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 行必果 在改进机关作风上动真碰硬取信于民
(2013年2月19日)
——罗志军同志在全省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这个会议,是春节后第一个全省性会议。今年我们把连续开了九年的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一直开到市、县和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就是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的最新要求,进行更加广泛的动员、更加深入的部署,认识再到位,要求再明确,纪律再严明,以更大的力度持之以恒地推进全省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努力形成新气象。
(一)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专门就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制定了八项规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重要批示,在节前召开的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又专门强调了抓好八项规定落实、下大力气改进作风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为各级干部树立了榜样。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及时制定出台了改进作风的十项规定,全省各地各部门也都在春节之前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两个多月来,全省上下积极行动,严格执行各项新规,社会各界普遍反映新风扑面,可以说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也要看到,对中央和省委的规定,一些地方和部门从认识到行动、从理解到落实、从原则把握到细则实施,还没有完全到位,还需要用更多的心思、下更大的气力。
为什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把作风建设摆在这么突出的位置来抓?这是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都要做明白人,明白人就是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我们只有在“怎么看”的问题上认识到位,才能在“怎么做"的问题上更加自觉。这里,我谈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八项规定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制定这方面的规矩,指导思想就是从严要求,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在阐述这一指导思想时,又加上了“对人民群众期盼作出积极回应,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发挥导向作用”这两句话。这几句话的指导思想,切中了作风建设的要害,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本质。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作风好、作风正,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谈到党的优良作风,大家都会想到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创业时期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不会忘记解放军解放上海不入民宅和衣睡在大街上受到群众赞叹的那一幕,不会忘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军流血牺牲换来的,也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那种感情。小平同志对此有一个高度凝炼的概括,叫“一块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各方面条件确实大大改善了,但一些党员干部对自己的要求也大大放松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疏远了,作风不正、不纯、不实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情、小问题、小毛病。如果不坚决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中央一直强调,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现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应对的挑战很多,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更好地凝聚人心,以优良的作风和老百姓“一块过”、“一块干”,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使党心民心更聚合,使党的执政根基更稳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要去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的伟大复兴,标志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又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既要有发达的物质成果、又要有文明的社会风尚,既要有蓬勃的创造活力、又要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净化政治生态,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发挥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导向作用,使人们在清风正气的影响下见贤思齐,在风雨同舟的浸润中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时所讲的,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那番话我们都要牢记。某种程度来讲,现在狠抓作风建设,也正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履行这“三个责任”。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我们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领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抓作风建设的政治决断和坚强决心,才能切实增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
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出台以来,大家普遍反映,规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刚性都很强,但也有不少同志担心,会不会虎头蛇尾、流于形式。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过去我们也出过很多规定,但时间久了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能不能打消群众疑虑,关键是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第一,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俗话说,下面看上面,基层看机关,群众看干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有什么作风,下面往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很多作风上的细节问题,比如执行规定、会议开法、调研安排、待遇标准等等,下面不少是从上面学来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重视排场、讲究面子、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等等,也往往是上行下效、投其所好的结果。领导干部如果放松了要求,不带头放好样子,把规定当手电筒、只照别人,当口头禅、光说不练,下面就会依样画葫芦,甚至口子还会开得大一些。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改进作风,需要领导带头、机关带头,首先从省委常委会做起,从我本人做起,带头学习规定内容、掌握具体要求,带头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全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一级带一级,促进各级机关和干部的作风有一个大的改进。
第二,要敢于动真碰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工作中大家常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扰:对下级要求严了担心挫伤工作积极性,对同级招待不周担心影响感情,对上级服务不到位又担心留下不好印象。现在,中央和省里有了明确的规定,大家就都“解脱”了。我们不能说虚话,不能做“夹生饭”,既然设了“高压线”,就要通上“高压电",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必须保持“零容忍”,违规必究、违纪必惩,决不能搞“下不为例”。像年前发生的无锡新区鸿山街道违规到厦门开务虚会的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无锡市及时进行了严肃查处,各级干部都要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转变作风的要求毫不含糊地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动真碰硬难免会得罪一部分人,我们如果不得罪少数人,就会得罪大多数人。只要对事业发展有益,为大多数人所支持,该得罪的人是必须得罪的。对各种违纪违规现象,不管牵涉到哪一级,相关职能部门都要迅速跟进,依纪依规查处。从严要求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爱护,也是转变机关作风的有力保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思想和作风上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同样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是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坚持一以贯之地抓,持之以恒地抓,绝不能搞一阵风。
第三,还必须强化内外两个方面的监督。自上而下的压力和自下而上的动力,对于改进作风来说,缺一不可。上级机关对作风建设负有领导和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检查监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贯彻工作不得力的要立即督促整改,对违反规定的情况该问责的要严肃问责,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与此同时,要坚持打开门来抓作风,要靠大家共同监督,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阳光”下谁在干事、谁在敷衍,群众都看得很清楚。从我们这些年搞的“万人评议”来看,让群众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来,的确能让每个机关干部感受到真实的压力。今年我们还要拿出更加切实的措施,把门开得更大一些,自觉接受舆论、群众的监督,让各级干部多晒晒“目光浴”,习惯于在社会监督和群众评判下工作。我们省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特别是网上政务公开实现全程覆盖走在全国前列,在转变作风上也要走在全国前列。
