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5-27 07:19:11

我在理论动态组工作的三年

    1979年至1982年,我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工作了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许多事情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尤其是胡耀邦同志对理论动态组工作的具体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以忘怀。
      做思想上的“前卫战士”
    我原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史教研室工作,“文革”后期分配去武汉大学。1979年,我从武汉大学调回中央党校,到理论动态组工作。
    理论动态组是胡耀邦同志于1977年6月组建的,在机构编制上先后归属校刊室和理论研究室,但工作上一直是胡耀邦同志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的。我来理论动态组工作时,理论研究室主任是吴江,副主任有孟凡、王聚武、阮铭和孙长江。王聚武兼理论动态组组长,吴振坤是副组长,理论动态组成员还有沈宝祥、易之等同志。
    理论动态组的主要工作是办好《理论动态》这个内部刊物。胡耀邦同志办《理论动态》是给领导干部看的,内容是集中把“文革”十年中被林彪、“四人帮”搞颠倒了的理论是非、路线是非、政策是非,重新颠倒过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左”的错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78年5月,《理论动态》首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对发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起了重大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动态》在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胡耀邦同志一直要求《理论动态》要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当“排头兵”,要求理论动态组的每个同志做思想上的“前卫战士”。
      在胡耀邦同志指导下写文章
    《理论动态》刊登的文章,多数是理论动态组自己写的。文章的题目,主要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出的。题目定下来了,由大家分工,分头写文稿。胡耀邦同志审阅批改文稿后,再经理论动态组集体讨论修改,逐句逐字斟酌定稿。文章发表时均不署名。可以说,不管哪个题目,谁写的文稿,其最终成果都是胡耀邦同志指导下的理论动态组集体智慧的产物。
    理论动态组让我写的第一个题目是《要把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健全起来》。我在文稿中,着重讲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批评时语气也较重些,还写了一段1903年列宁同马尔托夫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争论。胡耀邦同志看了文稿后,写了如下批注:“删改了一点,还加了一点批注,请你们再修改一下,可以用。总之,要特别谨慎从事,任何一期,理论上都要站得住脚,批评时,万万不要把话说满。充分说理,这一点,你们注意得很不够。”他把列宁同马尔托夫争论的那一段话删掉了,在旁边批注:“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特别是理论工作同志要经常注意实际,体贴下层工作困难,要多说几句。这样就照顾全面了。不然,人们又怀疑有什么所指!”这篇文章经理论动态组集体讨论修改后,刊登在《理论动态》上,《人民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
    从这件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初步熟悉了《理论动态》文章的要求和写作的路子。在以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写了《克服畏难情绪》、《改革党的领导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风》等文章,在《理论动态》上发表。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理论动态组要我    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35周年座谈会上理论动态工作组部分老同志合影,左三为作者写一篇《自觉地遵守“少宣传个人”的方针》。文章写好后,因为同《理论动态》以前发表的类似文章的内容有重复,就直接送给《人民日报》作为署名文章发表了。新华社将此文转发全国,许多地方报纸转载,比较广泛地宣传了中央的精神。
    经过这一段工作实践的磨炼,在胡耀邦同志的指导和理论动态组同志的帮助下,我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增强了工作信心。
            温馨的稿费聚餐
    理论动态组有一项集体活动,就是每年7月15日《理论动态》创刊纪念的日子,用积累的稿费举行聚餐。这项活动是 1978年《理论动态》创刊一周年时,由胡耀邦同志提议定下来的。胡耀邦同志1977年12月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以后又陆续担任中纪委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虽然还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平时很少到党校来了。在百忙中抽时间参加理论动态组的聚会,也是他联系群众、了解下情、倾听意见、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
    1980年7月15日下午,我们这些参加聚会的人陆续来到颐和园听鹂馆。胡耀邦同志事先说好不准搞迎送,我们都坐在餐厅内的椅子上静静地等着。不久,一辆小轿车开到东宫门外停下,车上下来胡耀邦同志和他的秘书、警卫、司机。他们一行4人,入园后,沿着昆明湖北岸一路走到听鹂馆。
    当胡耀邦同志在吴江和王聚武等陪同下进入餐厅的时候,我们都拥上前去同他握手。聚餐开始,胡耀邦同志边吃边谈,谈工作也谈生活,餐厅内热情洋溢,充满了团结、活跃的气氛。随胡耀邦同志来的 3位同志,按他的意见,不参加聚餐,到别处就餐了。聚餐结束,胡耀邦同志等 4人,仍沿着来路,向东宫门走去。
    这感人的一幕,已经过去30多年了,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最后一次会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9月29日,胡耀邦同志召集理论动态组全体成员到中南海开会。我们进入中央书记处的大会议室等候,胡耀邦同志只带着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郑必坚同志。他像往常一样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这次会上,胡耀邦同志主要讲了文风问题。他说,这几年文风有很大转变,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讲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和长话,并具体分析了这些问题的表现、原因和改进办法。他指出,我们思想战线的同志,接触实际少,缺乏做具体工作的经验,有局限性,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他强调,必须了解实际情况,经常留心思想倾向和重要言论,关注理论上、政治上、社会风气上的重大问题,抓住人们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理论性评论。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地上到天上的方法,最有生命力,是我们写文章的根本方法。胡耀邦同志还讲了经济问题、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和文艺评论问题。他边讲边为我们出了一些题目。这次会议是胡耀邦同志直接指导理论动态组工作的最后一次会议。
    会后,理论动态组分工,我负责把胡耀邦同志关于文风的讲话内容写成一篇文稿,经全组集体讨论修改后,刊登在《理论动态》上。11月13日,《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
    那几年,胡耀邦同志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理论动态组的工作,使我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我们都很怀念他。遗憾的是胡耀邦同志同我们多次在一起开会、活动,竟没有留下一张合影。作者:于吉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理论动态组工作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