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举国上下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杨凌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重任,如何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积极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争当高起点上做好“三农”工作的排头兵,是杨凌示范区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寻找金钥匙:为什么要推进“三农”融合发展
首先,跳出农业看农业,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既属于弱质产业范畴,又与农村、农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果用封闭、孤立、静止的传统思维发展农业,农业发展就会画地为牢。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由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封闭低效、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突破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大力发展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加速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应。而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农村发展环境和职业农民。农村发展环境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载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其次,跳出农村看农村,必须建设田园农庄。从全国范围来看,作为农村基本单元的村庄,大都是历史形成的自然村落,布局散小、基础设施匮乏,即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好多村庄也只是“穿靴戴帽”式的改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一个“田园农庄”,就是因地制宜的城镇化,生态良好的田园小镇,使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舒适环境。建设“田园农庄”,有利于让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安心的、自愿的分布在生产第一线,避免了过度大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跳出农民看农民,必须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80后”“90后”劳动力七成以上流入城市务工,普遍不愿回农村,致使农业从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而且留守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8%。“未来谁种地”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现实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专业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群体来从事农业,这就要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让“农民”不仅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更要成为一种职业,增加职业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演化,现代农业、田园农庄、现代职业农民必将成为“三农”问题的具体物象,使泛化的“三农”问题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这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融合、互动发展,才能为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
制定路线图:怎样推进“三农”融合发展
基本思路: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50―150亩的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生态化水平,以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高收入吸引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高于城镇居民的职业农民渴望享受良好的居住条件和优质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必将催生建设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到位的田园农庄;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将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发展愿景:“三农”融合发展的愿景,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两个形成”:一是形成“产学研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企业、合作社融合,城镇化、田园农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三农”发展模式;二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工作着力点:一是深化土地流转。在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成立国有独资公司,农户把各自的土地交由国有公司托管,由公司对土地进行整理、肥力检测后,根据市场行情,适当增加土地整理和流转风险预备金等费用,以50—150亩为一个单元转租给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突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主体地位。合作社负责人应由中立立场的人来担任,可以探索聘请懂经营、有技术、善管理的大学教授等方面人才担任合作社负责人,薪酬由政府财政“买单”。三是培育职业农民。从长远来说,要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返乡青壮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高素质人群投身农业,一部分成为家庭农场主,负责农场生产经营的组织和管理,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中介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技、良种、良肥、农机等服务。四是建设田园农庄。按照“居住田园化、产业模块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一体化”的思路,为有意发展现代农业、不愿进城镇居住的农民集中建设田园农庄。农庄房屋的设计上,要注重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结构牢固、注重实用、面积适中;农庄设施配套上,按照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要求,与城镇同等标准规划农庄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探索新模式:杨凌推进“三农”融合的试点
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和资本为目标,扎实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一是突出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板块化的特点,根据全域土地面积、地形等条件,按照种植区、养殖区,大田作物和设施作物等功能分区,制定了农业产业规划,为推进土地流转奠定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三是探索建立区级土地流转中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引导农户把土地经营权交由流转中心托管,流转中心对土地进行整理、肥力检测后,依据市场行情,以50—150亩为一个单元,转租给有意愿从事种养产业的企业化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实现土地有序、规范流转。
启动田园农庄建设试点,实现农村居住田园化。一是科学规划田园农庄选址。在有条件建设区内,按照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环保的要求,今年率先在揉谷镇规划了一个可容纳600—1000户农户的田园农庄。农庄房屋设计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结构牢固、注重实用、面积适中为原则,户型以2层关中特色民居为主,同时根据村庄地形、农户人口和村民经济状况,规划了部分3层或多层户型(多层主要招引外来的职业农民)。二是合理解决农庄用地。田园农庄建设采取建新拆旧、先占后补方式,先在有条件建设区(一般农用地)内建设村庄安置农户,对腾退的原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实现占补平衡。节约土地用于增减挂钩和集体经济发展。三是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按照与城镇同等标准规划农庄基础设施,完成水、路、气、电、暖、通讯、排水、排污等八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两委会办公室、计生卫生服务室、文化图书室、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农民文化广场、多功能培训室、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机具保管中心、幼儿园、便民超市等为内容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使入驻农庄的农民能享受到与城里居民基本同等的公共服务。四是合理引导分流农户。制定了与经营土地、宅基地、社保挂钩的农户自愿分流政策,科学引导原有自然村的人口流向,在优先鼓励新分支户、“三留守”家庭和土地流出农户进入城区和重点镇居住的同时,吸引土地流入的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居住农庄。
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职业化农民,而农业要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关键是培养人,只有使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开辟出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农业创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政策体系,增强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二是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优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阵地,整合各方面的培训资源,建立了集教学、管理、认证为一体的具有杨凌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三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制定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工作标准,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需求,重点围绕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合作社理事长和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未升学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
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实现居住和就业多元化。“三农”融合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和工业化。一方面,加快建设五泉小城镇和揉谷、大寨中心社区,引导流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新生代农民、农村新分支户等进城镇居住。另一方面,建好粮油食品物流园、农机产业园、饲料工业园、种子产业园、葡萄酒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以及五泉镇中小企业园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物产业、食品工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进城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作者系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