两型社会建设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必须加快转型升级。“长沙模式”的关键举措在于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长沙发展需要与产业基础,坚持“有市场、有基础、有优势”的原则,实行错位发展,明确以高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和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努力在工程机械核心部件、先进储能材料、太阳能光伏装备、电动汽车、生物技术药物、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实现局部突破,打造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世界有一定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仅2011年就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入320亿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近五年相继建成晟通科技、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红太阳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比亚迪6B、广汽菲亚特菲翔下线,国家超级计算机长沙中心、中电软件园等加快建设。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73.08亿元(图表四)。
  ——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促进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产学研金合作,建设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44家,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53家、市级205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家。近五年,市财政投入15亿元用于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带动大笔企业技改资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注重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烟花、湘绣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坚持集群化发展,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主机企业为龙头,培育配套中小微企业群体,延长产业链,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工程机械、食品烟草成为千亿产业集群,三一重工跻身世界上市公司500强,旺旺食品成为“全国高新科技百强企业”和“中国500家最大外商企业”之一。
  ——着力优化园区集聚平台。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首要载体,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开发面积扩大到129平方公里,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晋级千亿园区。2011年,“四区八园”完成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达3861.5亿元和112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4.8%、55.7%。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形成有机统一的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退出政策体系。对能源消耗超过规定限额的企业进行处罚,先后关停并转新城热电厂火力机组、湘江沿岸化工行业等企业,共关停“两高”企业110家。坪塘老工业基地21家污染企业全面关闭退出,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10万吨标煤,减少CO2、SO2、污水、粉尘等排放量近40万吨。
  【两型聚焦】
  示范引领带动跨越发展。2008年6月,长沙成立大河西先导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配套改革先试、重点片区先导,按照“拉开道路框架,形成承载功能,拓宽产业优势,展现新城雏型”的思路,集中打造“两型”发展的示范区、集聚区、新城区和增长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路径,两型新城初具雏形,成为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借鉴。
  两型社会建设是全新的实践探索。“长沙模式”的重要方法在于坚持典型示范,集中建设大河西先导区,打造两型化发展的示范区、集聚区、新城区和增长极。
  ——交通网络基本完善。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一江两岸、跨江发展”战略的基础。2008年以来,推进6条过江通道建设,营盘路湘江隧道于2010年10月竣工通车,南湖路湘江隧道开始盾构施工,福元路湘江大桥、湘府路湘江大桥预计今年底竣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今年10月实现蓄水通航,地铁2号线预计2013年10月开通运营;7条城际交通线快速推进,城际铁路跨湘江盾构开工,京珠西线和石长铁路完成路基工程,长韶娄高速、长湘高速复线将于今年内通车;区内新城主干道、片区路网、园区路网基本成环成网,形成“六纵八横”道路交通体系,基本具备了长沙新的城市中心的综合交通条件。
  ——功能板块有序开发。坚持功能分区,实行连片建设、有序开发。近五年共完成征地拆迁近6万亩,引进项目约2000个,基本形成六大功能片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万。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梅溪湖路、节庆岛大桥贯通,104万平方米的景观带和3000亩湖泊工程建成,龙王港河道完成整治。滨江金融商务区完成潇湘风光带二期北段等项目,民生银行大厦主体工程竣工,世茂大厦商住项目开盘销售,奥克斯商业综合体建设进展顺利。洋湖总部经济区的湿地公园一期开园,再生水厂试运营,保障性住房一期竣工。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的省委接待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坪塘大道南延线等即将通车。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天马山景区一期和橘子洲景区提质改造工程竣工。麓谷高新产业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个,聚集企业2000余家,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
  ——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大批公共配套项目,同步提升先导区的体量和容量。近五年来,先后投资82亿元,完成水电气讯和科教文卫等公共配套项目65个。二水厂和四水厂扩建、雷锋配水厂新建等供水项目完工,麓谷、溁湾变电站,金洲、夏铎铺、梅溪及龙王、岳麓大道220KV输电站项目投入使用,洋湖再生水厂、岳麓污水处理厂、望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先导区供气环网实现供气。至2011年底,先导区新增日供水能力40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55万吨、供电负荷800MW,形成了150万城市人口的承载能力。
  ——区域经济跨越发展。重点引进“两型”产业,先后引进新型工业企业1500多家、现代服务企业200多家,区内现有企业近5000家,注册资本过亿元的120家、过10亿元的27家,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40家、上市企业30多家。2008—2011年,先导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高于全市同期增幅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8%,比全市同期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30.8%;2011年,财政总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的36.6%;规模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663.1亿元和1454.9亿元,同比增长30%和42.4%,高于全市8个和4.2个百分点,分别占全市的32.9%和41.7%,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两型聚焦】
  体制创新凝聚两型发展动力。长沙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力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两型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探索实行环境经济政策,行政审批效能持续提升,商贸环境持续改善,成为财富汇聚的投资洼地,展示出两型化发展的强大活力。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长沙模式”的根本动力在于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坚强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按照“减少环节、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要求,推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改分散审批为集中审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超时默认、联合审批缺席默认制度,全市行政审批时限缩减60%以上。集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363项,调整和减少164项,取消年检项目30项、调整24项,调整和精简幅度分别达45.2%和42%,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08项。完善市、区(县、市)政务公开办事网络,所有行政审批原则上实现一站式办理,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全面推进行政许可在线办理,行政许可项目实现100%在线审批和电子监察。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率达97%。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业,先后引进花旗、新韩、东亚、渣打等多家外资银行,引进国内银行25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市场债券、集合委贷等,对先导控股、城投集团、轨道集团进行融资功能改造,2011年直接融资近200亿元;长沙银行跨省设立分行,上市步伐加快;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1家,累计发放贷款35亿元。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推行小额贷款担保、质押等业务,推出“融税通”、“兴业通”、生意贷、周转易等金融产品,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村镇银行设立工作稳步推进。
  ——创新环境资源约束机制。出台《关于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导意见》,实行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资源补偿、环境风险责任保险、项目“三同时”保证金、污染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财政”等八项制度。2008年,率先全国成立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拍卖,初步构建了经济环境政策体系。率先实施综合性节能管理,完善投资项目能评、能源审计、节能监察、合同能源管理制度,节能成效中部领先。出台《境内河流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首次实行环境风险企业分级管理,被列入环保部创新工作示范教材进行推广。
  ——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六位一体”统筹发展。编制乡镇总体规划15个、村庄规划90多个,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5个10万人口的小城市、5个5万人口的中心镇。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近4万亩,流转土地1.5万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城市骨干道路向农村延伸近100公里,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250公里。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率先中部地区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持续提标,70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全部按月领取养老金。完成建制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137所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366个。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绿色上网场所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17元,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
  改革未有穷期,建设“两型社会”是一场伟大的变革。长沙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站在新的起点,长沙将围绕“率先建成两型城市”的目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