执行新规、改进作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既然是变革,势必会使一部分干部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这就需要去适应、去习惯,以规定为约束,使习惯成自然。换个角度看,这一变革其实也是一种“回归”,所要改的正是那些群众反感的做派和不良的作风,从而使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回到党员干部的身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些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破题之举,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中央和省委规定,我们既要以强烈的纪律意识抓好执行,坚决做到令行禁止,更要以高度的自律意识规范行为,使之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三)
各级机关承担着作决策、定政策、抓落实的重要职责,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进机关作风的目的,就是要让各级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能、尽到责任。检验机关作风如何,主要是看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多年来,全省机关作风建设一直抓得很紧,省和市、县机关的作风和服务总体上是好的,但对照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在机关作风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庸懒散奢等“机关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在服务发展上,大局的意识、创新的意识、担当的意识还不够强,少数部门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一些部门虽然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但往往陷入事务主义之中,忙忙碌碌却做了不少无用功,在深入分析问题、研究政策措施上没有很好地尽到职责。创新不足,是当前机关为发展服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敏锐地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思路新举措,如何把改进作风的成效体现在实实在在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比如在服务基层上,这几年各级机关干部下基层次数多了,但有的还流于形式,真正把服务送到基层做得不够;办事程序是规范了,但流程还不够优化,批个文、办个事,拖拖沓沓,你急他不急,如果不找关系、打招呼,总不来得那么爽快,“本分”的事都要当做“情分”来送。效率不高,是基层对机关服务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对报上来的事项,按部就班走程序,看似没什么过错,但很多事情对基层来说确实等不起、拖不起,机关的运转紧一紧,也是能够快捷一些、利落一些的。再比如在服务群众上,现在各级机关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在真正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入研究新的民生诉求并提出解决办法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解决问题不够,是机关在服务群众上存在的很大不足,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出了政策、下了文件,就认为工作完成了,对政策有没有落到实处、问题有没有真正解决,在跟踪分析、督促检查、推动落实上做得不够。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离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机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要以执行中央和省委规定为契机,结合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机关作风建设进行全面的审视,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要更加自觉地在大局下行动,围绕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这个全省工作的大局,坚持不提更多新口号、集中精力抓落实,努力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履行职责,多作贡献,特别是要把“八项工程”的内容与十八大精神对标,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提升、完善“八项工程”的实践;要更加深入地开展“三解三促”活动,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在安排实施上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把机关改进作风的需要与群众解决问题的诉求对接好,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化解矛盾,推动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成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要更加清醒务实,十八大之后,我们反复强调,对取得的成绩决不能估计过高,对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对原有的工作路数决不能守成僵化,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力倡导重实干、不作秀,降虚火、不浮躁,敢作为、勇担当,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改进作风,对不同层级的机关,既有共性的要求,又应该有所侧重。省级机关更多的是要结合实际抓好中央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制定省级层面的有关政策措施。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理论水平,吃透中央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同时,又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拍脑袋,必须把决策植根于实践和群众之中,更多地采取“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办法上来”的调研和工作方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通过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制定和完善面上政策提供依据;直接面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善于总结和推广基层创造的实践经验,及时果断地作出新的决策。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机关要牢记本身就是大基层,抓好落实是基本功,应该更多地直接面向发展一线,更多地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更多地在接地气、办实事,解民忧、暖人心上下功夫。要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彻底摒弃不合时宜的衙门作风,坚决克服部门本位主义,大力推进机关服务的便利化、人性化,特别是要把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办成基层和群众满意的服务之家。
在节前召开的省纪委三次全会上,我们提出,不仅要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江苏,而且要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江苏,这也是改进机关作风的根本落脚点。在江苏的发展中,我们一直强调要发挥好“强政府”与“强市场”两个作用,我省的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安定和谐有序,就是这两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结果。当前,我们要强调的是,江苏的“强政府”不是强在代替市场配置资源上,而是强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上,强在为老百姓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过去我们讲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更多地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按照十八大精神,还要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有更大作为。领导干部本应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机关本应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少数机关和干部中存在的特权行为,背离了党的宗旨,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的不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列举了种种现象,强调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大问题抓起来。有些现象确实值得深思,诸如上学、就业、晋级、办企业、上项目、打官司等等,如果办什么事情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无法出头,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发展活力?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对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搞一次特权,就降低一份威信;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需要我们各级领导机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培育、来实践,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我们各级机关干部用自群众期盼合上拍。在江苏就是要形成这么一种局面,依法依规该办能办的事情不找关系、不打招呼就该办能办,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事情找尽关系、打遍招呼也不该办不能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风气,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以上我所说的,概括起来就是对作风建设的三句话:一是怎么看,二是怎么做,三是达到什么效果。一言以蔽之,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规定和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落实好,在改进机关作风上动真碰硬取信于民
页:
[1]